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借代修辞与借代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认为借代修辞是借代义产生的根源,当然有一部分借代义的确是从修辞借代演变而来,但修辞借代并非借代义产生的唯一根源。借代只是一种手段,当人们掌握了借代这种方法时就会运用它赋予词新的意义。借代是一种思维方式,它的产生早于修辞借代。  相似文献   

2.
汉语词汇中存在大量的借代义,大多数学者在分析借代义产生的根源时,只认识到语言层面而并未深入剖析其形成的深层机制,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语言是思维反映。借代义的产生也应是人们运用一定思维方式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那就是借代思维或称借代认知机制: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只能说明词义变化的重要性,认知因素才能说明借代义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5年12期发表的《也谈“圆规”与杨二嫂》一文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之修辞手法,之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主要在于它是杨二嫂的绰号这一观点,文章从绰号、借代、借喻与借代的区别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其进行了反驳,认为“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中的“圆规”是比喻式借代,而不是绰号式借代.  相似文献   

4.
借代的定义和范围及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代是常用修辞格。流行的定义忽视了它的本质特征,使得一些重要的借代现象长期被忽视了。从定义入手,重新认识借代的范围,全面把握借代的研究对象,有助于深入认识借代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借代词语中含有“赤”、“红”、“白”、“苍”、“青”等起借代作用的颜色词,赋予借代词语鲜明的形象色彩。在借代位置、是否具有固定借代义及单用与合用方面,这类颜色词呈现出比较复杂的情况,反映出颜色词构词类型和构词能力的不同。  相似文献   

6.
借代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基本的思维方式。说话者以借代传递信息,进行交际,正吻合了语言学家所说的“省力原则”,其正面作用已被众多认知语言学家所关注。然而,本文注意到,如果借代语用过程中,忽略诸如选择、礼貌、文化、价值观等社会需要因素,势必会造成交际负面影响,此类现象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通过举例、对比和分析,从两个方面——概念和联想机制,考察了英语辞格metonymy与英汉辞格“比喻”的不同以及与汉语辞格“借代”的相似,提出了英语辞格metonymy译为“借代”可能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8.
借代是人们置熟悉的修辞格之一。文章主要是针对古汉语中的“截取式”借代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张迎春  孙文东 《语文知识》2002,(2):45-45,19
《语文知识》(2001.3)发表了张先保老师的《巧辨借代和借喻》。文章首先抽象地谈了一下借代和借喻的区别,然后教给学生一种“简易的辨别方法”,即“看一个句子是借代还是借喻,可以看本体和‘借体’之间能否用‘像’连接,如果能用‘像’连接就是借喻,否则是借代”。文章还举了一连串的例子证明其辨别方法的实用性。然而,笔者认为“巧辨”存在着局限性,应谨防“误区”。本体同借体之间能用“像”连接的并非都是借喻。二者之间能否和“像”连接,这仅仅是区别借喻和借代的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汉语中,借事物的性状相代是借代的一种基本类型,属于“旁借”,包括属性借代、色彩借代和状态借代等方式。它主要分布在韵文语体中,基本表达功效是简洁语词、突出性状、协调声韵。它有别于“借事物的特征、标志相代”、“用抽象代具体”.也是“兼代”、“中心语的省略”所概括不了的。这种借代在现代汉语中仍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些已经凝...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有关转喻的理论可用来分析古汉字造字表词的方法,由此得出了整体的部分与部分之间转喻的几种形式,如"工具转喻法、因果转喻法、容纳转喻法"等。从认知角度探索古汉字造字表词的方法,可以从宏观上了解先人的造字思维,把握古文字的造字规律,为古汉字的释读提供新鲜的也许是更为科学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转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对人体头部器官的认识、使用过程中,英汉都有转喻,形成了各种转喻现象,这些转喻现象反映出了英汉两个民族在认知方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人类语言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对隐喻和转喻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运用隐喻和转喻认知思维模式对汉语"手"和英语"hand"做语料对比分析,分析了"手"的词义在汉语和英语中的义项拓展,分析了其多个义项产生的内在机制和可能性,从而也有力地证明了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转喻是普遍的语言现象,更是基本的思维方式。根据抽象程度,转喻可分高层转喻和低层转喻,语法转喻为高层命题转喻。通过对英语人体部位表达的行为代过程和感知代体验事件等高层转喻的研究发现,突出身体部位的功能是该类转喻的基本理据;借助转喻思维,身体部位表达由非转喻用法中的原始位置移位到更优势的主语位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英汉多义词的转喻认知思维结构,研究发现:词义延伸的最基本方式依赖转喻的认知思维结构.转喻是隐喻的基础,二者具有连续统的关系,英语和汉语词义的延伸有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16.
从转喻到隐喻的渐变——习语的形成与理解的认知理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荫 《莆田学院学报》2009,16(4):43-46,87
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不同的认知机制,不仅有明显的差异,同时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以Deignan提出的"从转喻到隐喻的五个渐变"的观点为基础,以汉英习语为例,分析习语形成和理解的认知理据,揭示了转喻和隐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渐变性的过程,也为习语的认知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修辞学研究中,转喻通常被看作是一种辞格。转喻研究的认知转向不仅使我们对转喻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更为传统的语言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同隐喻一样,转喻从传统的词格提升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认知过程,它既是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同时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又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在实现语篇连贯的众多机制中,转喻是一种重要的深层或隐性衔接手段,它在语篇层面上制约着语言运用的深层次连贯性。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转喻不再仅仅被看做是特殊的修辞现象,而被认为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用突显的、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替部分的认知过程。转喻是一种认知过程,认知框架和突显性是转喻发生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名词谓语句、名词作状语具有鲜明的修辞学意义,是两种常见而又特殊的古汉语比喻句式。重新认识“相似关系”和“相关关系”是区分借喻和借代辞格的关键。其中,相似相关关系是借喻辞格的基础,借助想象思维。非相似相关关系是借代辞格的基础,借助联想活动。比喻引申义是比喻修辞逐渐固化充当词语义项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认知语言学看来,转喻和隐喻一样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的表达上。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关于言语行为转喻的观点,研究名词动用现象。本文认为,名词动用实质是言语行为转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