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19,(2):58-68
近代女性报刊与女权运动关系密切:女报既是觉醒的知识女性表达自我诉求载体;也与"政治事件"的女权运动紧密互动、彼此形塑。民初女子参政运动中知识女性既运动"参政"又办报"议政",为女权运动与女性报刊互动关系的典型案例。唐群英、张昭汉等代表的民初女权主义者基于共同政治诉求,在舆论场域形成声援之势,借女学校、女性社团等营造女报传播网络;其办报角色定位趋向"自下而上"代表女界立言的"论政型"女报,而不同于晚清"自上而下"的"启蒙型"女报形态;意在内政、外交事件的即时评论中呈现女性"在场",勾连共和政治与女权诉求之关系。参政运动及其知识女性的媒介实践展示了她们如何在"革命"转向"共和"的"政治机会"中,藉报刊媒介在体制内形塑女性政治认同的初步尝试;也反映了其时多元政治利益表达的媒介场域,从性别平等视野审视共和政治的舆论潮。  相似文献   

2.
电报技术传入中国后,随着全国电报网的建成,各精英和团体对电报的利用增加,曾经作为统治者宣布政府公告、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公电,逐渐在国内社会环境的演变中成为各社会精英及团体争相利用其表达诉求的新兴媒体。"五四"运动是一次全国性的公电动员,其公电的转载量、传播力、影响力堪称前所未有,各个群体利用公电表达诉求、引导舆论,对北洋政府的官方舆论形成巨大压力,最终民间舆论以其巨大的传播主体、强势的舆论表达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促成了拒签和约这一结果。  相似文献   

3.
舆论与话语霸权的争夺战 唐小兵:拙著《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为例》出版后,有些朋友认为我描述的现代中国的舆论有很强的价值偏向,比较偏向于"星期论文"那样理性的、以学院为基础的,然后以学术共同体为依托的公开表达,对于南方以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所代表的这样一种激进的舆论形式缺乏"同情的理解".这种批评,以及当下公共舆论发展的态势,让我重新思考胡适、傅斯年代表的这样一种精英主义的舆论形式在当下中国遭逢的困境,而公共舆论与政治实践的关系问题也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4.
邓晓慧 《今传媒》2014,(8):135-137
风云变幻的民初革命时期,报纸作为一种舆论武器,积极参与了政治舞台的建制。民国元年,报业出现短暂的空前繁荣,报刊舆论呈现出"咸与维新,百家争鸣"的美好局面;袁世凯夺取国家政权后,对报刊舆论的经营采取独裁扼杀策略,报业发展陷入历史低迷;基于对袁世凯幕府当权的反抗,报刊的讨袁之声此起彼伏,民间舆论触底反弹,至此,袁世凯及其军政利益集团不得人心,袁称帝不成,在万民唾骂声中郁愤而逝。本文拟对民初报业舆论经历的重视、压制和反弹三个阶段逐一分析,以窥探民初新闻事业被动进步的现实意义,及对当代新媒体舆论建构的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5.
陈友良 《新闻界》2020,(4):76-84
基于新发现的袁昌英《公意之源》,并与陶孟和的书评比较,考察李普曼《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的问题。《舆论》推动了近代西方"public opinion"从哲学论述转向现代性的知识和概念,但其核心概念仍融合了"公共意志"与"公众意见"两方面涵义,作为现代性话语尚具有两歧性。这个特征为五四时期的中国学者提供了"舆论"与"公意"的两条阐释路径。陶孟和用书评形式引介《舆论》,关注其在政治心理学上的创新意义;袁昌英则以近似于政论文的形式,评述李普曼的新舆论观、大众媒介观和政治传播观,实已触及现代传播学的范畴。陶、袁都被李普曼的民主理论修正观点所吸引,对于著名的"李普曼-杜威之辩",也有精英主义与大众主义不同的评论视角。从话语实践上看,《舆论》参与了一战以后中国知识界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反省思潮。  相似文献   

6.
“注意力”政治舆论是政治舆论的常态。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是网络政治舆论的组成部分,政治正确优先、政治道德内驱、政治情感营销、政治情绪渲泄、政治消费成瘾是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的方式和表现。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具有功能极化的典型特征。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对公共权力进行“注意力”监督,公共权力对自媒体“注意力”政治舆论进行回应,使二者实现共赢。通过强化个体政治伦理、践行底线自由、技术善治等共识性改进,进而达到自媒体非理性“注意力”政治舆论回归理性“注意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袁媛 《记者摇篮》2012,(5):26-27
舆情:群情;民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所谓新闻舆情就是新闻媒体作为中间个体,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政治态度,以及作为主观个体对此产生反应的综合分析及相应报道。  相似文献   

8.
李岚 《记者摇篮》2009,(5):40-40
正确的舆论引导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形成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是党报及其他新闻媒体担负的重要职责。如何保证党报及其他新闻媒体在舆论宣传上的正确引导,关键在于记者和编辑的素质。因此,中央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成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这里,暂且不谈记者,只谈谈编辑,尤其是夜班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在李大钊、徐宝璜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的舆论研究实现了两个重要的现代转型,即政治舆论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转型和舆论研究的专业化、学科化转型,这标志了中国现代舆论学的产生。这两个传统迄今仍然是中国舆论研究的两个最重要的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0.
葛君梅 《出版广角》2013,(Z1):100-101
文章分析阐释了新传媒背景下的"碎片化"阅读,以及"碎片化"阅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提出"碎片化"阅读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反思与创新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碎片化"中的重聚,紧扣主体性原则,培养"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领袖"。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5,(19):32-35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发生学是对历史事物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过程的研究。中国媒介批评起源于或者说"生成"于清末民初,集中体现在维新变法时期(1895-1898年)、辛亥革命前后、五四时期(1917-1927年)几个时段。胡丹博士的专著《清末民初知识分子与媒介批评研究》对中国媒介批评的起源做了发生学的研究,取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王艺涵  包晓峰 《今传媒》2011,19(3):135-136
当前,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及行动方面的影响是深刻的,本文针对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网络舆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及具体对策,以期帮助高校开创舆论引导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苏颖 《国际新闻界》2016,(4):94-108
传统中国通过文化取向的"国家-民间统治精英-民众"的二级政治传播模式,在有限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之下,实现对广袤国土的治理与统治。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凭借党组织和党员,整合正式与非正式权力结构,形成"政党国家-党员-群众"的二级政治传播模式。当前中国在政治发展的路径之下,自发性社会力量不断增长,但却面临着舆论领袖失灵的政治传播困境。  相似文献   

14.
广告在互联网时代能迅速营造出先声夺人的"广告舆论场",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广告不仅是媒体生存重要的经济基础,更承载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媒体广告宣传中的政治敏锐和责任担当"命题,地方党报在报业转型的浪潮中要坚持政治家办报方针,主动增强广告宣传的政治敏锐、大局意识和责任担当,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15.
阳信生 《历史档案》2005,4(2):72-75,83
杨度(1875—1930年),是清末民初声名显赫又颇多争议的政治人物。对杨度政治思想的研究也一直颇受史学界重视。但是,由于资料的缺乏,史学界对戊戌维新时期杨度的主要活动和政治倾向或言之不详,或言之有误。要么臆测其为“逍遥派”,要么称其为维新派,要么根据所谓“在长沙驱梁启超之事”而视其为守旧派。笔者根据由北京档案馆整理出版的《杨度日记(1896—1900)》(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等原始资料,对戊戌维新时期的杨度进行深入地探讨,以期对杨度的早期政治思想作出合符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校报受众流失严重,新闻舆论引导力明显减弱,最根本的原因是校报与受众间的连接失效。作为高校新闻舆论工作最具独特优势的官方校园媒体,校报应该借力微信公众平台,以平台化思维、栏目化驱动、"O2O"化运作的策略,重建与受众间的连接,并在此基础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舆论规律,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切实提升其新闻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南北短暂的统一时期,人们渴望的民主共和艰难前行,民国政治前途充满不可预知的变数。1913年可谓中华民国政治民主发展史上非常关键的年份,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国民党、国会被解散,宪法难产等问题相互交织、发酵,直接影响了民初政治转型,导致了政治问题由民主协商转为武力解决。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9,(3):80-91
王权合法性的建构一直是古代统治者和士大夫阶层政治实践的重要内容,历史学与政治学等学科对此的研究颇为深入。本文采用舆论学视角,考察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的建构,尝试为古代中国的研究提供另一种面向,同时也为拓展传播学自身研究范畴和锻造本土化传播观念做积极尝试。舆论不仅是感知社会的"皮肤",也是制约权力的"力",对中国古代王权合法性建构而言,它大致通过四个舆论指向:神、圣、王、民,逐渐完善合法性的书写。每种舆论指向背后的建构逻辑虽有不同,但它们之间并非相互隔绝的单向度演进,而是在历史变迁中滥觞、摩荡、交融,并最终汇成一种广泛而通达的王权舆论思想。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包含着"人人皆言"这一重要内容.因此,一个和谐的舆论氛围,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如何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努力构筑和谐的舆论宣传氛围,是当前党报所面临的一大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闻舆论工作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新闻宣传工作者需要提升政治敏感性,增强网络舆论安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原有的传播模式,网络新闻舆论工作在发展中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挑战、新风险,新闻宣传工作者需要在采编过程中提升政治敏感性,有效增强网络舆论安全意识,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