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数学美数学是真善美的结合.当你将审美的视野转向数学世界时,一个巧思云集、群芳斗妍的科学"伊甸园"就会呈现于你眼前.如何指导学生发现数学美?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美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在课堂中,学生兴趣的调动、课堂气氛的调节、难点的点拔都离不开教师的"导",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语言的设计上下点功夫,力争做到文质兼美.在讲圆的第一节课时,我没有急于讲知识,而是从欣赏太极图案开始,进行了动情的渲染:"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美  相似文献   

2.
如果在学生中做一个关于"最枯燥学科"的调查,大概非数学莫属.数学在许多学生的眼里俨然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甚至有不少的学生为了避开数学而选择文科学习.事实上,数学并不枯燥,也不乏味,相反,数学由内到外都散发着迷人的美,关键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将这些美散播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阶段,教师怎样才能把美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在教学活动中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诱导学生创造美.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就是情感教育的目标,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审美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审美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要有审美意识.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不断加强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既肩负着各种专业知识传授的责任,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传播知识的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美,从而形成美的心灵.通过数学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以美启真,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目的.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黄金分割".  相似文献   

5.
龚爱琴 《甘肃教育》2020,(4):143-143
语文教学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指导和发现。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神秘的"密码",任意组合寓意将千差万别。探究汉字你会发现造字者的伟大,探究词语你会发现信息的丰富,品味语句你会感受意境的深邃。所以,阅读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听其声、观其形、感其韵、悟其情,充分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美。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美育意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韵律美,在品味语言中赏析意境美,在阅读探索中体验情感美,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一场"寻美"旅程。  相似文献   

6.
英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数学是蕴含美的科学,它用简洁的数学语言符号、严密睿智的逻辑思维、高度概括的抽象艺术构成了特有的数学美。在小学数学中,也处处蕴含着美,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挖掘、  相似文献   

7.
毛仕理:数学的内在美,是第一层次的数学美.它既不同于美术中的线条和造型的直观美,也不同于音乐中的音响和节奏的直感美.数学的内涵美瑰丽多姿,有简洁、对称、比例等种种表现.正如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斯所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就不难发现数学的内涵美.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数学的内涵美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许多中学生对教学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认为数学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使学生从抽象的符号、逻辑的推理中充分感受美.文章就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美、培养学习兴趣,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把教学内容与美育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呢?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情境导入中感受数学美,在探究新知中"发现"数学美,在解题训练中追求数学美,在数学活动中"创造"数学美,在全课总结中反思数学美。  相似文献   

10.
<正>数学美是一种极其严肃、雅致和含蓄的美,其含义也是丰富多彩的,它具有简洁美、统一美、对称美、整齐美、抽象美、奇异美等。学生学习数学感到枯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体会到数学美,不懂得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  相似文献   

11.
"美"自古以来是人类追求和向往的,更成为情境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著名的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不止一次的提出:"数学是美的。"数学的美是多种多样的,数学的美是深邃奇艺的,数学的美是灵动突变的,数学的美是简洁和谐的,数学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把数学的美带进课堂,充分地展示在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感悟数学的美,欣赏数学的美,进而从心底里喜欢数学,亲近数学,研究数学。在此,将情境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与大家分享一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描述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严谨美、统一关等,系统阐述了数学之美,从而揭示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学之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高等数学教材进行研究,挖掘蕴含在高等数学中的数学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欣赏数学美,创造数学美。教学中,我们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数学美,逐步培养学生数学美感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相似文献   

14.
数学知识含有丰厚的"美点",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捕捉"美学基因",寻绎数学知识的"美的历程",显现学生的美学气质。以美引学、顺美导学,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建构美、创造美。催生学生对美的发现,激活学生的创美潜能,让学生在数学中"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5.
博客     
《天津教育》2012,(12):68
青竹儿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tjjyljy课堂教学的和谐状态应该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如果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了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也一定是基于教师对数学知识"真诚"的表达,基于教师对数学内容"友善"的呈现,有了"真"和"善",才会有"美"。同样,学生如果通过我们的课堂,感知到了数学所带给他们的"美感",获得了"善学"的方法,也一定会形成"真知",奠定富有创造力的丰厚的数学知识底蕴。  相似文献   

1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以美为契机,把教学结构的外在美与知识结构的内在美有机联系.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下接受数学中美的知识.让学生亲自体验美的存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习数学成为一种有趣的活动.并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对数学美的教育,数学的"美盲"现象在师生中大量存在.消除数学教育中的"美盲"现象应成为每个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本文试对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盲"现象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罗乃忠 《考试周刊》2014,(92):70-70
<正>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同时也蕴含着崇高的美。小学数学就其内涵而言,具有科学美、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特点,如图形对称、内容有序、问题新颖、奥妙无穷和解法多样等,这就要教师善于发掘数学科学规律,展示数学美,引导学生欣赏数学美,激发学生求知欲。一、设疑激趣,创设情境美新鲜的教学内容,生动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疑激趣,使学生产生好奇、悬念及要求释疑的心理,从而转化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圆"概念的教  相似文献   

19.
正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离不开对数学美的追求,而丰富多彩的数学美又能让有效课堂充满活力。这种数学之美不像自然生长的鲜花那么显而易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悉心挖掘,学生才能够逐渐发现,学会欣赏,进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以下是笔者在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中巧寓数学美、充分发挥数学的美育功能的一些做法。一、坚持追求数学美"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教给学生简单的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基  相似文献   

20.
殷惠 《小学语文》2007,(5):63-63
一、走进文本,感悟教材美 语文课堂如何设计,首先教师要关注文本,发现教材的内在美。文本是个“丛林”,茂盛幽深,它神秘地诱惑着我们去探险,去走进它的深处。教师解读文本的过程是个“披荆斩棘”的过程。你在丛林中走得多深,学生跟随的脚步就有多远。你“开辟”的路有多清晰,学生走得就有多轻松。走在文本的“密林”中.教师是个引路人,应走在最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