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研究了16名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以不同方式进行3周赛前减量训练时,腰腹肌群和膝关节屈伸肌群力量与专项运动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减量60%组运动员(175.5±9.5)cm、(84.9±13.7)kg、(15.7±1.2)yrs运动成绩提高的幅度(3.7%)较减量20%组运动员(175.7±4.5)cm、(90.7±19.1)kg、(16.3±1.8)yrs运动成绩提高的幅度(2.9%)大。训练量减少的幅度影响运动员机能变化周期的长短,减量少时最佳成绩出现的晚些(减量后第3周),减量多则最佳成绩出现的早(减量后第2周)。  相似文献   

2.
运动频率和递增强度运动对大鼠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频次和隔周递增强度运动对大鼠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5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C)组、每天运动(E0)组、隔1日运动(E1)组、隔3日运动(E3)组、隔周运动(E7)组和隔周递增强度运动(E7I)组.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腹腔注射BrdU于各组大鼠,持续注射6天.采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新生细胞和新生神经元数量.结果:各组动物海马齿状回内BrdU免疫阳性(Br-dU+)细胞数目为:C组37.62±9.02,E0组46.01±10.82,E1组49. 06±12. 07,E3组41. 20±11. 02,E7组37.23±16. 45,E71组53. 97±10. 67.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内BrdU和NeuN免疫双阳性(BrdU++NeuN+)细胞微分别为:C组15.26±4.42;E0组17. 61±3. 86,E1组21. 93±5.60,E3组16. 28±5.37,E7组15. 80±7.50,E7I组24. 9±土5.44.结论:在间隔不同时问的小强度运动中,隔日小强度运动最有利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隔周递增运动强度也有利于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不同低氧暴露与运动模型,观察大鼠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变化,为低氧训练提供更科学的训练依据.方法:9周龄大鼠模拟6周不同海拔高度(0m、2200m、2200m~3500m、3500m)低氧暴露与运动两种模型,共8组(n=80).实验期间,低氧暴露组连续6周单纯低氧刺激,低氧运动组每日按(20~22)m/min的速度跑台运动90min,每周5次;实验结束后用ATP酶染色法测Ⅰ、Ⅱ型肌纤维类型,显微镜采集图像后分析软件计算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SO、FOG、FG肌纤维百分率.结果:(1)比目鱼肌中FOG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6%、在海拔2200m~35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9%(p<0.05),SO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3500m时运动组较暴露组高0.8%;(2)趾长伸肌中,4个海拔高度FOG肌纤维百分率运动组均高于暴露组,分别高0.4%、3%、7%、6.7%,SO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0m时运动组较安静组增加4.5%;FG肌纤维百分率在4个海拔高度下变化不明显.结论:(1)6周不同海拔低氧暴露与运动双重刺激后,大鼠骨骼肌组织产生适应性变化,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FOG肌纤维百分率增加,有利于提高大鼠运动能力;(2)大鼠比目鱼肌SO、FOG肌纤维百分率在海拔2200m~3500m运动后高于暴露组,提示在2200m~3500m低氧复合运动模式下运动,有助于提高大鼠肌肉有氧代谢能力;(3)6周不同海拔高度单纯低氧暴露及中强度低氧运动不会引起骨骼肌纤维类型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不同低氧暴露与运动模型,其观察对大鼠体成分的影响。方法雄性9周龄SD健康大鼠80只,随机分成运动组4组(n=40)和非运动组4组(n=40)。各组分别在海拔0m(20.89%),2200m(16.02%),2200+3500m(前3周为16.02%,后3周为13.59%),3500m(13.59%)的低氧环境中生活6周。运动组每日以20-22m/min的速度跑台运动90分钟、每周5次,非运动组只进行单纯低氧暴露。结果 1)运动组大鼠体重均下降明显(P<0.01);2)4个海拔高度下运动组脂肪量下降明显(P<0.05-0.01);3)肌肉重量运动组比目鱼肌在海拔2200+3500m时升高(P<0.05),趾长伸肌在海拔3500m时下降(P<0.01)。结论 1)6周不同模式低氧运动更能抑制大鼠体重增加;2)低氧复合运动促进大鼠腹腔内脂肪分解代谢,并随海拔升高下降越明显;3)6周2200+3500m低氧运动模式更能提高骨骼肌有氧代谢和低氧适应力。  相似文献   

5.
大蒜素对大鼠离心运动后不同时相血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大鼠一次性离心运动后不同时相骨骼肌结构及血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64只大鼠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用药组每日腹腔注射大蒜素注射液20mg/kg;2周后各组完成一次跑台离心运动,在运动后即刻、24h和48h取比目鱼肌及股动脉血检测;结果电镜观察大蒜素组运动后各时相比目鱼肌损伤较对照组为轻。大蒜素组运动后24h血清SO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8h血清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运动后即刻,大蒜素组和对照组血清MDA都升高(P<0.01,P<0.05),且大蒜素组血清MDA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蒜素可显著提高离心运动大鼠抗自由基氧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在过度训练状态下骨骼肌糖代谢的变化,探讨过度训练对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7只,Con)、运动组(8只,Mtr)和过度训练组(9只,Otr),进行9周跑台训练,其中Otr组后3周为力竭性运动。运动后分别测定骨骼肌糖原含量,LDH、PK、SDH、SOD酶的活性及MDA浓度,电镜观察肌组织的变化。结果:Otr组肌糖原含量较Mtr组降低,各种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MDA浓度升高,线粒体水肿,呈空泡状。结论:大鼠连续力竭性运动所致过度训练存在骨骼肌糖代谢功能紊乱,其可能与力竭性运动引起的自由基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7.
丹参对大鼠力竭运动时肌肉中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安静组、运动组和给药运动组,给药运动组腹腔注射丹参注射液。结果发现,运动组和给药运动组均比安静组红肌中MDA的含量显著升高;同时,给药运动组比安静组白肌中MDA的含量显著升高。给药运动组大鼠红肌中SOD活性比安静组显著升高;同时,白肌中SOD活性比安静组和运动组均有显著升高。还发现给药运动组比运动组大鼠运动速度快,且运动时间显著增加。这些结果提示,丹参注射液能够清除机体氧自由基,对机体内源性SOD有保护作用,并能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葛根素对游泳训练小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的消退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邵邻相 《体育科学》2005,25(2):70-72
观察葛根素对游泳训练小鼠血液成分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将 4 0只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葛根素对照组、游泳训练组和葛根素游泳训练组。游泳训练小鼠分别进行 6周每天 80 min的游泳训练 ,葛根素实验小鼠游泳训练开始后第 3周腹腔注射 6 0 m g/ kg葛根素 ,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 ,连续 3周 ,于游泳停止后 4 h进行尾静脉取血 ,测定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红蛋白等指标 ;次日进行一次性力竭游泳。结果表明 ,游泳训练组小鼠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数、血小板数都比对照组明显增加 (P<0 .0 5 ) ,而葛根素游泳训练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明显差异。葛根素游泳训练组小鼠的力竭游泳时间与游泳训练组比较明显延长 (P<0 .0 5 )。说明葛根素可降低因运动训练引起的血红蛋白的升高、红细胞数和血小板数的增多 ,降低血液的粘度 ,延长力竭游泳的时间 ,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运动防治老年肌少症的机理、效果及策略,为老年人科学运用锻炼方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文献资料法在Pub Med、万方和CNKI等数据库中进行关键词检索,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老年肌少症的运动干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结果:(1)抗阻训练、有氧运动和高强间歇运动等运动可调理体内线粒体、活性氧等分泌物的含量,促使运动神经元保持正常的兴奋状态,改善老年人的肌量、肌力和身体活动能力,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2)从中年时期开始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有利于肌少症的防治。每周2-3次、每次30min,为期8-24周的抗阻训练或每周3次以上、每次60min左右,为期24周以上的有氧运动可能是老年肌少症运动防治的一种可行方案。(3)抗阻训练和有氧联合抗阻训练是防治老年人肌少症多种合并症的主要运动形式,其运动强度可能较健康老年人和单纯老年人肌少症患者低,建议以低中强度为宜。结论:运动锻炼对于老年肌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重点对当前老年肌少症的运动防治效果和机制进行了归纳梳理,并针对肌少症的防治时机及方案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当前有关老年肌少症的运动干预研究在逐渐增多,但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在运动方法的选...  相似文献   

10.
观察有氧运动联合谷氨酰胺(Gln)补充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岛素(INS)及空腹血糖(FBG)水平的影响。将雄性SD大鼠60只((179.8±19.2)g)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C组,26只)和糖尿病造模组(D组,34只)。C组普通饲料喂养,D组高脂喂养。4周后D组大鼠腹腔注射35 mg/kg链脲佐菌素(STZ)诱导T2DM。成模后两组大鼠进一步随机分为:安静组(CQ、DQ)、运动组(CE、DE)、Gln组(CG、DG)、运动加Gln组(CEG、DEG)。运动组大鼠进行6周游泳运动。Gln组改用质量分数为2%L-Gln饲料喂养。腹主动脉取血测FBG、胰岛素及GLP-1水平。结果:6周游泳运动或Gln补充,均明显提高D组大鼠GLP-1和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FBG值,明显改善大鼠多饮多食症状,但对体重影响不明显。6周运动明显增加C组大鼠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其FBG值,对GLP-1没有明显影响;6周的Gln补充明显降低C组大鼠的进食量,对FBG、胰岛素及GLP-1水平均无明显影响。当运动加Gln补充时,对D组大鼠FBG的控制、血浆GLP-1的增加、胰岛素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耗症状的改善等均较运动或Gln补充单独作用时明显,但对体重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二者联合对C组大鼠GLP-1的影响较运动或Gln补充单独作用时明显,但对FBG、胰岛素和体重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长期有氧运动或Gln补充可提高T2DM大鼠GLP-1水平,增加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改善多食多饮症状。当运动联合Gln补充时,降低T2DM大鼠血糖及升高GLP-1和胰岛素水平均较运动或Gln单因素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一周注射PI3K阻断剂和跑台运动对mTOR及其下游信号的影响,深入探讨PI3K对运动骨骼肌蛋白合成信号的机理.方法:8周龄雄性SD鼠在适应性训练后分为四组:安静组(S)、阻断剂组(SL)、运动组(E)、运动+阻断剂组(EL),每组6只.运动方式为跑台运动(坡度为10%,跑速20m/min,60min),每天一次,共7天.腹腔注射外源性LY294002.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腓肠肌MHC、mTOR(Ser2448)、p70S6k(Thr389)和4EBP1(Thr37/46)的磷酸化表达.结果:在一周后,LY294002明显抑制MHC,运动有促进的趋势,并减弱LY294002对MHC的抑制效应.LY294002显著抑制mTOR(Ser2448)、p70S6K(Thr 389)和4EBP1(Thr 37/46)的磷酸化表达,而运动明显增强其表达.外源性LY294002和运动因素间存在交互效应,LY294002减弱运动对此通路的促进效应.结论:1)一周外源性PI3K阻断剂注射明显抑制mTOR及下游信号,并能显著抑制运动所引起的蛋白促合成效应.2)mTOR的两个下游信号对运动均较敏感,但4EBP1对PI3K阻断剂的反应较为迟钝.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微量水杨酸钠抗疲劳效应的时效关系.方法:将162只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均分为6个组,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实验Ⅰ组(按10mg/kg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实验Ⅱ组(按20mg/kg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实验Ⅲ组(按30mg/kg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实验Ⅳ组(按40mg/kg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和实验Ⅴ组(按50mg/kg腹腔注射水杨酸钠),每组27只.给药后30min、60min、120min每组各取9只行负重游泳,仔细观察每只小鼠的一般游泳状态,记录负重游泳时间、计算负重游泳最初60s的平均速度,测定游泳前、后乳酸含量.结果:单次给药后不同时间内各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负重游泳最初60s的平均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前血乳酸含量和运动后每分钟乳酸平均蓄积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用药剂量在10mg/kg~40mg/kg之间时,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当用药剂量增至50mg/kg时药效开始下降,实验Ⅴ组抗疲劳效应明显低于实验Ⅳ组(P<0.01).结论:水杨酸钠抗疲劳作用的有效剂量在10mg/kg~50mg/kg之间,但只在10mg/kg~40mg/kg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水杨酸钠抗疲劳最佳使用剂量为40 mg/kg,其最佳疗效至少持续90 min.水杨酸钠可通过降低运动前乳酸含量、阻止运动过程中的乳酸堆积双重机制实现其高效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研究运动心脏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特征,将雄性SD大鼠分为耐力训练组(E组)和对照组(C组)。E组经10周跑台训练建立运动心脏动物模型。建模成功48h后,各组抽取半数动物进行力竭运动。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CGRP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心室肌CGRP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背根神经节CGRP免疫反应和CGRP mRNA表达。结果表明,E组血清CGRP、心室肌CGRP含量和背根神经节CGRP免疫反应显著增加,但背根神经节CGRP mRNA表达显著降低;力竭运动后,E组与C组相比,血清CGRP显著提高,心室肌CGRP含量减少,背根神经节CGRP mRNA表达轻度上调。结果提示,运动心脏重塑后CGRP合成、储备和分泌增强,但基因表达下调。力竭运动时运动心脏CGRP基因表达稳定,释放能力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针对超重肥胖老年人进行循环训练运动干预设计,探讨循环训练对超重肥胖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以34名老年女性为受试者,分为超重组和对照组,均坚持12周循环训练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双侧下肢膝踝屈伸等速肌力、静动态平衡能力、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情况。结果:运动干预12周后,两组下肢膝踝屈伸肌标准化峰值力矩、屈伸肌肌力比值和双侧肌力比值、静态与动态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得分及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均有显著提高;且超重组的右膝伸肌标准化峰值力矩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循环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且对提高超重肥胖老年人下肢伸肌肌力有更明显的改善效果,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有效运动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弢 《体育科学》2007,27(3):38-42
目的:检测吸气肌训练(IMT)对常氧和低氧条件下运动效果的影响;方法:15名受试者用呼吸肌训练仪进行为期4周的训练,其中,对照组8人,采用15%PImax(最大吸气口腔压力);训练组7人,采用50%PImax。训练前后,在低氧和常氧条件下分别进行85%V.O2max的跑台力竭测试及功能测试;结果:IMT组PImax增加24.5%±3.1%。所有条件下力竭时间均未见改变。IMT组在常氧和低氧运动后呼吸肌疲劳均减少10%(P<0.05);在低氧条件下运动,V.O2减少8%~12%(P<0.05),心输出量减少14%±2%,通气量减少25%±3%;动脉血氧饱和度和肺扩散能力分别增加了4%±1%和22%±3%;结论:IMT可以明显改善低氧条件下运动的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16.
16名青少年女子铅球运动员分为训练量减少 2 0 %组 (175 .7± 4 .5cm ,90 .7± 19.1kg ,16 .3± 1.8y)和减少 6 0 %组 (175 .5± 9.5cm ,84 .9± 13.7kg ,15 .7± 1.2 y) ,进行 3周的减量训练 ,测试减量训练前后运动员机能状态和专项成绩的变化。结果表明 ,6 0 %组的运动员运动成绩高峰出现在第 2周 ,并且提高的幅度 (3.7% )较减量 2 0 %组提高的幅度大 (2 .9% )。训练量减少的幅度影响运动员机能变化周期的长短 ,减量少时最佳成绩出现的晚 ,减量多则最佳成绩出现的早。血尿素、血清CK变化值能较敏感地评价运动员赛前减量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基于FMS训练的运动干预对半月板损伤康复的影响,以期发现针对半月板损伤康复的重要变项及有用范畴,得到推导性的理论与实验发现。方法:对1名病程2个月,经MRI检查诊断为左膝内侧半月板后角损伤Ⅱ度青年男性军校大学生,制动一周后,进行8周线性单周期训练,训练内容基于FMS训练的运动康复计划。在运动康复前后分别进行受伤部位疼痛测试、基本形态测试、运动能力测试、基本生理指标测试及下肢步态分析。结果:与训练前相比,8周训练后,疼痛程度由中重度疼痛逐渐降至轻中度疼痛;基本身体形态和运动能力指标方面,在身体形态方面体重和体指数呈下降趋势;心肺耐力方面经改良版Bruce方案检测最大摄氧量显著提高;骨骼肌耐力(引体向上、双杠臂屈伸、俯卧撑)和最大力量(卧推、下肢等速测试)方面均显著提高;协调能力(平板支撑+变向滑步)方面显著提高;动摇角度、最大动摇径、重心偏移均显著下降,平衡能力提高;无氧能力方面有所改善;下肢爆发力方面呈现出机能节省化的趋势;认知能力方面选择注意力和抑制控制能力提高。结论:对于半月板损伤患者而言,运用8周基于FMS训练的运动康复计划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基础运动能力,基本的生理指标也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G804.7 9700072维生素 E 和硒对运动大鼠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刊,中]/陈彩珍,卢健,许豪文∥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6,16(4).-17-21表7(DW)鼠∥线粒体∥维生素 E∥硒∥抗氧化∥影响给大鼠腹腔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复活注射液0.4ml/kg,W.D,45天,测定疲劳性游泳前后心肌线粒体抗氧化能力的有关指标。发现,亚硒酸钠维生素 E 使大鼠游泳耐力提高了75.28%,并抑制大鼠疲劳性游泳后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Web of Science和PubMed数据库文献资料,研究呼吸肌训练对竞技游泳运动员的影响。结果显示,4至12周的呼吸肌训练对竞技游泳运动员中短距离自由泳的冲刺成绩的提高有潜在益处,并且显著改善游泳运动员的肺功能和呼吸肌力量,减少呼吸困难程度和主观疲劳程度。呼吸肌训练提高游泳运动表现的机制可能是:一,提高呼吸肌的有氧能力,推迟吸气肌疲劳的发生,减轻因吸气肌疲劳而产生的运动肢体血流量受限的程度;二,促进膈肌肥大,提高最大吸气压力;三,减轻运动中的呼吸困难程度;四,提高呼吸肌的工作效率;五,改善肺功能,促进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改善游泳时人体的运动姿态以减小阻力。建议教练员将呼吸肌训练纳入游泳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去,并用更多的数据来进一步证明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0.
间歇性低氧刺激对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李强  高伟  魏宏文 《体育科学》2001,21(3):62-65,70
研究目的观察常压间歇低氧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适应机制.研究方法16名羽毛球运动员(14~18岁,男女各半)随机分为低氧组和对照组,低氧组在正常训练以外每天进行1 h左右的间歇低氧刺激,氧浓度控制在9%~14%,每周6 d,连续4周.对照组完成与低氧组相同的运动训练,不吸低氧,两组测试指标相同.结果表明低氧1周后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显著升高(P《0.05),低氧1周、2周时2,3-二磷酸甘油酸显著高于低氧前水平(P《0.05),4周后低氧组运动能力显著提高,表现在无氧阈心率下降、功率提高、时间推迟;定量负荷后呼吸频率、呼吸商、运动后血乳酸和心率均显著下降(P《0.05);完成最大运动能力实验时,运动至力竭的时间、最大心率、功率和运动后最高血乳酸均显著升高(P《0.05),运动后3 min时心率恢复加快(P《0.05).结果提示,常压间歇低氧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红细胞生成,有利于氧的运输,并有效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