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文心 《出版参考》2009,(14):1-1
2008年年底,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非诚勿扰》刚刚上映之际,其同名长篇小说《非诚勿扰》亦在京以全媒体出版方式首发,自此国内掀起了一股全媒体出版热潮,《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我的兄弟叫顺溜》、《也该穷人发财了》、《刘谦自传:见证奇迹的人生》等图书都宣布采用全媒体方式出版,各种媒体对全媒体出版进行了广泛报道,有关单位还举办了全媒体营销的研讨会,在日前举办的数字出版博览会上,全媒体出版更是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惊呼,全媒体出版时代已经到来。  相似文献   

2.
全媒体出版是一种将内容资源赋予多种媒介进行出版的传播形态,通过传统出版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的协同发展,使内容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和利用。在满足内容资源符合全媒体出版条件、出版单位需具备一定的制作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内容发布平台、出版产品具备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这三大主要条件的基础上,全媒体出版可以通过实体出版物销售、音频和视频付费点播以及APP(第三方应用程序)应用付费下载等形式为出版社带来多样化的盈利。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自问世以来,发展异常迅猛,规模迅速扩大,形态逐渐完备,产品日益丰富,技术不断创新,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传统出版社应凭借自身内容品牌力和内容生产力,有效整合与开发内容资源、用户资源和媒介资源,构建文档资源库,完善基于全媒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搭建网站服务运营平台,跨界整合营运渠道,实现传统出版向全媒体数字出版的转型,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者结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全媒体出版尝试,阐述了这种转型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4.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互联互通、双向进入,将拉动信息产业6000亿左右的投资。三网融合将为内容提供商创造出大量的全媒体信息传输平台,出现数字出版的新业态。出版产业要完善产业链,通过并购、参股、重组等方式整合上下游相关企业,从单一媒体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型,促进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5.
方正电子数字媒体产品经理霍为兵建议报社分三个阶段建设全媒体复合出版系统: 第一阶段,构建支撑报社现有采编平台和新媒体业务系统的全媒体资源服务平台,支持CNML国家标准,整合现有分散的内容资源;根据多元出版的要求逐步优化编采流程;整合新媒体业务,打造统一的数字采编系统;  相似文献   

6.
在全媒体时代,随着出版物形态的多元化和出版流程的改变,对期刊出版的形式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媒体是指同一媒体类型下面各种形式的组合,就期刊而言,综合运用不同出版形式的相对优势,使不同出版形式间相互呼应和互为补充,才能取得不错的实际效果。在全媒体时代,期刊出版对人们的阅读方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传播与记载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生活和阅读方式步入新的出版时代,同时新兴的期刊出版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本文简述了全媒体时代期刊出版的特点,并分析了全媒体时代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工作目标是将出版社单一的产品形态向复合出版产品形态升级,从提供产品向提供内容资源、技术、服务转型.清华社的数字出版建设工作以电子音像与数字出版分社为纽带,以书问和兆泰源公司为先导,带动全社编辑进行全媒体选题产品开发和出版、营销业务的数字化转型,随着出版社的数字产品和项目建设不断增加,探索出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同步策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卫生出版社通过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同步策划,使同一内容资源可以通过图书出版、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等反复利用,并可以提供定制服务,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个性化数字内容服务,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基于文化强国、出版强国的背景,分析了高质量出版人才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和主体性力量,论述了出版人才应该拥有由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所构成的政治素质,由精品策划能力、高水平编校能力、专业化印制能力、全媒体营销能力、国际化出版传播能力所构成的业务能力,以及由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所构成的数字能力。最后指...  相似文献   

10.
自2010年《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数字出版在内容供给、产品形态、传播渠道以及出版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我国出版“十四五”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出版营销作为数字出版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同样经历着营销体系的全方位变革。为此,文章指出了数字出版营销的变化,归纳了当前阶段数字出版营销的主要方式,由此反思和展望数字出版营销的策略升级。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上海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调研结果,针对上海市科技期刊分散经营、力量薄弱的现状,提出一种全新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平台———"淘文网",探讨了这一平台的基本运营模式,并作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这是一个类似"淘宝网"型的开放交易大平台,全国数千家期刊都可在平台上自主建设"期刊店铺",向机构或者个人用户售卖合法的"期刊内容"。该模式通过公开、合理的分成方式来协调平台和编辑部之间的利益分成,既可提高平台运营商的"逐利热情",又能充分调动各编辑部的积极性,实现各期刊的自主经营。"淘文网"平台如果能够运作成功,将会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带来一种全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袁兴玲  郭伟  王艳丽 《编辑学报》2017,29(6):565-567
为使优先数字出版在中国科技期刊中得到更好更广泛的实施,通过调查优先数字出版在科技期刊中的实施情况和《中国机械工程》部分作者的优先数字出版需求,分析优先数字出版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优先数字出版在国内仍处于初级阶段,后续发展也并不是很理想;优先数字出版对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不明显.提出根据不同编辑流程和编辑部规模选择适合自己的实施方案,可以使得优先数字出版工作量最小,为每篇4min.作为科技信息推广的媒介,科技期刊在认识到优先数字出版的工作量和作用后,有责任实施优先数字出版.  相似文献   

1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的数字化出版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一直坚持数字化出版,利用网络出版平台、采用网络编辑系统、实施DOI编码、实行开放获取和优先数字出版、与期刊数据库平台和国际大型出版集团合作、建立参考文献知识链接等方式进行数字化办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刊物短期内被国际著名数据库SCI等收录,影响因子逐年提高,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实践表明,数字化出版对加快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工程从营销网点建设、节约成本、提升服务能力出发,需要重视实施物流战略和规划;经营性出版发行中盘成为建设工程的主要物流服务提供商,政府给予补助,要加强建设工程的物流项目招标与管理,依托数字技术,建立物流联盟;建设工程要从六个维度考察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5.
电子图书营销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出版物营销建设对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4R营销理论即关联、反应、关系、回报四大策略是营销理论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基于4R营销理论,分析目前我国电子图书营销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出版物营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平台,调查了50种学术期刊进行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献编辑质量及发表时滞缩短情况.结果发现:优先数字出版的稿件所处阶段越早,发表时滞缩短越明显;但稿件的编辑质量较差,待正式出版时改动较大.由此可见,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应兼顾质量与速度,不断摸索并选择最恰当的优先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17.
刘倩 《出版科学》2009,17(4):29-32
信息网络技术给传统出版业带来新的变革,由此出现与图书出版相关的新的数字出版方式,本文以普通编辑观察和参与出版社数字出版工作的经验和感悟,反映了数字出版产生的渐进式影响,以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互相融合的前景。传统出版机构吸收了数字出版的特征与优势,数字出版就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者和技术推进力。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出版的市场份额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颖力  郭游  覃怀银 《编辑学报》2005,17(2):128-130
研究数字化出版市场份额极限问题,并试图对这个极限进行数值分析与计算.分别给出了2类数字化出版和印刷出版各自市场份额极限值的解析表达式.此表达式可以直观地反映出各个因素对2类数字化出版和印刷出版市场份额极限值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玮  佟昔  黄丽洋  孟央 《编辑学报》2018,30(6):564-567
以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大数据分析方法验证科技期刊相对其他的论文载体在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和传播方面的引领作用;同时,探讨在数字出版和传播环境下,运用便捷的全流程出版平台和新型数字出版模式,不断提升学术期刊对于作者和读者的服务作用。希望从一个新的视角为广大科技期刊提供启发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崔玉洁  包颖  廖坤 《编辑学报》2018,30(1):70-73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期刊转型的关键是实现全媒体出版.增强出版以新媒体为载体,以增加论文的内容呈现形式和传播手段为目的,是一种全新的期刊产品形态,是全媒体出版的必然选择.文章探讨增强出版的传播内容,以纸刊增强出版、网页增强出版、微信增强出版为例提出了期刊增强出版的几条路径,以期为期刊数字化建设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