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习近平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创新性发展。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观念前提是要敬畏自然,这是由自然的先在性所决定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遵循尊重自然的伦理规范,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必须要顺应自然,要按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办事;保护自然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必然要求。因为敬畏所以尊重,只有尊重才能顺应,顺应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这就构成了一条完整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相似文献   

2.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自下而上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树立大自然观。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看重自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造成生态危机的关键原因在于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即“人类中心论”。搞好环境保护的关键是要首先反思“人类中心论”,形成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第一,自然就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任意索取的“宝库”;第二,人类永远不能,也不要尝试去征服自然;第三,承认自然界的独立存在,用自然来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4.
和谐楚雄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楚雄,当前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做好工作:一要发扬民主,推进法治;二要维护安定,确保有序;三要注重公平,维护正义;四要崇尚诚信,增进友谊;五要加强统筹,全面发展;六要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5.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是:重视人际道德关系对改造自然的作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健全法制,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反映了社会主义追求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由人是自然的奴仆到人与自然对抗到今日的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保护完整的少数民族神山生态系统是原始先民对自然崇拜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集中体现。神山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深厚的历史化积淀为旅游活动的开发提供了可能;合理的生态旅游开发又可以保护神山生态系统。神山自身的资源特色有助于神山旅游产品的个性塑造,神山旅游开发是一个自然——化——经济复合系统的开发,必须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相似文献   

8.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空间,总是要与大自然朝夕相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并未真正重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要永久地依存于大自然,这是任何力量,包括现代科学技术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只有真正弄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才能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陈彩霞 《福建教育》2023,(51):13-16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自然教育的目标。当下自然教育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存在被忽视,甚至逐渐缺失的现实问题。在自然教育实践中,教师应创设丰富多元的自然环境,为幼儿感受自然、认识自然创造条件;同时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教学向育人转变、从重视结果向关注过程转变、从目标外显向内隐目标转变。幼儿自然教育应在自然而然的生活和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自然,逐渐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和谐共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渔猎文明时代,此时人们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第二阶段为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萌发,人与自然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和冲突。第三阶段为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充分发展,人与自然关系陷入严重的冲突之中,即将到来的第四阶段为生态文明时代,此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11.
试论绿色建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绿色建筑是在人与自然、人工创造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建筑样式 ,它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与生态智慧。倡导绿色建筑 ,不仅顺应了世界建筑的发展趋势 ,而且是继承我国传统建筑的精华。绿色建筑具有实用性、和谐性、创造性、综合性等特征 ,它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 ,并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理解的实践 ,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主体与客体、人与社会环境的否定性统一的社会历史性活动 ,它不仅包括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 ,而且也包括人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活动。实践的特性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随着人类实践自身的发展呈现出受动性不断消解 ,能动性不断生成的趋势 ,人类实践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摆脱实践的受动性 ,获得实践的能动性 ,从而走向自由自觉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它蕴涵了中华民族清明安和的气象,也为中国赢得了“礼义之邦”的美誉。中国古代礼乐文化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诸多层域,其核心是报情章德、别宜敦和。赋予礼乐文化以新的时代精神,可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增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在原动力。  相似文献   

14.
论人的课程     
教育是人自己的教育,学校提供教育的课程,也应当是人的课程。人的课程具有将人从自然人引向更高大、更高尚的人过渡的崇高使命。因此,课程改革并不只是文本本身的变革,更需要普遍看重的是思想的变革,若没有最能显示人性的思辨工作,其生命力是很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一般认为孔子极少言及人性,更未触及人性的善、恶问题。如果将孔子的“性相近”的共同人性观与其整个思想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会惊人地发现孔子的人性思想相当丰富,其人性倾向于德、人性包含“直”、人性为仁、人性的异化诸方面,可知孔子的人性思想是“性善论”。人性为善,人类才有互爱的基础,仁学乃能立。唯有人性为善,人们进行道德修养才是源于人自身的内在要求,而社会所建立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就不仅与社会客观存在相适应,而且与人的本性相适应,使道德规范有可能转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可见,“性善论”乃是构建孔子学说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6.
当前,生态困境已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理性思考并合理化解生态难题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态困境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困境,同时更是一场人文困境和价值困境.遗忘了"类本质"的人类必然会以动物本能式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方式向自然开战,通过拓展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并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进而向人的生命"自由"之境提升,不仅能够推进人的"类本质"的真正回归,同时也是对人类的最后的拯救.  相似文献   

17.
劳动不仅是个体创造生活世界的实践手段,还是个体显现人的类本质、实现自我发展的实践途径。因而,劳动教育具有人之何以为“人”、人之以何成“人”的价值导向与综合育人作用。“职业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应然归宿与身份确证,劳动教育对职业启蒙的意蕴投射实为生活世界中实践导向的内在要求与社会需要。劳动教育应当回归人的身体意蕴,把握其真;应当转向人的工具意蕴,发扬其善;应当激活人的创造意蕴,实现其美,从而促使个体成为拥有完整主体生命、能过德性生活、能创造美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18.
用现代生态学的观点去阅读过去的一些文学作品,我们将会发现人类现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平衡意识并非诞生于一朝一夕,它们和人类的自然观一样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衍变过程,通过分析柯勒律治的<古舟子咏>、麦尔维尔的<白鲸>、以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揭示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三种主要形态:物我相亲、物我相征、以及相亲与相征并存.  相似文献   

19.
老子之“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自然的规律。人虽为万物之灵,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仍在自然之中。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要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就必须因循自然本性,以“无”违自然规律之“为”,去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老子这一从自然中获得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生态思想,便愈发凸显出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这里的"人"是作为城邦主体的公民的伦理存在;政治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之一,其最高的主题是美好的生活,即幸福:这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主旨所在。他在前人理论基础上,立足于希腊城邦的现实来阐发其政治哲学。作为天生政治动物的人,就是指一个城邦当中拥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城邦自然生成的过程,贯穿着人的对作为最高善的幸福的追求的天性;只有在城邦当中,人的许多本质属性才能真正得到展现,城邦是人之为人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