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笔以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更应强调语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拥有“点金之术”和“渔猎之技”,使其语素养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2.
在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21世纪人才的今天,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是语听说读写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初入学的儿童处在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但识字不多,不会作。如何对他们进行作前起步训练,如何在指导说话写话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低年级教师努力探索、研究的课题。笔认为,在低年级的说话写话教学中教师只要以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创新能力为中心,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要走在“语文”的路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修斌 《现代语文》2006,(10):55-55
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九年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丰富语言积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以教材为例子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吸取课中的语言精华,不断发展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4.
将信息技术与语教学相整合,对于新课程改革下深化语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中学语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能力。这种语能力不单指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对语言信息的查找、筛选、归纳、概括和删改、编辑等能力。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小学语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素养的整体提高。”所谓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领悟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相似文献   

6.
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字的能力。张志公先生认为:“学语言,学字,都有规律可循。弄清这些规律,有意识地、恰当地运用于语实践,可以大大提高训练的效率。”因此,“既是语课,就应该进行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能力,这是这门课无可推卸的责任”。新课标则指出:“语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实践。”前重“训练”,后重“实践”,但二都强调运用规律。立足语教学,如何看待这种重点的转移呢?  相似文献   

7.
钟懿 《上海教育》2005,(4B):58-59
二期课改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多年来墨守成规的语教学提供了新的、多元的发展空间。语教学中的作教学历来是语教改的突破口,二期课改对作教学的质、量以及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尤其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量和自主作的兴趣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又恰恰是落实二期课改语写作新要求与新目标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8.
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课程应培养学生热受祖国语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的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按照以上要求,沿袭已久的语教学必须改革,改革的重心和着力点在于语课堂教学.即语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单纯地传授语基础知识为唯一目标,而尤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和作教学是语教学的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两均离不开情感教育。阅读教学可从“朗读寄情”“语言激情”“想象生情”“朗读出情”等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教学应从“抓热门话题”“创设情境”“作批改”三个方面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蔡烨 《内蒙古教育》2009,(14):42-42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由此可见,语文应当姓“语”,语文教学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发展学生言语能力,同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苏雪梅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82-83,87
通过讨论英语教学的语言技能训练与思辨能力培养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指出整合学生语言技能训练与思辨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探索了在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如何具体实施整合学生语言技能训练与思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规定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主要目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活动不但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也要有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句子水平上的语言训练,还要逐步发展在语篇水平上进行交际的能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阅读能力可分为两个方面:阅读的语言能力和阅读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将语言能力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前者是指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词汇和语法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有更高的要求,它是从句子水平教学提高到语篇水平教学的质的变化。那么如何通过教学使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提高呢?笔者把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划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丁霞 《山东教育》2006,(6):33-33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向学生强调语感的重要性,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感,如何训练语感呢?语感,实际上就是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叶圣陶语)。郭沫若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4.
黄桂林 《河北教育》2006,(12):14-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可见,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5.
傅昀 《教学与管理》2008,(3):137-138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完全忘记本族语而能自如的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为达到此目的,语言学习者应积极地建构语言输入和任务的个人意义,以求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本文旨在探究如何通过现代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创造恰当的语言情景,从而促进语言的教学由机械被动的传授转为学生积极获取并能锻炼其综合能力尤其是其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使语言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积极的获取,真正盘活现有的知识,让目的语成为自己自由思想的载体。随着电脑及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学的常规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间接促进信息技术的掌握,达到“双赢双利”的共建目的。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提高学生作水平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作的基础,作过程是认知发展的途径之一,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教师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将作教学与认知训练整合起来,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材料加工、谋篇布局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提高学生作水平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作的基础,作过程是认知发展的途径之一,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教师要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将作教学与认知训练整合起来,在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材料加工、谋篇布局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  相似文献   

18.
承担着培养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重任的基础课程——精读,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局限于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层次的教学,难以有效实现教学大纲要求。而语篇语言学提出的重视语篇能力和语篇策略的概念,与现代语言教学强调的交际能力培养不谋而合。本文探讨如何将语篇能力的培养落实到专业阅读课程教学中,探索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阅读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9.
在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在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多媒体网络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教学之中,实现语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让现代教育技术真正进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提高学生语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从而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近年来,本人一直尝试把多媒体网络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教学整合,[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说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要改变小学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就必须在语教学中紧扣教材的语言因素,明确语言训练的目标,抓住知识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而真正落实语言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