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教育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教育为其奠基,教育必须明确使命: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为己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以促进文化和谐发展为己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以促进社会公平发展为己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公平保障。  相似文献   

2.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时代诉求,教育不公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增进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等方面阐述了教育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时代诉求,教育不公平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教育公平的内涵、教育公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增进教育公平的主要途径等方面阐述了教育公平问题,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4.
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关键问题是社会发展中能否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一个重大课题之一。在强调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突出公平的地位,以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促进社会的和谐;在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中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公平是人类进步的一种价值尺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发展的目标追求,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的支柱,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公平。社会公平包含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分配公正等多层含义。社会公平是政治关系和谐的保障,是经济关系和谐的基础,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我们要积极探索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加强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环境;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实现文化公平,开创和谐文化;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化解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所在;"以人为本"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依据;"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导价值.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公平理论为指导思想制定教育政策,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古江波 《文教资料》2011,(17):103-104
矛盾运动规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来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协调和运用我国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8.
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灵魂,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内涵丰富、要求广泛,两者辩证统一、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将社会公平作为政策选择和价值取向,促进社会公平必须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社会公平问题。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建立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保障社会成员机会平等,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促进社会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公平正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中国化的必然结果。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述了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勾画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唯物辩证法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内各要素的辩证关系。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历程。胡锦涛同志从六个方面归纳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作出了新诠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自然观,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自然观的扬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自然划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奠定了生态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设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认识与实践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是质量互变规律的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前提,辩证,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把人的全面发展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肾密结合起来,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衡量标准,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不仅是一个涉及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政治秩序、社会稳定和价值追求的理论问题,是一个涉及我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和性质的重大现实问题。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使效率与公平实现有机统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支撑。在实践中,我国逐步探索出一条既注重效率又维护公平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路。  相似文献   

16.
环境哲学是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智慧之思。它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基础上,以全新的眼光来解释世界,把“自然-人-社会”看作是一个辨证发展的整体,提出了关于自然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的新认知,“自然权利”本质上是人的环境权利,人具有积极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责任。环境哲学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人们从机械世界观转变为生态世界观,从人类个体主义转变为生态整体主义,从片面发展走向人-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关系的基础,人需要的全面性决定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性。由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阶段这一现实,因此,必须思考以当前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若干因素入手,本着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逐步构建和谐社会。本文从构建社会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人的本质属性和影响和谐社会的因素,论述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是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键、是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在面临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必须在理论上廓清“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的辩证关系,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推进“三个文明”的发展,通过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提升“三个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质量。“三个文明”的目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政治保障和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自身、人与自然的社会关系全面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社会;坚持生产力标准,实现生产力的发展,也内在要求人自身、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坚持生产力标准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内在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在国际上的延伸,它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涉及到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由于传统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注重基于国家这样的大集体里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全球的视域下如何进行调节"人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往往被忽视。因此,本文认为,在和谐世界的视域下应将"国与国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调整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