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本文将从历史、语言、文化这三方面重新审视归化与异化这对翻译上的传统对立体,进一步说明归化与异化不是一对二元对立体,归化中有异化,异化中也包含归化,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角度理解归化与异化。  相似文献   

2.
归化与异化--内容与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了翻译理论中归化与异化措辞方面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误解及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归化和异化的观察角度问题,归化与异化和内容与形式的关联,即内容可归化,形式可异化。  相似文献   

3.
归化与异化     
本文从归化与异化的渊源、本质以及在翻译实践中两者的取舍方面对归化与异化进行解读,论述两者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广为运用的两种基本策略。本文以契诃夫短篇小说《ТолстыйиТонкий》译本为例,研究归化与异化两种策略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倡导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异化与归化的讨论是在文学翻译当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归化认为译文应以目的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异化则主张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译者为马爱农、马爱新姐妹的中文译本为研究材料,探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方法在文学翻译中的使用,分析该译本的翻译特点。文章表明在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异化和归化除了排斥性和对立性之外,更有兼容性和并存性的一面,不存在绝对的异化和绝对的归化,它们在翻译过程中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6.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理论中传递文化内涵的两个重要翻译策略,在国内外曾经引起了广泛争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归化”还是”异化”的能动选择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以“OTHER quachs,plague take them”中译本为例,笔者从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文化因素及其翻译、信息对等和归化与异化的融合等四个方面浅析了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的异同,进而得出译者只有在翻译教学中采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相互融合的原则,才能够实现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内涵的鉴赏和吸收,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素质.  相似文献   

7.
“归化”、“异化”作为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界定了归化、异化的另一英文术语adaptation的概念并指出了它与其他英语术语的关系;明确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在使用范围上的不同,对区别这两对概念提供了操作性强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就当前的现状看,翻译杂合确实可以帮助我们澄清认识上的一些错误,并根据具体的情况确定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从杂合的角度对归化与异化的利弊,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归化与异化的对象以及当前中国译界是否有必要采用异化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由来已久,而这种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普遍。本文主要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来分析对比《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进而探讨文学翻译中策略的选择问题。鉴于文化交流的目的,笔者认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坚持"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现象由来已久,这种现象在文学翻译中尤为普遍。主要分析傅东华译作《飘》中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傅译一直被看作是归化译法的代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译本中也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可以说,任何一部译作都不可能是绝对的归化或绝对的异化翻译,归化和异化作为两种翻译策略并无明显界限,它们相互交叉,共存于翻译之中。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应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而不应走极端。  相似文献   

11.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归化异化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时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一般采取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和主要以目的与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文章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分析霍克斯和杨宪益两位翻译大师在传递不同背景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指出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又是动态统一的关系。通过对归化异化"度"的分析,指出好的译文应当是归化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习语是文化的精华,因寓意丰富、短小精悍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同时其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也给英汉互译带来了障碍。"异化"与"归化"作为翻译两大主要策略,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又互为补充的翻译处理方式。本文从文化的角度系统探讨了"异化"与"归化"理论在习语翻译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详细阐述"异化"与"归化"各自的理论价值,并得出了在习语翻译过程中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结论,希望从理论层面对习语译者与读者有所启示。同时旨在促进中英跨文化交流,抵制民族中心主义,帮助以汉语和英语为母语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彼此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势头会越来越强;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的翻译也会越来越注重对其中所涉及的文化因素的处理。异化、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本文试图在对异化、归化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异化、归化选择的根本决定因素,同时对三种特殊情境异化、归化的选择做了具体说明,旨在最终找出翻译处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模因理论为指导,通过跨文化语言转化中归化与异化的分析,指出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解构源语模因,还要重构目的语模因,并对比各自语言文化的差异,选择合适的翻译手法,来达到归化翻译或异化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不同餐厅对中文菜名的翻译不同。本文分析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异化和归化在菜名翻译中的应用,从而提出中文菜名英译的准确性从某一程度来说离不开异化和归化的分工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吸纳了越来越多的英语外来词。本文从文化视角剖析汉语中英语外来词的翻译,包括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得出汉语中英语外来词常用的翻译方法有异化法、归化法及归化与异化结合法,以期对跨文化交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翻译重视语言的转换,更重视文化的转换.翻译界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因素处理方法是:以目的语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为归宿的异化.文章从三部分入手:第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归化派和异化派的观点;第二部分指出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读者对象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第三部分以翻译实践为基础,分析具体的翻译方法中体现的归化和异化.最后,文章指出翻译中归化和异化要适当,过分的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的歧路.  相似文献   

18.
从模因论视角看英汉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模因的概念入手,探讨了模因的传播过程对翻译的影响,并以模因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与模因传播的关系。得出归化翻译适用于模因传播的初期阶段,而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演变,立足于新形势下汉语崛起的新视角,以中国古诗词英译为例,提出中国文学作品对外翻译应该以异化为主。  相似文献   

20.
翻译在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的作用。翻译的两种方法"归化"与"异化"并无优劣之分,好的翻译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有向"异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