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国翰别论     
杨国翰是中国晚清嘉庆,道光年间享誉两浙的著名官宦和文人,其为人、为学、为官,被时人所称颂,后人所敬仰。对于杨国翰的研究,其生平、政绩、诗文与林则徐的交往等,前贤多有发现和论述,笔者仅就从杨国翰的生活时代,其与林则徐的师友之谊两个方面来探讨杨国翰为官、为人;忧民爱民、执政惠民;经世致用,关注社会现实的封建士大夫与官吏的人格和情操及其形成的历史、思想渊源,对杨国翰研究作一点拾遗补阙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11~)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在超音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贡献.他和他的导师T·von卡门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以他和  相似文献   

3.
书读百遍     
兰金 《阅读》2014,(47):14-15
<正>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的农村。他自幼年起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积极传播者,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南怀瑾先生年轻时曾拜一位姓商的先生为师,学习古文。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自觉字字珠玉,很是得意,就拿去给先生看。商先生看了后满口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叔本华建立了他自己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和他生活在同一世纪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尼采继承了他的意志学说,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批判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中的悲观意识,代之以激情澎湃的人生态度去诠释他的关于意志的学说——强力意志。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颠覆。  相似文献   

5.
云南是艾芜获取创作素材的重要"基地",也为艾芜人生哲学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机缘。艾芜在云南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南行期间形成的人生哲学,共同参与了他的文学实践,他的云南"种子"记忆呈现"自居"与"间离"的精神张力,赋予他别具一格的"背景"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6.
“学与仕合,济于实用”概括了阮元的治学之路,同时体现了其纂修方志之经历。阮元从出生故里辗转调任至浙江、广东、云南,所经江南、岭南再到西南都留下了志书典范,上至仕官朝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中获益。他融学于仕,秉持“济于实用”的思想来指导自己为官、治学,终得学术、仕途之大成。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云南回回伊斯兰学者马德新是一位立志宣教(伊斯兰教)、护教的人,他不仅对伊斯兰教有自己系统的看法,而且对所谓伊斯兰教"异端"也曾给予过严厉的批判,这些对我们研究清代回族伊斯兰教都有很好的帮助。本文在对此做出较为系统的分析后,进一步指出了马德新所倡导的宗教信仰上的正统化特征和信仰实践上的大众化特征,以及他所强调的知行合一和"圣人"行教路线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故乡是指人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我出生在浙江义乌,上高中二年级时参军抗美援朝,后来转业到了北京。可以说,义乌和北京都是我的故乡。虽然我只去过云南澜沧三次,时间加起来也只有13个月。但那里的拉祜同胞、那里的山山水水,却令我永远不能忘怀。拉祜山乡,我的又一故乡。  相似文献   

9.
一、郑和的生平郑和(公元1371—1435)是我国明朝著名航海家,我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他原姓马,小名三保或三宝,云南昆阳人(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郑和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回族,祖父和父亲都叫做哈只(伊斯兰教徒到过圣地麦加朝圣人的称呼).郑和的父亲死后安葬在昆阳月山西坡上,墓碑上篆刻“故马公墓志铭”六字,俗称“马哈只碑”,碑文是郑和出使西洋前,请大学士李至刚撰写.  相似文献   

10.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濒危语言记录与研究"首届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在世界著名濒危语言研究学术领军人物澳大利亚拉特罗布大学语言学教授David Bradley博士的指导下,在国内著名语  相似文献   

11.
龚自珍的一生是批判现实的一生,批判和揭露是他文化思想的最大特色。他紧紧地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发现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着革新的要求,并自觉否定腐朽观念,倡导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出中世纪思想束缚的历史进程,给后人以思想解放和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杜甫陇右诗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精神。诗人对儒家文化既有继承 ,也有发展和超越 ,他无论穷达 ,始终不忘兼济天下 ,将国家、人民牢记于心。他对儒家学说中仁者爱人的伦理观念心领神会 ,并以自己真挚的亲情和友情证明了儒家学说的合理性。他既对儒学融会贯通 ,也受到释、道思想的影响 ,力主人与自然的和谐 ,喜爱植物 ,怜悯动物 ,展现出以悲悯为特征的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3.
李剑农在史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与其有良好的史学修养是分不开的。他具有较强的驾驭史料的能力与表述史实的才华;知识渊博,学贯中西;有很深的理论修养;把史学研究当成一种神圣的责任,积极开拓进取,勇于求真务实。  相似文献   

14.
嵇康是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历来学者都认为其因得罪钟会而被司马昭杀害。然而,人们却忽视了嵇康自身的一种不合时宜的死亡因素,即他的亢龙精神。由于是非太明,而陷入“坚白之昧”的迷惑中。遵从庄周之道,便拥有“独有至贵”的品质。而他刚烈的性格,最终导致其临别悔恨、雅志难施。这些,都是嵇康亢龙精神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5.
杜甫于肃宗乾元二年七月携眷来到秦州。诗人选择秦州寓居的原因,除投亲靠友外,尚与自己的体质有关。杜甫属于畏热体质,他要选择一个比较凉爽的地方作为落脚之处,以使自己的畏热体质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而秦州气候凉爽,因而成为杜甫西行的首选之地。  相似文献   

16.
人的“自由”问题是萨特毕生最为关注的问题,他以“自为”为哲学出发点,论证了本体性基础上的自由、绝对化的自由以及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等问题。虽然萨特的自由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提出了人的责任等一些具有价值的思想,但由于他的自由论是建立在根本错误的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所以不能给人们科学的见解和指导,而只能是误导人们陶醉于极端个人主义和绝对自由化之中,使人陷入迷途。  相似文献   

17.
杜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其意象组合艺术极为丰富,或景中含情,或情中蕴景,或情景交融。情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从而建构迥然不同的意象体系。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是5000年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培育出来的优秀成功者:事功大成、文章卓著、人格高尚、修养如海,给我们留下了实实在在的宝贵文化遗产。他以身体力行激励着出身贫寒人家子弟的成长和进取,以他不断完善的人格和不断充实的学养对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做了最深重的实践。“读书只为进德修业,”在建立事功和探索真知的过程中,他非常注重完善自己的人格修炼,同时又以不断趋于完善的人格来促进事功的建立和真知的探索。他以“礼”处世、运世,达到了“内圣外王”的最高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9.
李晖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2):1-5,17
王季文乃晚唐时期赋有传奇色彩人物。他苦攻儒学,获取了进士功名并授于朝官;却寻弃官归隐于九华山,践行道仙"异人"点拨的修身之径;可临终,又将自己的宅室舍给佛门为寺。他终生与九华相陪产生的特殊情感,进而迸发出的《九华山谣》,字里行间亦蕴藏着儒、释、道和谐相融的意韵。钩沉王季文人生道路和对《九华山谣》进行研究,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猴的宝贝     
木槿  安培 《阅读》2008,(11):34-36
可爱的小猴因为担心别人会偷走自己的宝贝,于是一次又一次地把它藏在了不同的隐蔽处,结果,连自己也记不清到底藏哪儿了。心急如焚的小猴不得不询问大家有没有见到它,同时还告诉大家,那件宝贝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