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提高教育质量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实证分析发现,政策当前对教育质量具有显著负效应,这主要由上学距离变远、配套设施不健全等因素造成。长远来看,这种负效应并非常态,政府应做好监督指导、加大财政投入,学校应做好转入学生的心理疏导、保证配套设施及时到位,进而促进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进程中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经过“两基”验收、教育强县区评估,农村学校硬件设施普遍得到显著改善。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要求、家长追求优质教育的新期盼,农村学校应该怎样发展,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内涵发展成为了学校科学发展、提高办学效益的共识和必由之路。那么,如何走内涵发展之路呢?笔者以为,学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3.
农村学校是贫困地区教育扶贫中的关键角色.研究基于多元贫困理论和政策文本分析,构建资源输入、内涵发展和系统改进三维12类农村学校阻贫成效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对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五县的实证调查发现,农村学校在贫困生补助、办学资金增加、设施设备改善、贫困生陪伴关怀与贫困生身心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阻贫成效显著;但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贫困生营养健康支持、学业质量提升、学校软环境与家庭观念改善等方面存在不足,特别是在农村教师直接参与社区扶贫工作等方面存在政策执行偏差.“后扶贫时代”应继续加强师资改善、校长教师培训工作,优化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整体提升农村学生营养健康水平和学业质量,合理扩展农村学校对家庭和社区的阻贫功能.  相似文献   

4.
很长时期内,我国地方政府效率至上的价值观主导农村学校合并政策的实施,导致学校发展陷入不均衡的困境,教育质量受到负面影响。究其原因,在于政策实施者过分追求教育效率、而忽视了教育供给的质量。因此,学校合并政策的取向应得到重新整合,即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为目的,兼顾教育成本节约与质量提升。而在教育资源有限性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共享和均衡应成为关键策略。  相似文献   

5.
与中国城市学生为获得更好的教育而转学所不同的是,中国农村地区学生的转学部分是因为外生因素所致,特别是学校布局调整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学校合并,因此研究转学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具有重要政策意义.国外研究表明,多数情况下转学对学生成绩有不利影响,而国内几乎没有相关研究.使用BEWAMS数据研究西部农村小学生转学行为对成绩的影响,在控制了学生个体特征、家庭背景、学校质量等因素后发现,转学总体上对成绩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此外,转学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学生影响更大:转学年级越低,或从教学点转学,这种负效应也较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转学对成绩产生影响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生的适应性,学生适应性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转学对成绩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泉州市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义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策略: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行为,努力创造平等、公平、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的规划设置应纳入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其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和谐同步进行,形成科学合理、均衡和谐、符合实际的学校布局结构;创造条件实行“集约式”办学,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结合旧城改造工程,优先扩大部分学校的校园面积,努力实现办学主要条件标准化、均衡化:加大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设备设施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合理调配学校师资配备和结构,强化交流研讨和专业指导,不断提高区域内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加强教育政策宣传,坚持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原则,合理调控生源入学流向。  相似文献   

7.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当前的学校建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学校设施不足、师资队伍不强、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软硬件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金匮乏,教师的生存环境不好,学校管理不力。要走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困境,应努力从国家政策制定和财政实际支持方面保障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配置的完善;努力从学校制度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方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8.
"硕师计划"其目的是为农村学校培养补充一批研究生层次的高素质专业化骨干教师,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基础教育,改善农村师资匮乏的困境,促进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问题,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的政策执行偏离问题以及履行协议后人才流动导致农村学校能否从中受益等问题。为此,政府应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同时,各部门、各环节应协调统一,以保证该计划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当前的学校建设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学校设施不足、师资队伍不强、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不健全等软硬件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金匮乏,教师的生存环境不好,学校管理不力。要走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困境,应努力从国家政策制定和财政实际支持方面保障寄宿制学校硬件设施、配置的完善;努力从学校制度建设和优化师资队伍方面,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软件建设。  相似文献   

10.
创客教育是从学生兴趣出发,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跨学科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素质教育。农村学校存在设备陈旧、配套设施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需根据农村教育的特色,通过调查研究、结合校情、立足本土、因地制宜,构建适合农村学校的创客校本课程体系,打造个性化的创客教育空间,形成农村学校的创客文化。  相似文献   

11.
农村薄弱学校大都存在办学条件差,办学设施严重不足。设施不全;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观念陈旧.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老教师多.非师范类教师多、民师转正多;青年教师少.高学历教师少。骨干教师少。农村学校还存在着经费不足。教学资源匮乏.教育信息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如何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发展?依我看来.应着眼于加强内部管理.强化校本研训.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才是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教育整体薄弱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学校资源得不到有效保障,课程供给质量与学生学业水平整体偏低。近10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的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但是由于政策的适切性、操作性不强,政策被扭曲执行、博弈执行,政策效果并不理想。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必须确立教学质量为本的农村教育政策目标,提供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进一步改进农村教育管理。  相似文献   

13.
在比较农村小规模学校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文章认为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应采取“科学定位、分类发展”的政策。其基本涵义是:以公正的程序对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准确定位,对不同类型的小规模学校采取分类发展政策。(1)对于需要关闭的小规模学校,应在学生分流、校车服务、校产处置等方面实施配套政策;(2)对于过渡期保留的小规模学校,应在...  相似文献   

14.
刘和平 《湖南教育》2014,(12):16-16
昨日,农村小规模学校建设与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会上成立了“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旨在凝聚社会资源,更好地发挥小规模学校在推动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当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传达自身诉求,通过影响政府的政策自下而上地推动农村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5.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以撤并小规模学校为主要手段,旨在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一项重大教育政策。通过广东省某山区县2003—2009年的学校布局规划数据,从物理距离、时间距离和文化距离的分类视角,运用GIS技术和Ordinal Logit模型分析农村学校撤并对学生上学距离产生的直接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撤并农村学校导致学生上学的物理距离和时间距离增加,偏远学生上学难问题凸显;对学生的文化距离同样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未来学校布局调整的进程中,县域教育决策者应将关注点从一味追求规模效益转移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上来。要保证农村学生就近入学,设定上学距离的限制;促进学校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保证所有学生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采用科学的规划程序完善布局调整政策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人口少子化背景下,学校生源锐减,乡村及偏远地区学校规模日益缩小,台湾教育当局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积极稳妥推进小型学校整并,在有效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的同时确保学生就学权益及社区发展。借鉴台湾地区经验,大陆农村撤点并校应着眼学生就学需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配套,强化功能,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针对西部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存在的硬件设施使用成效差、优质师资力量薄弱、公用经费使用不合理、学生生源流失严重等问题,西部农村小规模学校应切实提高硬件使用效率、吸引优质师资力量、合理分配公用经费、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切实满足人们对公平而优质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背景、形成、实施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点下伸、多种形式的分散办学到集中办学是30多年来农村学校布局变化的基本趋势。农村一度呈现校点广布的办学格局,但分散办学经费负担沉重,在效率优先价值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逐渐萌动并合法化。政策实施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撤并农村学校,强化了效率优先价值,尤其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撤并农村学校甚至被当成城镇化跃进的工具。农村义务教育应重新树立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政策理念,重申就近入学的重要性、正当性和法定性,摒弃效率优先,坚持公平优先、质量多元的农村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9.
罗丹 《教育评论》2014,(5):135-137
农村薄弱学校的存在成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为了从根本上促进农村薄弱学校的变革,教育行政部门应协同高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合作,参与到改进农村薄弱学校的进程中。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教育厅与辉县薄弱学校以"双导师制"为契机建立合作机制,三方通过文化重构、考核和激励措施,实现了大学、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合作的长期有效性,从而促进农村薄弱学校实现自身变革,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20.
清末新式教育进入乡村社会之初,农民家庭抵制新式教育,出现了毁学现象。其后在乡村教育学者和教育政策的推动下,虽然还存在教育不能融入民众生活的缺陷,乡村学校与家庭的关系走向相互联络与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政策不断推动家校合作,但是社会政治与文化、农村家庭结构、教育管理政策和农村学校发展状况都影响着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效果。城乡二元背景下,家校合作政策在农村学校的执行受到社会结构制约而不尽如人意,家校关系疏远,农村家长对学校管理与教育参与较少。这就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具体措施引领,更需要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进而获得农村家长的支持和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