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应试教育的经济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通过教育向更高的社会阶层流动。在当前的劳动用人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这两大“约束条件”下,家长对教育的重视转化成了对考试成绩的追求。改革应试教育,就要改革促使应试教育得以形成的“约束条件”——劳动用人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  相似文献   

2.
学习卡片     
教育支援体制在走向21世纪,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期,各国都在反复地研究和制定教育规划,教育规划的核心是创建一种新的教育体制。由于现代教育具有社会化或者说大教育的特征,许多政府开始意识到,甚至明确提出在建工现代教育体制的同时,必须建立教育的支援体制。教育文援体制是对整个新教育体制的支持,因而包括的内容很广:要改变“应试教育”,就必须开展国民教育观念的改革运动,将国民尤其是家长对教育的热情和关注焦点,从文凭引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因而要建立社会教育舆论的支援体制;要建立现代化的教育体制,就必须…  相似文献   

3.
体制化时代的教育和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制化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和教育研究所面临的基本存在事实,我们需要认清体制化对教育和教育研究所提出的挑战,积极寻求个性与体制均衡的可能路径,在体制化的时代保持教育和教育研究的创造性活力,对教育和教育研究持守清醒的现实主义姿态,同时显明置身体制之中的教育知识人的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美国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战后美国教育政策的演变及启示●肖丽萍二战后至今,美国教育政策演变的主要趋势是:不断加强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和调节。这种干预和调节主要通过大量立法和教育拨款等途径来实现。由于教育政策要通过教育行政体制来实施,因而教育政策是教育行政体制的核心。一、美国...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及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特点及其改革徐钦福教育行政体制是国家行政体制的一个系统,在某项法令或规定下,在一定的权限内实施各种教育政务和事务。虽然,教育行政体制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但是,采用哪种管理体制却受制于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历史背景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朱如娅 《广西教育》2004,(4B):43-43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由于受宏观社会体制(主要是劳动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体制)和教育行政体制的双重制约,学校自主办学的机制也仍然没有形成,大多教育行政部门在管理方式上,比较习惯于采取全面控制的管理方式,对人事任免、资金使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课时安排、教学要求、招生考试、统考统测等,仍然都采取全程全方位的控制。旧的教育管理权限使得一些教育行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体制与教育体制改革黄崴,严全治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建立什么样的教育体制,这是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从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概念着手,分析二者的异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改革提出几点看法。一、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8.
经济体制对教育的影响苏州大学叶章和经济体制对教育的若干方面是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的。当前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在确立以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的过程中,它给教育改革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下列课题: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主要是在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上,长...  相似文献   

9.
试论我国教育科研体制的改革●张斌贤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多年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完整的教育科研体制。从这个体制的纵向结构看,它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教育科研机构,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强毓英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变革,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对我国的教育事业,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考虑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不能不考虑到市场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许...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合理性,既不能用“谁受益谁付费原则”来解释,也不能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来解释,更不能用高等教育的产品属性来解释,它必须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解释,这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高等教育既是私人产品,又可以当作社会福利品免费提供。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客观上要求实现高等教育福利化的历史阶段,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就会被高等教育免费制度所取代。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历史合理性,在于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生产、交换和消费及其利益关系调节,还依赖于高等教育收费这种制度安排、服务价格和市场机制来提高效率与增进公平。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教育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实施学分制为突破口,创建弹性化和柔性化的新教学管理制度;介绍学分制的概念、特点以及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原则;在高职教育领域推行学分制,需要做出建立阶梯式课程体系、实行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等较大的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3.
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是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贯彻落实终身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构建适应广州现代产业体系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应在明确政策法规和指导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广州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界定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内涵,厘清其层次与类别,并做好同其他教育体系的相互衔接。  相似文献   

14.
改革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其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决定其管理体制必须具备地域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三个基本特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养层次、经费投入、招生政策、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等方面。只有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统筹协调简化程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拓宽经费投入渠道,改革现行招生制度.建立产学结合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地位,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从跨越式发展向科学发展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大众化进程中构建生态型高等教育系统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系统,我们应该注重策略的选择(生态系统遵循自然选择机制)。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领域内各个利益主体的期望各不相同,高等教育系统面临诸如精英化与大众化高等教育、数量与质量等诸方面的问题。面对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若干问题,我们应采取的策略是以人为本的策略、依法治理高校策略、实施教育产业的策略、实行多样化质量标准的策略、强调整体协调的策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这些策略对构建生态型高等教育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高等学校定位   总被引:170,自引:0,他引:170  
高等学校定位 ,包括高等学校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定位 ,一所学校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学校内部各要素在学校发展中的定位三个层面。当前应重点研究的是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其实质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层。在对高等学校进行定位时 ,应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关学校的状况以及自身具备的优势等各方面的因素 ,展其所长 ,要有大视野、大智慧和大手笔  相似文献   

17.
建设高教强国从根本上要求尊重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规律,构建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促使高等教育功能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离高教强国尚远,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质量下降、高等教育管理背离规律、高等教育体系呈同质化等;高教强国的实现要求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应实现普遍性与独特性的有机结合,大学逻辑与社会逻辑的和谐统一,以构建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导向,以建立科学的大学章程为关键。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推行,是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管理制度创新,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必然选择。学分制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同样也适应于高职教育。本文对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利与弊、条件、模式及必须处理好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旨在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条件下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体系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问题。要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建立明确的课程体系改革原则;联系实际进行课程开发、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评价内容和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模式探讨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在高职教育领域推行学分制,需作出较大的结构调整,包括:根据多元化的生源建立分级式课程体系,因材施教;实行弹性学制和主辅修制,为学生提供柔性学习环境;因地制宜地解决好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就业适应性及持续发展的问题;合理利用和不断开发教育资源;实施教考分离。以此,使学生的学习更具主动性、自由性和灵活性,克服职业教育与传统学分制之间的许多先天不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