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GDP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从国际受众测量角度观测到的我国国家形象建构并不顺利。"中国威胁论"和"中国乏善论"形成中国的传播赤字。让世界理解中国,建立中国应有形象,为我国民间与官方共同关注的战略性目标。从官媒与民媒整合传播、NGO、国家元首话语方式等方面,研究我国国家形象的媒介互补建构命题,可以寻求到传播失语和传渗力缺位的原因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2.
马燕 《传媒》2018,(4):91-93
"玉林狗肉节"媒介事件可以从民间、官方和媒体三个方面观察舆情的话语逻辑与伦理表达:要弥合矛盾双方的情感和价值裂痕,减轻由于国外媒体偏颇话语而造成的国家形象受损的负面影响,传播主体要基于主体间性进行话语表达,同时建立与国外舆论场意义相通的媒介话语体系.本文将视角定位于舆情遵循的话语逻辑,以及各方话语表达中的伦理呈现,以期描述该媒介事件的话语图景,提出该采取怎样的话语策略,才利于有效减弱"玉林狗肉节"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媒介女性形象作为媒介产品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各类媒介中均有不同形式的再现。春晚作为我国主流价值和文化集中展现的重要媒介平台,在春晚中的女性形象再现具有多重意涵。本文以2015年春晚小品《喜乐街》为研究个案,通过台词文本编码的方式,解析以"女汉子"和"女神"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再现方式及其背后意涵,发现尽管小品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多元且具有一定的抗争意识,但并未能脱离男性话语和刻板话语的掌控,女性有限的抗争受到了来自国家和民间话语等多方力量的消解。  相似文献   

4.
媒介发展迅速,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政治传播也不例外。在此语境之下,话语争夺、符号建构、仪式营造等都与"媒介事件"难解难分;与此同时,诸如奥运会、阅兵式、G20峰会等大型国际盛事也就成为了形塑国家形象的主要依托背景。本文以2016年杭州G20峰会为例,对国家形象的传播策略话题予以探讨,以期获得启示。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5,(8):56-60
在媒介化和全球化双重背景的驱动下,当前国家形象的传播存在政治宣传泛化、折射传播异化、定势选择固化等瓶颈问题。社会公共事件则为国家形象的传播困境提供了广泛的对象群体和话语契机,而媒介报道的偏差进一步加剧了国家形象的认同危机。随着社会信息场域逐渐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换,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更需借力于微传播力系统。从整合力、推广力、执行力等核心要素进行多维建构,逐渐凝聚社会共识,弥合国家形象的认同危机则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6.
国家形象构建:政治传播及传媒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正国 《现代传播》2006,(1):157-159
政治传播:国家形象构建中的大众传媒实质在构建自身形象过程中,大众传媒更多地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施加影响的操控力,这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之一。质言之,大众传媒的出发和立足点都是一种政治传播。对于国家形象构建而言,一个国家在媒介中表现出来的形象基本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其话语影响力象征着国家的力量,对其他国际行为体辐射着“硬权力”难以企及的影响力。与之交相辉映的是,政治本身也隐含传播的涵义。在现实国际政治生活中,即令是一个拥有绝对霸权的国家,也需要将自身的战略构想、行动理念、价值观念、方针政策等传播出去、公之于众,…  相似文献   

7.
崔雯王亚玲 《视听》2018,(11):162-163
国家形象是一国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中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被西方国家误读。如何扭转局势?用世界的语言讲好中国的故事显得日益重要。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将《中国日报》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选取其中的新闻报道展开文本分析及话语解读,分别从新闻报道的技术层面和形象塑造的内容层面展开,探讨中国对外传播过程中的策略。研究发现:媒介的对外传播始终强调互利共赢,注重表现中国风格、呈现大国形象、传递大国思想。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的话语建构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软实力博弈、话语权争夺的重要筹码。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话语建构的现状与挑战为现实依据,在"两个舆论场"的视域下对比传统媒体舆论场、新兴媒体舆论场的话语建构特性,通过融合互补机制的建立,弥合传播盲区,优化国家形象话语建构体系。  相似文献   

9.
岳子荷周丽 《视听》2016,(6):137-138
国家形象是个综合概念,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媒介传播是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在国家形象建构与国际传播中起到了"传声"与"扩音"、"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国家形象的构建中,媒体的公信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和传播影响着人们对国家形象的认知。本文以《人民日报》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报道为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来研究这一事件的报道对国家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推进,深刻改变了媒介传播的形态,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对信息的垄断,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是对"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的解构和颠覆,并且推动"实现"的过程有相当一部分力量来自民间,可以说民间文化是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新平台和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陈林侠 《现代传播》2013,35(5):41-45
国际关系与政治、传播学等学科中的国家形象,所研究的大众媒介仅是大众新闻媒介,而忽视了对"大众叙事媒介"的考察。所谓大众叙事媒介是指借助大众传播技术,以虚构的叙事形态出现并希望唤起某种预期传播理念的大众媒介。由于叙事带来的替代性满足,接受语境具有明显的娱乐性、消费性,加之国家形象的国际维度,大众叙事媒介的国家形象始终置身于跨文化传播与文化消费这一特殊的双重语境中,表现出生活政治、非理性与现实错位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郭学文 《青年记者》2012,(32):17-18
研究背景现代传播学认为:大众传媒对于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影视作品等促成了公众对于城市的形象认知,从而具备了建构城市形象的功能。"媒介时代的城市形象可以分为客观形象、媒介形象和公众形象。城市的客观形象是城市‘公众形象’的起点,也是媒介呈现城市的原材料。城市的‘媒介形象’较大程度影响了城市的‘公众形象’。"①也就是说,在媒介社会中,城市的媒介形象取代了客观形象,成为影响社会大众对城市做出认知和判断的形象符号。传播学中的城市形象研究就此展开,通过研究城市的媒介形象来分析城市形象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杨航  张冉雨 《东南传播》2016,(10):57-60
奥运会作为全球第一大体育赛事,是重要的媒介事件。奥运会开幕式通过全球媒介,集中向世界传递了主办国的符号元素与国家形象。本文采用DIMT符号体系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伦敦奥运会开幕式[1]和里约热内卢奥运会开幕式进行"D-言"、"I-象"、"M-意"、"T-道"符号传播层次的梳理,分析各自的历史呈现策略、文化传播策略、人物-国家关系、城市-国家关系、灾难原素以及政治传播等符号表达。通过对比与参照式解读发现国家形象在符号传播中的异同,建议编排策略中应关注逻辑性与受众接近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聚焦"企业形象-企业声誉"的传导过程,探讨该传导过程中搭建共通话语空间的影响因素与具体策略.为实现"形象-声誉"过程的有效传导,企业的国际传播策略应关注四对关系之间的平衡:传播主体中的企业力量与社会力量;传播媒介中的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传播内容中的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传播受众中的前喻受众与后喻受众.  相似文献   

15.
徐明华  张玥 《新闻前哨》2023,(23):11-12
我国的“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地方媒体发挥身份优势,与多方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的“大合唱”。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地方媒体应优化民间共情叙事、整合全路媒介资源、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激活国际传播话语,做好“一带一路”国际传播的排头兵、炊事员和排雷者,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6.
国家形象的塑造是涉及不同信息来源的一个复杂的传播过程,香港媒体对于中国大陆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也有着自己的视角与特点。本文通过对三份香港地区的商业报纸《明报》、《星岛日报》和《苹果日报》在2005年、2008年和2010年关于中国大陆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来了解香港报纸对于中国形象报道的整体表现和差异性特点,从而检视由媒介呈现的中国形象及其话语策略。研究发现,在社会大系统的影响下,香港媒体在报道中运用了强调、弱化、非政治意识形态的话语置换及策略性仪式等话语策略,来应对权力场的转换并与权力中心进行互动,从而影响到中国报道的主题取舍、立场选择以及情感倾向,也使得由香港媒体所建构的中国大陆形象多元而复杂。  相似文献   

17.
对外传播,关乎国家形象。在媒介全球化的态势下,面对国外传媒巨头对我国传媒市场的迅速扩张,我国媒介在对外传播中怎样占据高地,既让中国在全球传媒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又树立中国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媒介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期刊登的这组稿件,有对我国媒介在山西"黑砖窑"、重庆"钉子户"等事件报道中由于传播失当产生不良后果的反思,有对我国媒介在香港回归十年报道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成功解读,也有对我国媒介对外传播中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对我国的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大众传播媒介工具的介入,给民俗文化带来全新的存在和传播介质,并成为民俗文化新的寄居场域。在媒介化社会中,民俗作为原生态文化与民间社会生活的双重复合体,其生存形态与传承方式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发生变化。在大众传播视域及媒介传播现实中,民俗文化的话语构建在不同维度、不同语境中会产生不同的话语序列,具有不同的意义生成。  相似文献   

19.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综合情况在本国及国外民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在理智与情感上的认知情况。媒介作为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并不是对于国家真实情况"镜子式"地再现,而是有选择的进行加工。同时由于跨文化背景以及既有态度的影响而对于媒体所传播的国家形象进行对抗性解码,例如我国2011年在纽约时报广场所播出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所取得的效果就很差。因此,本文将以我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为例分析我国国家形象构建中的传播策略误区,以及境外受众对我国国家形象所持负面态度的根源,并试图提出相关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20.
媒介融合在整合与重组媒体资源的同时,形成了当下的"自媒体"背景,"我们即媒体"日益成为一种宣言。公民话语空间正在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入逐渐拓展,建立一个真实、平等、开放、互动、健康的"绿色"传播平台对于公民社会话语"场域"的萌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