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老子和庄子认为"道"是天、地、人等万物产生的根源,存在的依据,道的本性又是"自然"的,所以,他们认为万物应该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即"无为",这实际上就是要遵循天人和谐的原则.老庄的生态伦理思想正是从"道法自然"出发,主张"知常"、"知止",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哲学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不但具有最精彩的审美形式,而且具有最深广的精神内涵.<红楼梦>哲学是悟性哲学,是艺术家哲学.它的哲学视角是没有时空边界的宇宙极端的大观视角.<红楼梦>的基本哲学问题是存在论的问题,它的最高哲学境界是"空空"、"无无".它的艺术大自在,正是永恒不灭的大有,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空"的升华,经历了对色的穿越与看透.<红楼梦>具有自身的哲学主体特色,是一种以禅为主轴的兼容中国各家哲学的跨哲学.它兼收各家,又有别于各家,是一个哲学大自在.  相似文献   

3.
人的环境境界是人对环境的体验、感受和意境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的本质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主观觉悟和把握.这种觉悟和把握主要体现在对天人关系或者说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审美中,从生态哲学史看,人的环境境界有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人合一境界.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和谐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老子>文本里,老子对和谐精神有着深刻的体悟.这体现在老子对万物的生成发展、人生的修身立命、社会的安定公正以及失去和争取"和谐"等问题的思考上,尤其是在"道法自然"思想里,这一精神蕴涵最为深刻.和谐是老子哲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天人合一”,其主流精神是指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主、客未分的“天人一体”,而非以自然为本和表现为主、客分立关系模式的“天人和谐”.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性命之学,其旨趣在于为人的生命存在确立形而上的根据.“一体”论与“形而下”的“和谐”论不仅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其分野亦标示着能否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其表征的哲学理路作出正确的把握.以“天人和谐”释解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是对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6.
人生的级次与价值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论"的核心内容,冯友兰根据人对宇宙人生觉解,把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并且依次论释了人生的价值。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也不乏局限性,设计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是其留给人们的普遍反思。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主题的论证和对心性义理之学的追求,创立了既不同于孔孟原始儒学,也有别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学,将儒家哲学发展到十分完备的形态,使得中国哲学的境界学说得以充分的展现。在此,将对宋明理学家有关圣贤境界的追求特别是如何成就圣贤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期能作为探求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和价值取向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8.
天人观是中国哲学核心内容之一,如何理解先秦儒家天人合一及其当代价值,是现今面临的重要问题。天是此问题的关键,天之含义在逻辑上层层推进,从而必定衍生出天道与人性的沟通。先秦儒家通过展现天道人性的沟通,在"人"对此的沟通上将人分成现实层面和理想层面。这两个层面都显示出人与自然万物共生共在,是借世间万物来生成自己、完善自己,是在"成己成物""与天地参"的程式中理解并确立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依据人对宇宙事物不同程度的"觉解",将人生境界分为横向的四大板块: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又展现了因"觉解"的不同程度而纵向递进的关系,本文旨在从"觉解"的维度探析冯友兰人生境界论。  相似文献   

10.
古希腊时期,人们将哲学称为爱智慧,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强调存在的整一性,追问人当下"此在"的意义,受此影响,当代美学将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希腊哲学以追问存在性为根本问题,提出四因说,后来因过分重视"形式因",忽视了"质料因"的潜能,将美学抛向抽象概念的王国。海德格尔以追寻存在来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在形式与质料合一的现实事物中去感知和领会美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儒家从辩证思维的维度自觉审视和思考人与自然界,特别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天人合一、万物平等和"民胞物与"等思想蕴含的丰富生态思维内涵 ,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的作者现署名为吴承恩是可以提出疑问的,笔者认为:应是一位久居泰安的人.<西游记>写的是成佛归空的故事,而关注的却是以入世为出世的人生小说,作者以魔生-魔灭,写人的修心之道.同时,它借西天取经之事,不仅是救世的事业,也是悟空、唐僧等"五众"自救的机会与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俗体育在猛亢高歌的现代化社会虽日渐式微,但他所具有独特的"天人合一"文化意蕴却可极好的作为现代化社会后期发展的文化资源及精神补充,为民所用。通过以大量的古典文学诗歌考证作为"天人合一"论点的支撑,较为详细的论证了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中蕴含着"人与自然之天合一"、"人与神灵信仰之天合一"、"人与社会理义之天合一"的三重"天人合一"境界,"天人合一"作为民俗体育的文化意蕴在当代社会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潜力。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哲思和文心的结晶,"物化"是渡入<庄子>的要津.从哲学、美学、文学等多视角、多层面对<庄子>"物化"思想的研究做一个综合的论述,以展现其历史演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思想比较复杂,可以分别从"思维模式"、"哲学命题"这二个维度分别描述这一思想的缘起。"哲学命题"的天人合一缘起于天人合一于"神"。  相似文献   

16.
<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表现为:指导大学生积极地看待人生,看待社会,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正确地认识和设计自我,认清时代要求,明确历史责任,走上自觉奋进的成才之路,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法对孔子养生思想进行新的挖掘,阐明孔子从生命关怀意义上重视养生,以生为乐,将道德修养和提高生命的质量作为养生的根本,并认为"天人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天"字的形义及其演变显示,其本义似应为"天空",即"头顶上的太空"。从哲学上来看,"天"是万物之本原,主要表现为中国哲学的天和天道产生万事万物的思想;从伦理学上来看,"天""天道""天良"等概念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应该考虑的重要方面;从美学上来看,道家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籁之声""天然去雕饰"的自然天成的审美观,对中华美学自然、含蓄的审美自由境界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特别是唐诗宋词元曲艺术高峰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复性书>"灭情复性"、"隋性不容"的思想,是一种活泼泼的"性"的生命境界.从"复性说"的源流入手,以禅宗的语言对所复之"性"进行分析发现,可以从圆融、内在超越、生命的圆满几个角度契入这种能让人忘尽凡情的生命的本原形态.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修养>课贯彻十六大精神,要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整合教学内容,引导激励大学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实效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