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最听话     
《当代电大》2006,(10):58-59
儿子的同学来家里玩,一直听儿子叫个同学“卡门”。我说:“这同学的名字还是个著名的歌剧呢,他妈妈一定特喜欢欢音乐,才给他起了这样的名字。”儿子大声说:“什么呀,那是他的外号,他太胖,我们就嘲笑他,进门的时候总卡门!”  相似文献   

2.
《卡门》本是一篇小说,是法国作家梅里美(Pros per Herimee,1803-1870)创作的,讲述美丽的波希米亚姑娘卡门本是强盗头子唐何塞的情人,移情别恋之后为了忠实于自己的感情而甘愿被唐何塞杀死。在临死之前.卡门对着拿刀逼迫自己的唐何塞说:“跟着你走向死亡,我愿意,但是不愿意跟你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深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小说新样式——“自我小说”。鲁迅是最早创作“自我小说”的作家。他的《一件小事》,不仅符合小说的基本要求,是小说而不是散文,而又与日本“自我小说”的理论和创作实际相符,是一篇典型的“自我小说”。同时,《一件小事》发表的时间又最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自我小说”。  相似文献   

4.
1997年就有了自己的电脑.可开始只是家中的摆设。我的生活也平静如水。后来,上网了。开始是毫无目的地在网上闲逛,接着因为精神的空虚而感到无聊,我迷恋上了聊天。经常是彻夜不眠,疯狂地聊,于聊中感到更深切的无聊。正像一次和朋友的交流中,我写道:无聊啊无聊,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的“比”、“兴”即是创作修辞方法,也是思维形式。“比”具有更多的文学因素,是借外物以明人事,具有更多的伦理功能。“兴”具有更多的艺术因素而超越了伦理的范畴,它直接连接了万物与人类自我,而在自我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观照。  相似文献   

6.
周华荣 《现代语文》2006,(8):121-121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一处这样写道“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的那番谈话”。船长为何这般态度?很显然就是因为菲利普太啰唆。大概莫氏也嫌其啰唆吧,所以惜墨如金地没有“如实照录”,而是采用了转述的方式加以叙述。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能够“读”出那是一次啰唆而冗长,乏味而无聊的问话。莫氏在这里“简”写了菲利普的“啰唆”,虽然省去了不少笔墨,但却丝毫不减这处“啰唆”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含量”。  相似文献   

7.
娄军 《现代语文》2005,(11):63-63
《祝福》一文中提到与四叔的寒暄及其大骂新党之后,“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一“剩”字,把“我”的所谓亲情的淡漠、思想的隔膜、鲁镇的无聊和压抑一泻而出,“剩”字于此时此景承载了丰富的个人情怀,隐涵着丰富的传统背景、人生阅历。作为涉世不深的学生,只能通过反复阅读才能体悟个中滋味。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故乡》中揭示了个“我”的生存困境: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容易怀旧,但过去的完美世界只能是幻想,现实世界是荒谬的,置身于其中的个人是孤独的;个体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也只是一种“绝望的挑战”。哲理的丰富性与深刻性使《故乡》成为了一个哲理的漩涡;哲理漩涡产生的张力保证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高三那年,我遇到了一个很糟糕的同桌。你知道,我那时还小,容易受别人影响,意志并不坚定,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评定。每当我拿起课本学习时,我的耳边总会响起同桌那熟悉的讽刺声:“阿桂,你又在装什么啊?你自己说,你真的能考上大学DS?你有那个能力吗?哈哈,虚伪!”我笑着说:“我考不上。”于是放下书本,把时间消磨在无聊的玩乐事情上去。  相似文献   

10.
“义”本义为“所宜为”,古代学者最初以“义”形容和修饰顺应正道的事物。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义”作为超越具体行为而存在的德目,已被学者普遍接受。《论语》中,孔子以“义”概括合礼之行。但孔子时代对“义”的诠释尚未触及“义”与行为主体的关系问题。汉学系统认为行为主体不可自行解释自我之行是否合“义”,因为“义”外于“我”,它是伦理规约。个体须学习以明“义”,个体行动的核心问题是“我”该怎么办;宋学系统认为“义”是理之一端,为各人自具,“义”当自内求。个体应以涵养工夫明“义”,并自行回答行动与“义”的关系问题,以回应“义”的自我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1.
林冲是《水浒传》中塑造为成功的人物之一。从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入手,可以发现林冲的性格随着“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不断冲突而发展,逼上梁山的过程就是林冲回“自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九八四》和《苍老的浮云》以寓言式的建构,喻示人的主体性在自我“凝视”之下的衰竭,自我“凝视”在基督教和儒家的文化传统中是美善自律的精神之根,但在文明进程中受社会权力的“规训”,产生了丑恶自控的位移,转变为自我监控。“自我凝视”对人的主体性的压制,引发我们去思考人如何在现代文明的挤压下保存和发展主体性的自由与独立。  相似文献   

13.
东村的小丁子是一个很寂寞的小男孩,没有兄弟姊妹,独享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所有的爱,但是.小丁子每天还是嘀嘀咕咕的:“我好无聊哇。一个人快闷死了!”  相似文献   

14.
红泥醅酒 《成长》2006,(11):47-48
自从接到这所二流大学的通知书,我的颓废就风生水起了,大二那年,许多个晚上,我像一只无人搭理的流浪狗,漫无目的地在校园里到处流窜,最后,站在图书馆门外,看着眼前被夜色笼罩的辽阔草坪上,一对对情侣“分外忙碌”,我心中惆怅万分,绝望透顶。兄弟们,你们可知道,无聊的日子是多么摧残身心啊!  相似文献   

15.
从自我出发而写诗是田禾诗歌的首要特点。在这四首诗里,没有哪一首离开了自我的生命与自我的生存,没有哪一首只是一种纯客观的描写。《灯旺》回顾了自我的来历:他的出生与一个叫“五婶”的女人有关,“母亲”与“父亲”为了他的来到人间而付出甚巨,“奶奶”则以二百响鞭炮的古老仪式进行迎接,以至于“灯旺”名字的历来,也颇有一点传奇性。他们没有想到其迎接的是一个未来的中国诗人。在《我的乳娘》里,小时候如果没有了“乳娘”尽心尽力地呵护,也许本来瘦弱的诗人,早就不在人世了。《火车从村庄经过》写到了“九妹”坐火车去南方打工时所发生的细节,让人沉重与心酸。每一首诗里都有“我”的存在,“我”的情感、“我”的人生、“我”的生活以及“我”与故乡的关系,诗人自我的个性与气质,深深地印在所有的句子里。诗是最不可缺少自我的文体,任何诗里虽然可以有故事、有风景、有人物,然而最不能缺失的,就是“自我”。这个“自我”,不是假托的人物,而只能是诗人真实的自己。在田禾所有的诗作里,都可以看到一个出生于张山吴村穷苦农民家庭,后来以自己的想象与努力来到城市求生存,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同时又总是与故乡保持生活上与精神上的联系,他就是诗人田禾。  相似文献   

16.
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描写了一个现代人自我丧失和自我追寻的故事。叙述者“我”在战前因天生身体缺陷而被疏离于现实和人生之外,以致于被金阁所代表的美的观念异化而迷失了自我。“我”在战后烧毁金阁的小说结局呈现了现代个体能动地通过行动来建构自我同一性的伦理诉求。《金阁寺》生动描绘了主人公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的内心纠葛和生存之痛,体现了三岛在战后民主主义历史语境下对主体性的叩问和对现代个体的人文关怀。在此意义上,《金阁寺》的身体叙事具有浓厚的战后思想启蒙色彩,体现了三岛对战后个体现代性的执着追问。  相似文献   

17.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本我”如此强大以致不能从中摆脱出来。同时,他在尽力维护他的“自我”。他的不可抑制的“本我”导致了他最后致命性的毁灭,他的“超我”也最后崩溃了。只有“本我”、“自我”、“超我”保持平衡,个性才能得到正常发展,人格才能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8.
我上当了     
今天是星期天,我做完作业后准备玩一会儿,可天气不好,不能出去玩。我就对妈妈说:“妈妈,我好无聊。我去看一会儿电视,好吗?”妈妈先愣了一下,又笑着说:“可以,可以,电脑也可以玩。”  相似文献   

19.
考察《论语》与《论语注疏》中的人称代词,发现从上古到中古,人称代词的演进状况大致是:①第一人称中“而”、“予”、“朕”已经消失,“吾”、“我”仍在使用,且“我”占主导地位;②第二人称“而”已经消失,“女”、“尔”一直使用;③第三人称“彼”、“夫”已经消失,“其”、“之”一直作为第三人称代词;④两部书中的“他”均作旁指代词。  相似文献   

20.
《我的失恋》是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唯一分行抒写的诗篇,这首被李长之称为“无聊”之作的“拟古的新打油诗”,一直以来被当作小小的讽刺诗而排斥在“真正的诗”之外。在创作中,鲁迅采用了幽默、讽刺、夸张、漫画的手法,以自嘲、戏谑的方式,表达了恋爱中的鲁迅苦闷、彷徨、焦虑和自卑情感。其实,这是一首真正的恋爱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