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对澜沧县冰雹强对流天气的时空分布、强度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冰雹灾害年型进行分类,根据影响的主要天气系统和环流形势,总结出降雹天气形势类型,对做好冰雹强对流灾害天气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上古时期,"巫"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事神之巫,又是神之本体,代表上帝和祖先之神,是神灵与人事的交流沟通者。由此产生了一组对巫及祖先神灵的尊称:"巫保、神保、灵保、尪保、灵子"等。其中"保"同"子",附着于名词后表示尊称,但其依附性强,不能独立使用,而且只能出现在上述词语的组合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上古时期,"巫"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事神之巫,又是神之本体,代表上帝和祖先之神,是神灵与人事的交流沟通者。由此产生了一组对巫及祖先神灵的尊称:"巫保、神保、灵保、尪保、灵子"等。其中"保"同"子",附着于名词后表示尊称,但其依附性强,不能独立使用,而且只能出现在上述词语的组合环境中。  相似文献   

4.
2012年6月18日下午咸阳地区的旬邑县、彬县发生冰雹天气的大尺度背景是中高纬的低槽东移,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与从四川至河套的偏南暖湿气流在关中北部交汇,触发了对流的产生。通过对雷达回波分析,发现冰雹天气的发生有典型的“弓形”回波特征;基本径向速度场上出现辐合,低层有明显风切变有利于冰雹云发展;降雹前,VIL值会出现持续跃增,其值达到最大后地面开始出现冰雹。  相似文献   

5.
徽州忠义神信仰是其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带有儒家价值观的神灵崇拜,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从现实人物到忠义神灵,从小范围的民间祭祀到整个徽州的信仰活动,忠义神信仰发生了量到质的蜕变,这些变化离不开民众和政府的双向推动,而徽州社会对忠义神信仰的实践也构成了其独特的民间信仰图景。  相似文献   

6.
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之一是名称,名称最早产生于直觉的聚合。在人类的神话阶段,人们对神的崇拜实质上是对神的名称的崇拜,因为各种神灵的本质只是一种只有能指而没有所指的虚构。早期人类意识中的隐喻思维对名称的产生起了关键的作用。所以,语言生成的初始过程不是一个逻辑化的过程,而是一个诗性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人神共名的现象十分普遍,人的命名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文化选择,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思想影响和独特的神灵观念、价值取向。人神共用庆忌、肩吾之名两个案例,显示出人神共名的某些内在规律:古人对神灵名称有所选择地加以采用,自然神名称的原始内涵对人神共名的文化走向起着奠基和制导作用,人神共名受社会思潮和学派思想的直接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共用情况是不均衡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德州市1961—1990年30年十一个县市气象局的观测记录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冰雹发生、发展的规律及降雹形势,为准确预报冰雹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并提出了有效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以为自然力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产生了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心理。他们以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由背后的神灵支配着的,于是产生了自然神。《山海经》讲到黄帝与蚩尤战争时说:“蚩尤请风伯、雨师以从,大风雨。”风伯、雨师就是古人想象中主管风和雨的神。打雷、闪电、洪水、大火、日、月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个多神的国度,不同地域孕育了不同的神灵.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表现,神灵具有强烈的乡土性,祭拜神灵成为人们维系乡土之情的方式之一.两宋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之一,而精神领域的神灵也发生了诸多微妙的变化,其中包括"祭不越望"的彻底打破和地方神灵的跨区域传播.传播四方的神灵,在不同的地域亦有不同的灵验故事,满足不同地区民众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11.
萨文化是以萨岁信仰为核心的侗族民间信仰文化。2012年7月,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村的侗民举办了一场"萨岁安殿仪式"的祭萨活动。该仪式有"迎萨"、"绕寨"、"祭萨"、"安萨"、"娱萨"等程序,展示出该村"萨岁"信仰的古风古韵美、全程的活态美、隆重美、虔诚美和神秘美,萨坛环境的宁静美、朴实美和人文美。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和谐共处和矛盾冲突的必然性、偶然性是2007年奥斯卡最佳影片《通天塔》的主题。在上帝创造了世界之后,整个地球只有一种语言和少量词汇。地球上的人类决定建造一座可以直达天堂的高塔。但上帝并不乐见于此。他决定将所有这些人划分成不同的种族,居住在不同的地方,讲的是不同的语言,因而使他们无法互相容易地沟通交流。在电影中,一次灾难情况的出现引出了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体现了人类的区别性和同一性。这部影片的和谐与冲突的主题也随之变得突出。语言作为人类的普遍沟通方式,也是影片用来揭示主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部电影涉及了多个国家和不同的语言:英语、日语、墨西哥语、摩洛哥语,甚至还有聋哑人的手语。影片所使用的语言,以及各类人的表面沟通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现人类思想相互沟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付华顺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3):14-17,57
东平尊王是福建省政和县禾洋村村民信仰的社区神灵,禾洋村李氏宗族通过每年举行东平尊王祭祀活动,使村民对本宗族的历史与社区神灵信仰得以延续,并以此加强村民对本宗族情感上的归属与认同感,维系宗族一体观念。通过考察民间祭祀活动与宗族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宗族祭祀与社区神灵信仰呈现出一种整合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工作部署和农民健身工程的执行任务,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所属范畴和建设就具有了重要意义。新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具有目的性、协调性、成效性、收益性和可持续性等基本特点,其目标体系可从思想、组织、活动、规划和任务五个方面进行构建,并贯彻“帮助——带动——扶持”的服务方针,沿着“下乡——进村——入户”的服务路线,采用“示范——激励——监督”的服务手段,为农民体质的持续增强提供实践指导和服务保障.真正体现亲民、便民和利民的体育服务宗旨。  相似文献   

15.
深圳客家文化特色之一,就是“淡泊神明”,淡泊偶像神明,少建寺庙,却比较重视祖先崇拜和风水文化。以深圳市龙岗区坑梓镇为例,这里的客家人崇信风水文化,并具其特点:一是以引导村落规划与建设,沿“阿婆叫沥“等三条水系布局,实现天人和谐的生态环境;二是以风水文化为指导改善自然环境,满足族群心理需要、祈求兴旺发达;三是以风水文化作为一种生存竞争的文化手段。  相似文献   

16.
在基督教神学中,上帝具有创造性、仁爱性与超越性等特点。上帝具有创造性,他创造整个世界,世人对其信仰崇拜;上帝具有仁爱性,对其子民宽容怜爱;上帝具有超越性,独立于世界之外,其意旨决定一切。本文旨在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分析上帝这一母题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薛艳丽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1):40-41,70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壮族是一个非常尊崇孝道的一个民族,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为老人祈寿的诸多仪式,添粮补寿就是其中的一种。广西靖西县汤峒村盘粮补寿习俗1是壮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和谐相融的体现。仪式在文化表达方面具有"文本"的意义,所以一直被民族志学者所关注。仪式中,架桥运粮仪式是壮族花婆图腾信仰的折射;是壮民族孝道文化的传承;仪式圣俗布置体现壮民对凡界和神域空间和谐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松潘县传子沟村的实地调研,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得出传子沟村迅速发展的原因(条件)主要有背景条件、外部条件、(自身)内部条件、先入条件等。传子沟村的发展是这些综合条件使然,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共同促成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