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研究工作重要吗?它需要不需要加强?怎样才能搞好新闻研究?这个问题,目前我们仍有讨论的必要。新闻研究需要加强现在,断然说新闻研究工作可有可无的人大概很难找到了,然而,觉得它没有多么重要的却还大有人在。对新闻研究工作重视不足,对于新闻研究工作的开展,对于新闻工作的改革和进步,都是不利的。新闻工作要做好,优质“软件”不可少。如果说开发电子计算机功能不能只抓“硬件”不抓“软件”,那么,要搞好新闻宣传工作,也非重视“软件”不可。假如新闻从业人员和各种设备、材料可以算做新闻宣传的“硬件”的话,那么,办报的指导思想、理论、规定、方案、办法、经验、要求等等,则显然属于“软件”。一份报纸,功能强不强,作  相似文献   

2.
何勇海 《青年记者》2016,(28):60-61
最近出台的《河南省行政机关政策文件解读实施办法》要求,省级行政机关出台的“红头文件”,要将“官话”翻译成大白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群众关心的事情讲清楚.(《人民日报》,9月1 9日) 如何将“红头文件”中的“官话”翻译成大白话?依据河南的这个办法,一是相关负责人要通过参加新闻发布会、接受访谈、发表文章等方式宣讲政策;二是可组织相关专家和业务骨干,通过撰写解读评论文章、接受媒体专访、举办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对政策文件予以解读;三是政策文件与解读材料同步起草、同步审签、同步发布.其目的在于,保证群众对“红头文件”听得懂、信得过、用得上.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3.
几乎所有的新闻理论著述都要提到“新闻时效”。或说:“时效”是新闻的生命;或说:“时效”是新闻的灵魂。在评论某篇新闻作品发稿迅速时,人们也常常来一句“此稿时效性强”或“此稿时效快”,仿佛“快”就是“时效”的代名词。然而笔者竟对“时效”这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感到有些模糊。于是学得牛儿吃草,反复咀嚼,以助消化。  相似文献   

4.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这只“眼睛”来传神。“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6.
我身边保存着一套珍贵的剪报本,剪辑着60年代从二炮组建初期一直到90年代的见报稿件。它忠实地记载了我对二炮这支新型部队30年来采写的一些要人要事和重大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二炮新闻报道工作发展的历程。 从这套剪辑里可以明晰地看出,30年来的二炮报道工作,以1979年为“分水岭”,在这以前见报稿清一色都属于共性方面的内容;自此以后,反映导弹训练、发射、科技工作及优秀的导弹指挥员、操纵员等部队个性的稿件,陆续登上了新闻天地。 那么,二炮报道中的这个“禁区”是怎样突破的?完全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光辉思想的指引!  相似文献   

7.
杨树弘 《今传媒》2006,(7X):42-43
经济新闻要解决走出“经济”说“经济”、就“经济”说“成就”、等“大路货”的“套路”,有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做法”——牵住“思想性”这个“牛鼻子”,这是经济新闻含金量高低、影响力大小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谈到文学形象时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是一个“这个”。文学和新闻有一点是相通的,即都是通过表现独特的个别来反映一般,新闻要写出新奇而重要的“这一个”。 首先,要辩证地把握全局。一般来说,雷同新闻  相似文献   

9.
周昶 《记者摇篮》2000,(4):31-31
新闻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一个“新”字,求“新”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以会议为报道对象的会议新闻也应该遵循这一新闻原则。在会议的新闻报道中,如何突出会议的“新闻点”,让会议新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我认为,会议新闻要“鲜活”起来,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能把新闻视觉仅仅局限在会议之中,那样写出来的会议新闻也只能是古板、干巴的一堆文字,没有生机和活力。要跳出会议外,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选取适宜的角度,用会议之外但又与会议内容有密切关联的新闻素材来补  相似文献   

10.
今年4月,全国部分市级广播电台新闻部,以“交换新闻,互通信息,促进经济发展”为由,倡议全国各市级电台互相提供新闻。由于对各电台新闻部成员有“利”,便群起响应。他们把一些稿件打印几十份、甚至上百份,以电台的名义,有的还加盖电台公章,寄往全国各地市级广播电台被优先采用,从优发放稿酬,互相心照不宣。表面来看,是“交换新闻,互通信息”。实质上交换的是“稿酬”,这是一种不正之风。其理由是: 其一,凡“交换新闻”都打印几十份、甚至上百份,发往各地电台,实际上是“一稿多投”。新闻单位也这样干,难以改变“一稿多投”的不良风气。  相似文献   

11.
新闻失实能“杜绝”吗?在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应当弄清楚下面两个问题:一是新闻能不能失实,二是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是否包含事实的真实这一层含义。在此,我就此谈点自己的看法,并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杜绝”的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没有真实,也就没有新闻,这也是我们之所以十分看重新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2.
“新闻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伦理学”和“新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一种边缘学科。从它的产生形成来说,“新闻伦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本文将要研究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新闻伦理,则更是一门崭新的学科。 “伦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这个学科产生已经很久远了,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占希腊就有人研究这门学问,并率先创立了这个学科。此后,它一直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流传于  相似文献   

13.
潘星兰、杨大兰,人们习惯称为“两兰”。90年代第一个春天,这两个19岁的女青年的名字传遍了神州大地。在发现和报道“两兰”这个时代典型中,各新闻单位作了大量工作。作为英雄家乡湖北的宜昌日报,也在发现“两兰”、报道“两兰”中尽了应尽的一份责任。“两兰”这个典型,是宜昌日报创刊41年来,宣传声势最大、宣传效果最好的典型,有些效应是我们起初就想达到的,而有些效应则是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15.
中共河北省委最近对领导活动的宣传报道作了以下规定:(一)领导同志的活动、讲话、报告报道与否,一要看指导性,二要看新闻性,三要看群众性。这三者要尽量统一起来。(二)要坚持‘少宣传个人’,着重反映集体领导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部门召开的业务性的会议除有重要内容、有新意和普遍指导意义者外,一般不作报道。‘要人行踪’、‘会议动态’坚决取消。领导同志活动的图片新闻、电视新闻要严格控制。对党代会、人代会等事关全局的重要会议,要按照新  相似文献   

16.
最近翻阅某报,读到一篇题为《不进则退小进亦退》的评论,通篇不过八九百字,仅一个“要”字便出现15次,还有些“必须”、“应该”之类的词语,有一种“大人训斥孩子”的味道,读来总觉不太舒服。其实,这种端起架子、发号施令的“要”式写法,在许多党政机关或行业报刊的评论文章中并不鲜见。“要克服惰性”、“要顺应潮流”、“应该摆脱束缚”等等,显得语气生硬、呆板,高高在上,要求读者应该怎么样,必须怎么样。这些词语,这种语气,用在红头文件或是领导讲话中未尝不可,但用在新闻评论中实在是要不得的。或许有人认为这是体现报纸的权威性。其实…  相似文献   

17.
中共河北省委最近对领导活动的宣传报道作了以下规定;(一)领导同志的活动、讲话、报告报道与否,一要看指导性,二要看新闻性,三要看群众性。这三者要尽量统一起来。(二)要坚持「少宣传个人」,着重反映集体领导和解决的主要问题。部门召开的业务性的会议除有重要内容、有新意和普遍指导意义者外,一般不作报道。「要人行踪」、「会议动态」坚决取消。领导同志活动的图片新闻、电视新闻要严格控制。对党代会、人代会等事关全局的重要会议,要按照新  相似文献   

18.
杨杰  蒋勇 《新闻世界》2004,(11):49-49
报纸也是要说话的。目前都市报发展的过程中,“话题新闻”的出现,使这种对话成为一种可能与有效的平台。本将以《江淮晨报》的话题新闻版面“你说我说”为个例剖析这一新的新闻样式。  相似文献   

19.
潘爱群 《视听界》2002,(1):78-78
笔者在新闻实践中常常发现一些“空洞新闻”,让人听后不知所云;还有一些新闻成了类似八股一样的东西,让人厌烦不已。“空洞新闻”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一、领导行程式。新闻反映领导的行踪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新闻采访者如何运用手中的工具去反映领导行程中所体现的事情本质。有些新闻只是简单地某某领导今天  相似文献   

20.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