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土著知识旅游及其生态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著知识(indingenous knowledge,IK)是人类社会中当地居民在适应、保护、改造、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历史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系列技术及经验;是人类社会文明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挖掘和利用土著知识发展特色突显的区域性本土化旅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充分利用土著知识旅游的知识性、神秘性、参与体验性、乡土性等独特特征,构建特色生态化旅游产品并创新业态、建设土著性特色旅游设施和发展低碳旅游、植入深度体验要素体现旅游本土化发展、提升对土著知识价值利用并避免旅游发展的"空心化";充分认识其旅游价值体系,重视土著知识多样化保护,活化为社区资产等是发展的其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国际化与本土化是海南创建国际旅游岛过程中颇有争议的话题。争议的核心是是否以国际化取代本土化,国际化是否意味着以牺牲本土文化特色为代价;国际旅游岛创建过程中哪些方面应当实现国际化,哪些方面应当注重本土文化。文章着重从旅游产业与人文建设两个方面,探讨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国际化与人文建设本土化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旅游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旅游师资建设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在旅游师资建设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在不考虑旅游师资海外输出的情况下,旅游师资建设应以本土化为基础、以国际化为提升,以本土化为目标、以国际化为路径,以本土化为特色、以国际化为视野。立足本土,面向国际,打造适应不同地域特色的高水准的旅游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凝视力的作用下,专为游客生产的民族文化表演,通过对原生文化符号的选取、抽离、改造等不同建构方式,成为了族群传统文化与主流消费文化相遇及意义重生的空间。本文以九寨沟藏羌歌舞表演《高原红》为例,在借用西方人文科学领域中"第三空间"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表演生成特征、功能价值、属性定位的分析,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重新阐释旅游语境中《高原红》的文化意义,指出旅游表演《高原红》所展示出的文化,既不同于主流大众文化也不同于民族传统文化,而是一种在自我与他者互动中杂糅生成的第三性异质文化,表现为民族传统文化自我的现代性表述与主动建构。  相似文献   

5.
西方旅游人类学发展至今已逾50年,但无论是在人类学领域还是旅游学领域,旅游人类学家都面临身份认同的尴尬与知识信度的危机。在人类学领域,田野调查中的(旅游)人类学家常常被误认为嬉皮士或旅游者,其旅游民族志与旅行游记雌雄莫辨。在旅游学领域,旅游人类学的解释主义理路因缺乏信度而受到实证主义者的诘难。这导致旅游人类学的知识生产陷入步履维艰的认识论困境,(旅游)人类学家既有与旅游者相混淆之虞,又要提防其学术文本沦为文学作品,而且一不小心还会卷进更大范围的质性与量化研究方式之争。表面上,这种困境部分地来自主流人类学的表述"原罪",以及旅游的娱冶性,但本质上却源于特定认识方式关于他者和文化接触的知识信度问题。质性的解释主义范式认识论困境是普遍现象,它在主流人类学表现为反思人类学浪潮,在旅游学表现为对民族志知识与旅游真相之间关系的质疑。因此,对主流人类学而言,现代旅游现象可能是其反思经验与田野调查方法得以应用与深化的实验场之一。  相似文献   

6.
当传统特色民族村寨与旅游联姻之后,在"民族牌""特色戏"的标签中,地方性民族文化在"主流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规约和影响下完成了重构与再造。《人类学视野下罗家坨苗寨旅游开发和实践研究》在对一个特色村寨"微型社区"的人类学"深描"之中,呈现了特色民族村寨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特色民族村寨的真实的旅游开发场域。  相似文献   

7.
在调查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禀赋情况的前提下,对都市圈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都市圈旅游资源功能分区:"一核、一带、三点"——以南京为核心,包括长江旅游带以及滁州旅游点、淮安旅游点、宣城旅游点。结合功能区的划分,依据都市圈内各城市与南京的距离及其自身旅游特色,进行旅游资源配置。总体上,可将南京都市圈资源配置为三个圈层:第一圈"梦幻都市旅游圈",以南京为中心,包括滁州、马鞍山;第二圈"古味江南,醉美田园旅游圈",包括扬州、镇江、芜湖三市;第三圈"人文情,山水画旅游圈",将淮安、宣城两市纳入其中。对南京都市圈旅游资源进行功能分区和资源配置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都市圈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系统比较科学的前沿理论,目前该理论已被运用到旅游领域的研究之中。文化旅游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它的发展遵循耗散结构理论的一般规律。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相关知识来优化该系统,将有助于文化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旅游进入过程和文化的实际接触的二维角度分析了旅游人类学研究的系统模式及其现状。认为旅游人类学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方面将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双城经济圈"概念的提出,使得成渝城市群成为继京津冀、长三角和港珠澳大湾区后,中国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中央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对两地经济发展无疑起着加速推进的作用。从乐山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一体化建设出发,通过客观分析其旅游业的资源优势,提出乐山旅游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实践路径:规划引领,突出特色;全域旅游,突出规模;文旅融合,突出差异;联盟运作,突出品质,为乐山唱好"双城记",融入双城"经济圈",打造成渝"后花园",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旅游人类学的研究热点一直集中在民族旅游上,其投射焦点主要在于"旅游开发规划"与"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二元矛盾。自此,民族文化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的进入视角和核心内容,并引发了许多有关旅游开发背景下文化商品化、文化舞台化、文化真实性、文化变迁与传承等问题的讨论。这些问题的研究为旅游人类学的中国本土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也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将"文化"等同于"人本身",以"文化研究"代替"人的研究",导致旅游人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门舶来的学科,中国的教育人类学研究不能也不应"孤芳自赏"。教育人类学的本土化的前提是需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学科知识素养和规范的方法论意识,这样的研究才可能符合"教育人类学"的学科要义;其次是在研究中将"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在扎实、规范的田野调查基础上进行"理论反思"和"理论对话",进而实现"理论创新"。如此,我们才  相似文献   

13.
腾冲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点要取得成功,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选择构建和运作旅游管理体制的新模式。为此,第一,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处理好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的发展和物的发展关系;处理好节约劳动与节约自然资源的关系。第二,确定构建腾冲旅游业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基本方向:坚决地、积极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资源消耗型的经营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的集约经营方式转变;要建立起"政府、企业、社区、旅游者"共担风险、共享权力的模式和机制。第三,腾冲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点要在创建可持续发展模式上走出具有特色的环境保护型旅游开发模式、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模式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模式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公共艺术是指可以依托任何媒介进行创作,放置于公共空间,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作品。将公共艺术融入文化旅游项目发展,能够丰富文化旅游元素,提升文化旅游项目独特性和质量,体现了文化旅游项目发展模式的创新。以盘锦市为例,探讨将公共艺术融入当地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发展的创新过程、创作产品和效果评价。"盘锦模式"为公共艺术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与经验指导,同时提供了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摄影与旅游活动的交互影响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已形成。西方学界从旅游摄影与旅游凝视、视觉印象的交叉研究、旅游拍摄内容分析在旅游意象上的运用、旅游摄影对主客双边的影响这三个领域来构建旅游摄影图片学的理论视角和技术运用。国内相关研究则表现在西方理论引入和借助VEP技术或照片内容分析运用于测量旅游意象、审美、社区关系等目的地开发依据方面。通过梳理旅游摄影图片学主要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我国区域旅游意象、不同文化体系的主客关系等热点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使贵州旅游规划更具可行性,比较研究方法使贵州各地旅游定位各具特色,相对论使贵州旅游文化保持文化差异性。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发挥贵州旅游业的后发优势,从而避开周边省份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若复制城市旅游开发方式,将导致其开发缺乏统筹规划和乡土特色,导致其开发丧失民族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质性的价值将无法体现。以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实地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评价三江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在"点—轴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旅游的三种开发模式,以期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摄影与旅游活动的交互影响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形成。西方学界从旅游摄影与旅游凝视、视觉印象的交叉研究、旅游拍摄内容分析在旅游意象上的运用、旅游摄影对主客双边的影响这三个领域来构建旅游摄影图片学的理论视角和技术运用。国内相关研究则表现在西方理论引入和借助VEP技术或照片内容分析运用于测量旅游意象、审美、社区关系等目的地开发依据方面。通过梳理旅游摄影图片学主要研究成果,旨在为研究我国区域旅游意象、不同文化体系的主客关系等热点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野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参阅大量的体育旅游相关文献资料、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旅游的定义、种类以及陕南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优势进行分析。针对陕南三市独特的自然环境、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提出了开拓陕南体育旅游市场应明确其主体地位,创建多元化投资方式;把握"文脉",设计适宜的、有特色的产品;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品牌;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大旅游圈"的建设;加大宣传,将体育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开发思路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旅游规划需要考虑旅游业的各个要素以及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其复杂性决定了多学科思想及方法可以并且必须参与旅游规划研究。目前文化人类学对旅游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行为的生成和结果的研究,然而文化人类学参与旅游研究远不仅此。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对旅游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参与旅游规划还将是旅游人类学走向应用层面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