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边缘人"是20世纪之初被人们定义与关注的一类特殊人群,之所以称他们为"边缘人"是因为他们与主流文化关系上的独特之处。"边缘人"为人们所知的时间不长,不同的人对"边缘人"的认识也各不相同,在理论家不断完善"边缘人"定义的同时,许多文学作者通过写作展现"边缘人"的尴尬境遇,反映人类本质,从而探求人类的发展及出路。从社会的发展来说,"边缘人"的产生是必然的,他们可能是保守的或者是有突破的。本文对文学中的"边缘人"进行分析,旨在引导社会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与研究他们,并吸取其精华成分,进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人的现代化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美娟 《职大学报》2001,(1):100-102
认为必须以"人的现代化"去促进"社会现代化";而推行"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之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人格是心理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特点。人格特征受到生物因素和文化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特别是文化的影响。人格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中西方的人格结构存在差异。中国人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环境造就了不同于西方"大五"人格的"大七"人格结构,因此要推进人格研究的中国化,用中国人的视野和思路来研究中国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全面、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及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理论依据。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运动中,历来缺乏"人道主义"的理解传统,"反人道主义"的理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本文重返马克思论著,深入探讨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分析其与其他人道主义思潮、人本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从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相似文献   

5.
人的社会化与体育浅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形式之一,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萌生到壮大,从简单到复杂,发展至今日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社会文化现象,无不与人类生存技能的学习、培养和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人类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相连。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是指人...  相似文献   

6.
地方大学要为基层社会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急切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人文素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其人才培养的规格,即人才类型与主要标准作出具体的规定。从类型而言,地方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社会人"人才;主要标准指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身心发展、知识能力等方面素质应当达到的水准。地方大学规格设计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人才的"社会"属性,突出知识的应用特色和知识、能力和素质协同发展的特点,强调人才服务基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岗位"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中有着众多的"多余人"形象,"多余人"形象的流变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各种丰富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内涵。这些"多余人"因对传统的不同态度,判然分为了痛苦的先觉者和执着的固守者两类,寄寓着两种对于现实的批判态度。"多余人"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古今中外"多余人"的不断出现和文学对"多余人"的反复书写构成了一个"原型"。作为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多余人"形象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邃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孔子从道德意义上将人界定为"道德人",人只有在道德上实现了自我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其理想的人格就是"君子",而政治理想就是由"君子"成为为政者,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人生理想,由"道德人"转变为"政治人"。而在历史长河中,由"道德人"成为"政治人"的理想建构从未实现,最终演变为政治人通过修身成为道德人,再到为政者自吹自擂为道德人,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实在是历史的吊诡。  相似文献   

9.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历史的和现实的角度 ,在理清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的基础上 ,简要论述教育与人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并探讨在一定社会条件下 ,教育与人、人与教育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命题,它研究现实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揭示人的生活世界及其社会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探讨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及其社会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追逐人类文明及其社会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它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并不是像主体哲学家所批评的那样,不重视探讨主体的人和人的思想活动规律,而是以"自觉的能动性"为重要内容,时刻关注着人的解放创造与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12.
儒家思想适用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其优秀的文化内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辅助思想之一."仁爱至诚"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的特征,"礼乐并重"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安定有序、民主法治的社会"的特征,"中和处事"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的特征,"顺乎自然"符合"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本主义思想已经逐渐被现代社会所接受和重视,并且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念。文章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指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开创了人本主义的先河,作为西方古典的人本主义思想,它强调人性的解放和人性中精神层次的追求,这两方面对于今天我们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最高的价值取向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人类社会发祥以来 ,“礼”傍而从之。不同社会 ,“礼”的价值和作用也有所不同。古“礼”常通于“法” ,服务于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说是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只有坚持以民为本,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广大群众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处,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反对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6.
当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以人为本”这一命题便受到了哲学界的极大关注。有人把它作为本体论的命题,有人把它作为价值论的命题,有人强调它凸显了人道主义。本文认为,它是涵盖着本体论、价值论和历史观的全面性命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现实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以及现实人在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7.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分析,从礼乐社会、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体现为,它与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而从其精神蕴含上来分析,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顺应的是一种等级制安排的差序格局。因缘于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诸因子并不全然构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善",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并不相契合。要推究现代公民意识的地缘性,就必须研究与其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教育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核心,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始终把提高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作为衡量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准。调整发展思路,由单纯追求数量扩张、提升办学层次向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创新发展体制,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重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创新发展模式,以实现又快又好发展为目标,推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老子怀着对时代、社会和百姓的忧患意识,以道体为前提,以自然、无为为价值原则,以圣人与百姓的关系为主线,提出了道家与众不同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愚民"、"弃智"思想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白发浪潮悄然而至,健康的老年人对于他们的家庭、社会及经济发展都是一种资源,通过调查和查阅献资料发现,太极地控制老年人的生理衰老及延年益寿有着显功效;对老年人的心理失衡有调理情绪,尽性和 功效。太极拳对于极建健康老龄化社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