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是被广泛认为传统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作品。小说的主题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这里重点分析的是这部小说的节奏。主要的视角是放在作者对于节奏的运用。而节奏的运用也正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跳出从乔治·艾略特自身经历与小说的关系、宗教思想、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传统研究的窠臼,通过分析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述时序的叠合、叙述距离和节奏的变化、叙述视角和人称的转换三个方面揭示了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织工马南传》的叙事策略,挖掘出潜藏于小说《织工马南传》表层结构下的多元复合叙述模式,彰显出乔治·艾略特的叙事文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是一个战争背景下的温情故事,也是一篇宏大主题下的精致文本。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着重于第一人称叙述者的话语,叙述视角和叙述节奏三个方面的突破,来证实《百合花》中“我”的情感历险。  相似文献   

4.
小说叙述视角通常划分为限知视角与全知视角。叙述视角有共性价值,但在不同小说中亦有独特的价值。当下,对叙述视角的套路化分析往往忽视了其独特价值。本文以《大卫·科波菲尔》《复活》为例,探究叙述视角的独特价值与小说艺术特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鬼子的长篇小说《一根水做的绳子》在朴素的情感表达中有很多隐喻意味和对生命潜在状态的深层探讨。以生命美学的视角,从小说的叙述节奏和语言、小说的叙事策略和意象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解读小说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性的关怀、对生命本质的深度挖掘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以其奇特的叙事手法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自1986年发表以来关于这篇小说的讨论就一直未曾停息,本文将以热奈特的《叙事话语》和申丹、王丽亚的《西方叙事学》为理论指导,从叙事视角的角度来分析莫言小说《红高粱》,并且分析特殊的叙事视角背后蕴藏的作者的叙事意图。小说《红高粱》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采用不断转换的视角以及频繁而富有跳跃性的时间切换来表达主题意蕴,有别于传统小说。  相似文献   

7.
关于《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艺术,学术界有种种评论,但对其叙事节奏的研究却少有人涉及,未能揭示出小说所独具的音乐美。文章认为,与传统小说的单维时间型节奏相比,《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节奏显示出一种积极的开拓精神,即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来进行节奏的构建和营造,从而形成了一种时空复合型的节奏。这不仅为读者的文本解读带来一种别样的格调和情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而且也体现出作者在现代小说节奏构建问题上的独特思考和大胆创见。  相似文献   

8.
小说文体以叙事见长,从叙事学角度进行小说阅读教学,在关注小说写什么的同时,更关注小说是怎么写的,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尝试从叙事节奏、叙事视角和风雪意象的意象叙事等层面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进行教学解读,以引导学生深度理解林冲的心理、命运和小说主题,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小说《项链》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闪耀在文学长河中。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从人物、情节或者主题等方面切入,很少涉及到叙事节奏。小说的时间安排包括了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这其中的差异就形成了叙事节奏的差异。作者刻意的压缩、拖延叙事时间,就形成了特定的节奏,而这背后的原因,是需要读者思考的。本文以《项链》为教学内容,从叙事节奏角度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0.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这部短篇小说一直受到学术界的热议和探讨,可以堪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典范。文章基于语言象似性表征层面对小说文本展开细致分析,揭示这部小说的主要意识流文体特征,即内心独白、时间蒙太奇以及视角转换,力求以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为小说读者开启《墙上的斑点》的一段意识流之旅。  相似文献   

11.
托尼·莫里森小说《所罗门之歌》叙述极具特色,最主要表现在不同视角的转换方面。因此,探讨和分析小说中蕴涵的各种不同视角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可以加深读者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视角理论是叙事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儿童视角是内视角中比较特别的一种,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儿童视角作品占比不小,故以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运用视角理论进行文本分析,以探究小说中儿童视角的艺术效果和人物体现出的内省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典型的美国人》是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处女作,本文拟从该小说的语言和叙述视角出发分析其文体特征以及其对小说主题意义的彰显。主要分析小说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和其内部的视角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14.
曾艳 《海外英语》2011,(13):281-282
基于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社会文化背景,张力理论的视角中对《傲慢与偏见》中艺术与自然之间、人物之间的张力结构的分析结果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些张力结构为《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成功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叙事视角在小说创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陈应松的小说《太平狗》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和运用十分巧妙,在整体观照的全知视角下,独出心裁地运用了动物视角,并通过多种方式在小说中进行了视角的转换,从而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化了小说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复叙述在严歌苓的新作《小姨多鹤》中被多次用到,并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主要体现在场景的重复和事件的重复上。在重复叙述的具体运用上,作者采用了递归式的重复叙述,并且通过视角的转换使重复叙述的叙事策略与文本叙述形成完美的结合。这种叙事方式在展现小说情节发展,凸现人物心理以及调节小说叙述节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以其篇章式的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关于新闻暴力的揭示被文学评论家和大众读者热议.本文尝试以叙述作品的时间系统为研究对象,探求小说中叙述节奏和叙述顺序对小说进程的影响,试析作者的意图,并分析其对作品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限知视角”主要指读者只能通过小说叙述者或人物的个人视角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翻译是一种再创作,难免会对小说的叙事进行操控性的重写.由于不同的视角会传达出不同的美学信息或主题意图,引发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译者需要充分重视原小说中易于混淆的“限知视角”,尽量减少翻译过程中的视角偏差.此文以《草原日出》和《喜福会》的译文为例,探究译者应如何把握第三人称叙述中两种不同的“限知视角”.  相似文献   

19.
作者运用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分析周大新的中篇小说《银饰》的叙述结构,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视角。符号矩阵理论从《银饰》中抽象出四个语义素,组成六对二元对立关系,来阐释小说的深层结构,每一对二元对立关系推动另一对二元对立关系产生与发展,从而完成小说的叙述。该理论构架了《银饰》的立体叙述结构,使每个二元对立都有广阔叙述空间,同时它也为分析小说的意义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有助于对小说艺术性和深刻性的把握与理解。  相似文献   

20.
亨利·詹姆斯生于新旧价值观交替的时代,他一生创作分为三个时期。詹姆斯对小说技巧的革新主要体现在他后期的三大作品《鸽翼》、《金碗》和《奉使记》中。在后期小说中,詹姆斯更注重小说的形式和叙事角度;并且,为了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他创造出一种语言含蓄、节奏跌宕的“后期詹姆斯风格”。文章结合詹姆斯后期的具体作品分析其独特的小说创作风格,进而对詹姆斯进行再定位,指出他是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