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与大自然有深刻的融合关系。这种融合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基点"。从根本上来说,儿童与大自然之间是一种"母—子"和"我—你"的关系。这意味着在教育中应该把大自然还给儿童,让儿童在与大自然的"神游"中重获"神性",这才是儿童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2.
朱爱平 《考试周刊》2009,(16):220-221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传统的数学课堂结构是以教师的讲授为核心设计和安排的,从教学过程和方法看就是"提问—讲解—巩固—作业";从教学关系看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这种刻板的程式化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弱化。  相似文献   

3.
这次数学沙龙的话题很好,新颖鲜活,言简意赅。"行走在儿童与数学之间",我的理解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要穿行、奔走在儿童与数学之间,协调整合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融合、和谐,最终达到让抽象高深的数学自然、顺当地走进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让天真幼稚的儿童轻松、愉快地走进浩瀚神奇的数学世界。其蕴含的理论意义就是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持  相似文献   

4.
我从教37年,任校长27年,深感基础教育的神圣与艰辛.青少年学生袒露的个性,时时毫无掩饰地展示在你的眼前.他们时而天真烂漫,时而沉默寡言;时而对你高喊我要独立自主,时而对你百般亲热依恋.这种人性的自然流露,使我油然而生一种责任心与使命感,不由自主地思索:如何引导正处于发展成长的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难道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神圣、更艰巨的工作吗?  相似文献   

5.
马丁·布伯认为,人与人之间应是一种"我一你"的相遇关系,而不是一种"我—它"的制作关系。在"我-它"的视域下,学校教育处于制作的语境中,使本真的师生关系承受着异化的煎熬,只有在"我—你"相遇的视野下,本真的师生关系才能显现。  相似文献   

6.
咏雪     
雪,你是上天眷顾的宠儿.大自然赐给你出色的外表,让你绽放出花一般的美丽;赐给你洁白的颜色,让你像天使一般神圣;让你降生在冬季,亲昵地唤你"冬的精灵".  相似文献   

7.
<正>"主体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不仅仅指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也应该包含教师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发展。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Martin Buber)认为,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I and you)关系,而不是把某一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我—它"(I and it)关系。师生间的这种"我—你"关系,是一种相互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8.
火的祈祷者     
在你我被城币的喧嚣包围的时候,您是否想过逃离这个噪音世界,去感受清爽的大自然呢?您肯定没有见过印第安人神圣庄严的祈火仪式,也肯定没有经历过与虫蛙共栖的原始生活,那么,您就该听听这张《Fire Prayer》(火的祈祷者),来自美国印第安家族的女歌手黛妮(Den-tean)那平滑如丝的歌声加上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会激起您身处大自然的感觉,即使您仍在都市中心,您也会飞向大森林。  相似文献   

9.
华兹华斯曾创作过大量有关儿童的诗歌,探讨儿童与成人之间,或者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大自然的真谛并非人人都能领悟到,在这方面,儿童比成人有更优越的条件.华兹华斯提出了“儿童乃成人之父”的思想,他把儿童看成“最好的哲人”,认为他们能看清“永恒的深奥”.以华兹华斯歌咏儿童的诗歌为切入点,探讨心灵生态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之间的关系内容十分广泛,种类复杂,但就其实质而言,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建立在一定利益关系基础上,二者之间的关系仍属于权力分配关系。这种关系既具有一体性,也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11.
角色定位交际模式包括“I—You”、“I—(You)-He和“I—I”等基本模式及其变体形式。模式以及模式的变体导致了角色定位交际中人称指代式的变化:变异式角色人称指代和隐喻式角色人称指代。人称指代错位是变异式角色指代的特点。其中包括:I—we,I—You,You(single)—You(plural),I—He,You—He,He—They等六种错位及变体形式。隐喻人称指代式主要表现在人称指代式的复数喻指和层级性人称指代的语用移情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语文教学中,“对话”是文本解读的内在需求与召唤,也是“我——你”师生关系的本质表现和要求。作为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它既能够建构文本的意义世界,又可以建构学生的自我世界。学生在建构文本意义的同时,也得到自我建构、自我发展,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和谐有序,营造师生互动、理解的语境,取得最佳的教学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计算机程序呈现8个暗含不同同伴情感关系的小对话场景测查儿童的同伴情感关系判断准确性,采用问卷法对儿童的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进行初步探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儿童之间的同伴情感关系判断准确性存在显著性差异,未卷入儿童高于直接攻击儿童。不同类型儿童对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认同程度)的差异,整体而言,间接攻击儿童采取趋中认知,受欺负儿童对同伴关系情感性质的工具性认同程度最高,攻击一受欺儿童极端认同工具性维度又极端不认同情感性维度,未卷入儿童对情感性维度认同程度最高,而直接攻击儿童表现出不计与一般同学的情感关系。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同伴关系情感性质认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历史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近代大多数教育家所关注的理论,它不仅对近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过积极的作用,而且对西方现代教育思想和实践有过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欧里庇德斯的《米蒂亚》以米蒂亚的爱情故事为线索,爱情、亲情与权力之间的复杂矛盾相互交织,充分暴露了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婚姻制度以及男权制度的缺陷。它也揭示了人性本身的悲剧:当爱欲被推到了极端而瞬间落空时,亲子关系也随之毁灭。亲子之情的毁灭成了婚恋关系走向极端的无辜的牺牲品。这一古希腊的人伦悲剧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中西文化比较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伦理现状之反省也有诸多启发。对该剧的主题一般有三个理解角度和进路:一是社会学,二是女性主义,三是心理学。从现象学的视角出发,透过贯穿全剧的时间结构——过去(奶娘)、现在(米蒂亚)、未来(信使)——剖析它的戏剧张力、人物性格及人性突围的主题则是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Following from Lewis, Jones, and Baker (this issu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 concept of “translanguaging” particularly in the classroom context and more historic terms such as code-switching and translation, indicating differences in (socio)linguistic and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s as well as in classroom processes. The article considers the pedagogic nature of translanguaging in terms of language proficiency of children, developmental use in emergent bilinguals, variations in input and output, relationship to the subject/discipline curriculum, deepening learning through language development,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content understanding, and the role of children, including Deaf children, and in the use of translanguaging in educational activity. The conceptualisation of translanguaging is also shown to be ideological.  相似文献   

17.
崛起于20世纪中后期的生态批评,是把文学文本和现实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探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批评方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去解读爱尔兰诗人帕特里克·卡文纳的田园诗,其诗歌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人性,自然的神性,自然的女性化,人与自然的冲突等,并从中感悟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18.
亨利·大卫·梭罗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他一生与自然为伴,用心感悟自然,写下了大量歌颂自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他认为自然是实实在在的本真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子女;自然界生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温柔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梭罗的自然观不但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且也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自然观思想主要是欧洲浪漫主义、美国超验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发展哲学的两大中心主题。人同自然的关系不过是自然同自身的关系,人理应与自然达成和谐一致,超越人对自然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两歧逻辑;同时,自然又是人本学的自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又是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的特定反映。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两大关系相互指称、密切相联,没有自然人无以立足,没有社会人无以显现其本质,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本质上是一个统一过程,没有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合理解决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