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崇高的道德理想固然美好,而实际人们要面对的往往是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是世俗甚至幽暗的人性基础。在人性受到极大关注的当今,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不能仅眷留于对理想的守望,而应当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人的自然本性和现实状况,给人们的行为以道德宽容,给人们选择道德行为留下足够的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2.
人性的自私、有限的慷慨和资源的稀缺产生了正义制度。休谟的"无赖原则"认为,政府在制度设计上应该把成员设想为谋求私利的无赖之徒,然后采取措施严加防范,并使无赖之徒从私利出发在行动上表现出美德。正义制度对人的德性有一种形式上过滤的功用,让美德通过而无赖通不过。制度也是一种智慧,如果制度能改变人们的认识观念,使一种无耻的行为又被看做一种愚蠢的行为,那就使大部分理智健全的人的道德表现形式更符合道德,这至少能够在形式上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3.
善恶与教化     
人性善恶的价值预设,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育实践中人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人性善或恶的价值预设,各有利弊。就今天而言,我们主张,在善恶观上,宁取人性无善无恶论,消解人性本身的善与恶在教化中的预设,从而消解人性本身作为个体道德生成的根本依据,消解拿人性作为个体道德蓝图设计的依据,甚至在一定限度内弱化传统泛道德主义社会中道德及其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为当代社会走向理知的澄明、为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普遍深入提供足够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韩非认为好利恶害、追名逐利是人的本性,这种人性既不可改变也无需改造,却可以利用。他主张用法律与道德来规范平衡人们的欲利之心,利用人的好利性实施对人的行为的操纵和控制。韩非正是基于他的这种人性论建构其治国方略并论证其合理性的。  相似文献   

5.
论制度伦理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生的道德建设方法,制度伦理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道德建设中自律和他律是统一的,而且他律优于自律,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更需要以制度性的他律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同时,道德建设必须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和惩罚措施作为保障。我国现实的道德状况需要我们改变传统的道德建设方法,利用明确有效的制度、法律来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规更是一条无形的锁链桎梏着家中的男男女女。是顺从道德传统还是顺应人性发展?面对选择,人们往往迷茫无措。巴金的《家》就以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深刻地剖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道德传统和人之本性在情节冲突中突现,人物心态在故事发展中悄然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读《善的证明——道德哲学》一书的历史背景、逻辑建构和理论阐述,说明在索洛雏约夫道德意识中,人性和人的积极性是人的伦理行为的基点和动力。作为善的神性目标的上帝之国。是最高尚的道德品性的象征,是人性自我完善的诉求,是把人性作为道德的基础的哲学思考。体现了道德哲学人性化转向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8.
制度是针对人的社会性建立起来的。人类在获得生存的社会生产实践中,除生成出对于社会关系的需要外,还生成出对于个体间的交往关系的特殊需要。社会制度实质上就是按照某种生产的要求、人性的需要而规范的社会交往关系。人性的塑造与制度的建立就是通过实践活动为中介,通过其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不断生成的,实践是人性发展与制度创立的现实基础。而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规范系统的制度,其本身的运行和功能发挥都要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人性为基础。同时制度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塑造着人性,并为其发展提供可能性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法的主体是人,规定的是人的行为,调整的是人的社会关系。人作为一种动物有着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因此,制定法必须符合人性,否则它便失去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人身权和财产权是宪法赋予人的两项最基本的权益,是人类法的重要内容,因此,从理论上探讨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人性基础就十分必要。本文从人性角度出发,探讨人身权与财产权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价值观是人们用以评价事物重要性程度的标准,它通过对“做什么”和“怎么做”的行为选择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取向,对人们的现实生活发挥着具体而微的制约作用。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的构成系统,系统中的许多部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然而其关联着人性本体的价值追求则是永恒的。这些人性价值追求的弱化是现代人烦躁、焦虑和幸福感指数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从人性本体意义上找回人类自己永恒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1.
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性诉求就是在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人性理论。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加强道德建设,充分发挥道德对人性的自律作用;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对人性的导引作用;第三要建立一整套能够全面有效调整各种错综复杂社会关系的制度,充分发挥制度对人性的影响作用。这样才能在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稳定性、确定性和规则性的良好状态,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2.
"和谐"视域下的道德教育--兼论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勤  谢佳 《教学与研究》2006,3(3):64-68
和谐社会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道德作为人类生活的内在价值尺度,既是人性的一种表达,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道德教育在创造和谐的伦理基础以及培育社会主体方面责无旁贷,而道德教育的人性回归,将使其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人性为本的内涵人性为本是人本思想的一个延伸。人本思想强调的是人的发展,而人性为本强调的是做人思想工作的立足点和切入点。人性按我的理解应有两方面:一是人的本性,二是人的个性。所谓人的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它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具有普遍性。所谓人的个性是指人在一定的成长环境及教育方式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特征,是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及原因。所谓以人性为本的原则也就是指在日常学生思想工作中,分析了解学生行为表现中的本性因素并给予尊重,把它作为思想教育的切入点,以求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4.
进化心理学之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化心理学用适应来解释人的心理与行为,认为适应是生命之本性,进化的心理机制是人性的基础。我们在阐述进化心理学对人性的基本看法的同时,亦就在人性的基础上研究个体差异。这里还讨论了:从进化的观点看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进化心理学对性别差异的解释以及进化心理学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5.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性善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为了了解性善论,就必先廓清其所谓“人性”的概念内涵,孟子所谓“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具有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的一种社会属性。本文试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孟子的“人性”之概念,是不包含人的自然本性的。2、孟子的“人性”之概念纯指人的善良本性,即良心,其表现为仁、义、礼、智。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人性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人性与道德具有本质上的相通性,这种本质就是视人之为"人"。在一定意义上,人需要道德来反映和表现人性,而道德的产生和存在又必须以人性为根基。人性之善是道德的本能体现,凸显精神之性是道德的人学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人认为人性是性与情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与之相关的人学则探讨了如何保持本性,脱于禽兽和如何追求完美,比齐圣人的问题。而文学既作为了一种人们认识、反思自身的参照物,又成为人学探讨人性的手段,并作为一个过程与人学融合在一起。三者之间,由矛盾沟通,相互影响,并最终指向完善自身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仁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引导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伦理道德。仁义促使人性升华,使人们在道德的规约下认同并承担了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在历史现实中,人性欲望常常违背伦理道德的要求。在矛盾对立中,道德与人性表现为相互制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严懿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32-133,148
《人性的两重性及其社会条件》是涂尔干对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准则的一段深思熟虑之后的精华作品,体现出其以一贯之的方法论原则。涂尔干认为,人本性中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那些超脱于自我的、纯粹的灵念经常被赋予神圣意义且寄托在某一对象之中。神圣事物赋予人们爱和理想,凡俗事物则是与人身体有关联的知觉或感官欲望。圣俗之分构成涂尔干整个宗教社会学的基础,勾勒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很好地解释了人性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20.
论作为人性提升两大支撑的法律与道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和标志,其核心是人性的提升或优化.要实现人性的优化,离不开两大支撑:一是法律,二是道德.法律是防止人性缺陷的工具,发挥基础性层面的功能;道德则是丰厚人性优点的养料.发挥着升华性层面的功能.二者相互联系,互相为用,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