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行业大学的教育发展必须以特色取胜。地方行业大学可以在校长的办学思想、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学生的成长和成就这三个层面集中体现本校的学校教育特色,特别要在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品格塑成等方面开展地方行业大学的教育特色塑建工作。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色办学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工程教育特色,注重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提升理念,创新文化,加强教学建设,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努力探索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应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培养满足行业特质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是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适用性"办学定位与发展战略的核心;在更高层次上强化产学研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行业特色型大学工程教育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超前部署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学科布局与集群,主动参与重大战略性科学研究,是构建行业特色型大学"适用性"工程教育体系与学科体系协调发展的引擎;建设高水平、开放式、纵向一体化的"适用性"学科体系,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实现内涵式、特色型、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托大学与合作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提出新工科背景下,校企深度合作培养多层次创新实践人才的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新兴工程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5.
面向工程能力培养的现代工程实践平台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学生工程素养和综合素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程实训中心以大工程理念为背景,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抓手,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教育和创新实践平台。在实训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和综合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建设与改革,特别是重视工程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组织工程竞赛的做法,在提高学生工程能力方面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6.
颜佳萍 《上海教育》2022,(S1):14-16
在“有别于传统,着眼于未来”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培养具有设计思维的创新人才是开展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一大挑战。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成长背景和以设计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学校特色,设计并实践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和活动方案,探索大学专业资源和行业专家资源在中学生涯规划教育中的整合运用方式,提出了融合项目开展的高中三年生涯教育方案设计和生涯教育项目化学习课程实践。  相似文献   

7.
创业意识的培养是创业教育的源头,是创业教育的灵魂。鉴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创业教育意识的培养应分阶段有所侧重地开展。以创业教育理论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把创业意识主题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在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工程教育,素有“工程师治国”之称的法国工程教育模式带来许多启示。文章以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法国技术大学集团(UT)为例,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个视角展开,探析法国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从国家教育认证体系设计;大学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立,通识类课程设置,创新创业措施实施和国际胜任力的培养;企业实习生制度健全三个层次提出建议,以期为培养中国特色卓越工科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代表着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作的生命周期。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应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为背景,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探讨CDIO工程教育对大学体育教学的要求,分析CDIO工程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方向,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是一类举办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此类院校以培养产业社会所需的高级工程人才为目标,在招生方式、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独树一帜,长期以来注重学生工程复合能力的培养,实施综合化的课程教育和长期化的实务训练,积极推进产学协作和国际交流,从而开创了工程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文章立足于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办学历史与现状,总结、介绍其成功经验和办学特色,对于发展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除了加强传统的学科建设和管理外,中外合作办学在国际化背景下己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接受。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对服务材料科学与工程行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的需要,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惠安第五中学,以"科教引航,艺体见长"为办学特色,同时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特色办学的突破口,开展了科技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总结出一条科教引航的特色办学之路,从而丰富学校办学内涵,提高学校的办学品质,使学校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大学、学生和企业共同参与,学校教育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相互结合的能力。加拿大的校企合作模式起步较早,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本文以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校企合作办学为例,结合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对比,为我国高校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提供若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德国对工程师的培养表现出了鲜明的德国特色,并与美国工程教育并称为世界两大典型工程师培养模式.[1]德国实施工程教育的高校层次丰富类型多样,将工程理论教育与工业训练有机融合,将第二课堂作为开展工程训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我国高校开展高等工程教育开展第二课堂应从彰显办学特色、落实实践训练、充实师资队伍、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予以借鉴.  相似文献   

15.
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是面向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应用是其专业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长春大学光华学院在办学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职业化教育,构建由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和创新实践层构成,包括实验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和职业化教育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创新工程能力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企业智力资源,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模具设计(岗位)工程师培动l认证体系建设。这不仅是“应用型+能力型”大学生技能鉴定培养模式的一种积极探索,教育新形式下的一项全新模式;同时也是工程应用型大学在办学特色、办学层次、教育质量的更高追求,高校教育创新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7.
为培养环境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陕西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坚持传统行业办学特色,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构建了一套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一条内部培养与企业引进相结合的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工程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路子,形成了一种校企联合、合作育人的有效模式,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有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未来10年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在办学质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反映到高等工程教育领域,要加快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企业需求,牢固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特色鲜明、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加快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今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四个更加重视":一要更加重视高等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二要更加重视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三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四要更加重视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势的办学特色具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中国应用型大学应通过实践教学的内涵建设、搭建实践教学的公共平台、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道路等几个方面来构建中国特色应用型大学“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  相似文献   

20.
崔军伟 《教育评论》2014,(1):102-104
行业特色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行体现行业特色、重视能力培养的特色教学,有其内在的必然性。特色教学可以在完成国史国情教育的同时,进行行业史教育,增进学生的行业认同感、自豪感,增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实效性。特色教学主要通过教学内容的行业特色、实践教学的行业特色,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