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12年的电视收视市场,既延续着电视市场特征的部分常态,又面临着新政策下的新变革.在“限娱令”“限广令”等政策的指引下,频道与节目市场的竞争态势在调整中持续发展与变革.本文基于2012年所有调查城市收视调查的数据,对变局中的中国电视市场进行回顾与展望,以期为电视市场未来的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刘春花 《传媒》2015,(8):76-77
广播电视的线性传播特点已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伴随着新传播技术和新型电视形态的出现,新形势下电视的本质特性和传播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了某些非线性的突破,可见对它的认识不应该停留在传统的研究思维里,这一变化必然对相关理论的适度调整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本土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琳 《声屏世界》2004,(5):11-13
在电视深度报道的节目形态中,调查性报道可以说是倍受电视新闻工作者推崇的一种节目形态。作为中国电视业龙头老大的中央电视台在陆续推出力作《东方时空》《焦点访谈》之后,又在1996年的5月17日推出了一档以“调查”命名的重头栏目,也是中国目前新闻专题性节目中时段最长的栏目——《新闻调查》,这个栏目越来越“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那么什么是调查性报道,它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报道内容及形式究竟有何独特之处?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和业界都对此存在着争论。  相似文献   

4.
电视购物如何在我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这一话题成为学界和业界探讨的新聚焦点。本文以电视购物频道运营主体的不同作为区别不同电视购物模式的标准,展开对国内外不同电视购物模式的介绍与分析,试图找到适合国内电视购物发展的模式与营销方法。  相似文献   

5.
电视中的人文精神探讨在我国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在当今科技突进和消费盛行的时代背景下,重提人文精神,特别是作为“精神领袖”的电视新闻中的人文精神,有全新意义.尽管电视新闻的业界和学界一直为人文精神摇旗呐喊,但实际上近年来电视人文精神正面临着“人文困境”,困境是多重的,困境出现的原因也是多重的.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异军突起而又备受争议的电视节目形式,"电视谈话节目"(talk show,港台地区译为"脱口秀")一时成为热点话题,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2005《超级女声》出乎意料的火爆,你还没弄清个所以然,就已红透半边天了。《超级女声》带来的收视效果、取得的营销突破、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发的舆论震荡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业界称之为“中国电视的奇迹”,学界称之为“奇特的文化现象”,美国的报纸评价《超级女声》“红透中国”,“以前从没有哪个节目能像‘超女’一样,铺天盖地地占据中国的主流媒体”。在电视同质化竞争日益严重之际,凭着《超级女声》,电视湘军再次树起了一个娱乐新标高。2006年《超级女声》又会是什么样子?人们拭目以待。因为观众对它的热切期望,“戏”还没有开场,媒体已经有了很多传闻、猜测和评论。事实究竟如何?以后的“戏”怎么演?本刊特约记者、湖南卫视宣管办王云峰将为读者每月在线。  相似文献   

8.
2009:中国电视创新对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智锋(以下简称"胡"):今年是<现代传播>年度对话的第六个年头,2004年我跟刘春一起做的"会诊中国电视"算是一个开端,其间做的一系列年度对话在业界和学界都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今年我们又把凤凰卫视执行台长刘春先生请回来,同时还邀请了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舫州先生.刘春先生身在一线,但对中国电视的发展有很深的理论性思考,徐舫州教授身为知名电视学者,但对中国电视的前沿实践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和体悟.本次对话一方面要对2008年中国电视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的描述,另一方面还要对中国电视2009年新的发展作出前瞻性的预测,期待我们的对话能够对业界和学界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与素材.  相似文献   

9.
出版业未来朝什么方向发展?高校出版类专业应培养怎样的人才以适应未来出版业发展的需要?这是出版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作者在其承接的课题研究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出版业未来发展的知识化、市场化、数字化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认为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出版类专业应确立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应将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出版人才作为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课题的研究结论及建议对我国高校出版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受篇幅限制,本文略去了课题的具体调研分析,只呈现了调研所得结论,读者如果对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调研情况感兴趣,可通过发送邮件至luoyaocheng@126.com与作者联系。  相似文献   

10.
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20 0 3年中国电视经历了若干新的探索 ,业界和学界都以“创新”的追求不断推出许多新概念、新名词、新思路、新办法……在这些近乎“轰炸”般的新说法、新做法背后 ,却实实在在地、不可忽略地遮掩着不少新问题、老问题。之所以想推“新” ,除了时代与传媒发展不可阻挡的大势所趋 ,也的确因为这些诸多“问题”困惑着电视人 ,我们认为 ,只有好好对这些问题作一“会诊” ,才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症结” ,才可能进一步对症下药 ,找到解决的路径。为此 ,本刊副主编胡智锋教授与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刘春先生专就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作了一番对话 ,希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的讨论和探求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儿童电视的争论一向不曾平息过,西方有不少学者认为电视消解了“童年”的概念,甚至由此而诞生了“成人儿童”这一术语。学界与业界也一直在思考电视节目的导向和儿童教育这两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看怎样的电视节目呢?  相似文献   

12.
电视遭遇灾难,电视媒体如何作为?怎样发挥第一传媒的第一影响力?如何通过电视媒介新闻传播影响甚至改变世界对中国的看法?7月5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参加"当电视遭遇灾难--中国电视媒体突发事件应对高层论坛"的中国电视业界和新闻传播学界的众多顶尖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13.
张家齐 《今传媒》2015,(3):105-107
《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受到空前欢迎,掀起收视热潮,引发学界、业界及公众对于电视纪录片的关注和探讨。本文以《舌尖上的中国》一片的新尝试为切入点,通过对我国电视纪录片现状进行概括、梳理,结合近年我国电视纪录片领域的一些新现象,就中国电视纪录片存在、发展的问题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新民 《新闻窗》2006,(1):11-13
随着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媒介和传输,接收手段层出不穷,昔日拥有绝对传播优势的电视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电视时代”的辉煌渐渐发生变化,“后电视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基于这一观点,本文立足于电视从业者的角度试图对后电视时代概念予以界定,并探讨电视传媒在这一时代的生态、质态、形态和业态变化,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业界、学界对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给它下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新闻题材说”、“节目形态说”、“传播对象说”、“价值取向说”四种。  相似文献   

16.
目前学界及业界对电视活动的认识与界定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视域:一是作为媒体社会协调活动或公关活动。CSM(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主编的《中国电视收视年鉴2007》中专门辟有一个“2006年中国电视媒体大型活动扫描”专题,将电视媒体活动定义为“一项以电视媒体为平台,电视传播为渠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众多人员参与的社会协调活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电视面对着雄厚的国际资本和强势的跨国传媒集团的进入,必然会对电视行业本身及其从业人员带来严峻挑战,作为电视台“门面”和形象代言人的节目主持人,如何迎接挑战,与之相适应的新标高是什么呢? 一、世界眼光和民族情结节目主持人作为电视竞争的最终  相似文献   

18.
央视率先推出的“独播”策略,是央视应对电视竞争的重要举措,一些实力雄厚的省级卫视也积极介入,参与“独播剧”的竞争中,业界人士与学者对此的反映是:有的击节叫好,认为既可净化荧屏,改变“千台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又可提高频道识别力;有的则忧虑是否会造成观众的收视障碍,是否会造成电视竞争中的“马太效应”。但是,面对“独播”策略,业界还有一种看法是:“电视剧神话”何时可以休矣?作者张健针对电视市场上的“神话效应”现象,作了较为理性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浪潮性”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标志。就业界而言,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性地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后,相继引起了业内,尤其是城市电视媒体对其内容选择价值及节目组织样式的效仿。“民生新闻”也由此成为业界及学界广泛应用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  相似文献   

20.
广播一直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重要“喉舌”,除信息传播功能外,还具备较强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伴随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深入,农村“大喇叭”这种特殊的“应急广播体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大喇叭”在新冠肺炎防疫中传播效果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这些值得业界和学界深入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