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研究共情互动作为一种建立在共通人性意义上的情感能力,对于信息传播产生积极效果的动因。从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传播可供性三个角度对新媒体内容生产、媒介技术、传播终端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共情行为产生的可能性及原因,以期为主流媒体打造共情机制提供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技术赋能之下数字阅读平台的数智化转型迫在眉睫。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出发,通过审视数字阅读平台中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的设计实践,具化了“文字—盘活内容生产”“圈层—增强情感体验”“场景—实现随需遂意”三组情境与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拓展内容传播池、延伸互动仪式链、建构数字生态圈三条数字阅读平台数智化纵深发展的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3.
技术赋权带来的传播可能性增多意味着媒体可供性水平的提升,专业媒体的转型由此也获得更多机会。本文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探讨专业媒体在微信社交平台的内容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移动可供性实现情况。研究发现,在生产可供性方面,专业媒体应转变一线权威内容生产角色,下沉至为用户提供互动支持的二线角色;在渠道分发与拓展方面,应加强原创内容和用户兴趣的自驱性连接;在社交可供性方面,应注重传播场景建构以及与用户互动交流中的参与深度;在移动可供性方面,媒体的内容呈现应更符合移动端竖屏信息消费场景。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媒体时代,平台媒介的产生为第三部门开展公益传播活动提供了新的技术载体,并逐步发展成为当下公益传播的主流基础设施。重新审视平台对于公益传播实践的结构性塑造过程发现,平台为公益传播行动者网络的形成提供了四种类型的可供性,分别为问题化阶段的“可见性”、利益赋予阶段的“聚合性”、征召与动员阶段的“交互性”与“可获得性”。在多重可供性的共同作用下,平台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得以持续而快速地吸纳多元利益攸关方加入公益传播网络,最终产生了超越传统媒介的裂变式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5.
刘芳  魏晴 《中国出版》2023,(12):58-63
近年来,“数字群居”成为新传播生态下的基础单元,所有的信息交换及媒介传播实践都被深度卷入其中。“社群”作为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呈现出社群意志“参与”媒体生产决策、用户协作参与内容生产和情感激发提升媒体吸引力等显著特点。物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和关系可供性提供了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升了社群组织的反应能力,优化了社群内容供给和服务创新,成为媒体生态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在技术、生产、社交、数据等可供性的传播生态下,基于产品逻辑的媒体单独创造价值演进为基于平台逻辑的多方价值共创。主流媒体价值共创表现为四个层次:价值主张层面,精准匹配供需与智能推荐产品;价值创造层面,媒体、相关方与用户整合资源共同参与生产;价值传递层面,用户通过社交连接与互动交流实现价值共享;价值体验层面,满足用户的多元价值期待。主流媒体平台需要从主体层面、内容层面、分发层面与社交层面等构建价值共创机制,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7.
媒介融合环境中,短视频传播的发展方兴未艾。现结合当前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内容传播、参与媒介竞争的现实,从“媒介融合技术引发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场景转换”“媒介融合环境驱动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需求变化”“媒介融合业态加速主流媒体短视频制作的理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媒介融合环境中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进行规律性的认识和前瞻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环境中,短视频传播的发展方兴未艾。现结合当前主流媒体纷纷布局短视频内容传播、参与媒介竞争的现实,从“媒介融合技术引发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场景转换”“媒介融合环境驱动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需求变化”“媒介融合业态加速主流媒体短视频制作的理念创新”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对媒介融合环境中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的创新和发展问题进行规律性的认识和前瞻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沈秋月 《今传媒》2024,(2):15-18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徐锋 《新闻战线》2023,(4):62-64
在对主流媒体言论“劝服”效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个重要命题就是“如何优化主流媒体言论劝服的体制机制”,从而完善主流媒体言论劝服传播活动中不合时宜的方面,提升主流媒体言论劝服的效能。本文尝试从平台再造、流程再造、教育变革三方面,探寻优化主流媒体言论劝服传播机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商业平台是否可以看作是媒介形态,学界业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2016年7月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对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管理。根据这一表述,并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精神,本文明确了商业平台的媒介属性。在此基础上借用媒介化理论阐释商业平台在媒介化过程中扮演的四个关键角色,探讨了商业平台媒介化对人们信息接收模式、日常生活方式、社会运作系统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商业平台和主流媒体的关系辨析,表明了商业平台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提出,在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中主流媒体要积极探索自身的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2.
国际传播新格局下,推进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平台建设,既是对平台社会转型趋势的有效对接,也是发挥媒体融合外部效应的路径选择。本文探讨了媒体融合背景下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平台建设的问题单与路线图,研究发现,当前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实践中面临着自主平台间的协作困境、海外平台网络的嵌入障碍和信息地缘政治的结构性影响等一系列挑战,需要在平台格局的统筹设计、内容生产的智能化转型、社群关系的强化凝聚等方面不断发力,实现国际传播的突破与升维。  相似文献   

13.
刘畅 《东南传播》2022,(11):1-4
智能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媒介可供性包括信息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和体验可供性等方面。本文从媒介可供性视角去分析从传媒到智媒过程中,技术在新闻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尽管新闻生产中有新的行动者入局,但人仍是重要的核心行动者。未来的“强人工智能”阶段,新闻生产不仅要追求“智”,更要追求“质”,通过人机耦合去更好地体现人的主导性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李鲤  吴贵 《中国编辑》2022,(10):9-14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平台作为参与网络内容治理的积极行动者,有助于推动以“以人为本的参与式治理、全面连接的数据治理、智能驱动的智慧治理”为特征的网络内容治理新格局的形成。目前来看,我国主流媒体平台或通过内容供给侧改革引领主流价值,或搭载数据技术盘活用户资源,或深耕本地打造聚合生态,推动个体与公共、个人与政府、媒体与社会的多维关联,探索嵌入网络内容治理的实践进路。未来,主流媒体平台尚需进一步有效对接平台逻辑与媒介逻辑,在话语语态、传播结构和技术应用方面全面提升,以此引领风清气正的网络内容生态环境的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平台正在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平台提供的软件服务,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和欲望,并存留海量数据,反身滋养和优化技术发展,由此构成“技术与技术”“技术与人”之间的多重交互和共同演化。本文与可供性理论对话,将处于应用软件交互界面背后,隐匿于平台系统核心位置的“数据基础设施”作为动态的、成长性的媒介加以讨论,分别从企业内部应用软件联通、企业外部跨平台应用软件联通、应用软件作用于人三方面探讨数据基础设施的可供性和可供力,以及更为复杂的“人*应用软件”所构成的新技术环境对数据基础设施的反向可供性。基于此,提出了数据基础设施作为隐蔽可供性所具有的可供力的分析框架,向纵深推进了媒介可供性理论,为平台和软件研究以及媒介实践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6.
邱立楠  顾倩莲 《中国编辑》2024,(4):84-89+96
网络空间已成为民众重要的“精神家园”。但随着短视频传播景观和新闻形态对短视频内容生产活动的持续驯化和强劲规训,大量价值导向失范和不良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不断涌现,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在平台算法和流量利益驱动下,短视频内容生产在形式和内涵两个层面都悄然发生价值转向。而生产可供性与被技术赋权“激活”的用户、社交可供性与内容的“可见”、移动可供性与具身传播等三个维度,是不良短视频内容频发乱象的生产逻辑,给短视频带来庸俗化、理性话语被湮没、算法偏见消解短视频的新闻性等现实忧患,亟须补齐优质内容生产短板、矫正底层生产逻辑、祛魅流量分配机制与价值建构、强化平台审核规范,形成多主体全链条的营造合力,为网络空间注入清朗力量。  相似文献   

17.
卫玎  王宇 《编辑之友》2024,(4):28-33
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有声读物需要在新的媒介技术框架下进行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文章以媒介可供性为理论路径,从生产可供性、价值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感知可供性、情感可供性六方面剖析了有声读物生产传播的实践逻辑。此分析过程是对西方引进理论媒介可供性在中国互联网情境下的实践探索和本土适应。为全面增强有声读物的可供性与服务力,文章进一步从内容生态范式革新、情感性移动阅读场景构建、社群成员身份认同强化、身体全感官要素激活等维度勾勒出有声读物出版创新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8.
张天春 《传媒》2022,(15):71-73
<正>近年来,短视频已经成为内容传播的重要表达形式,主流媒体纷纷瞄准这一领域。一方面,入驻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开辟内容传播新渠道;另一方面,致力于短视频平台建设,涌现出一批如人民视频、央视频、我们视频等具有影响力的短视频新闻平台,重构主流媒体内容传播生态。主流媒体如何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借力短视频这一形式,实现新闻报道的“优”生产和“快”传播,进而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已成为媒体行业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媒介进化”作为理论视角,探讨AIGC如何为主流媒体提升传播影响力赋能,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进程。【方法】采用理性思辨和案例论证的方法,对AIGC的媒介先进性进行分析,并揭示其在帮助主流媒体发展时具有的优势,以及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结果】AIGC的媒介先进性体现在构建“类人化”人机互动模式、提升海量知识的信息生产能力和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等三个方面。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利用AIGC进行新闻生产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跨模态”信息转化效率、提高用户黏性和减少跨文化传播阻碍。但是,AIGC也会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受损,并诱发知识产权纠纷和消解新闻客观性等潜在风险。【结论】AIGC对主流媒体的传播影响力提升发挥了“双刃剑”作用,需在充分认识其媒介先进性的前提下,对可能诱发的风险问题保持清醒认知,进而才能更好地推动主流媒体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重要媒介。引入媒介可供性理论,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数据来源,从内容可供性、传播可供性和社交可供性3个维度对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优化策略,以期为图书馆短视频阅读推广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