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以《论语》中“人”“民”两字的含义为着眼点,集中分析两字在共用,单用时的具体情况。进一步阐释两字在《论语》中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2.
以王阳明对《论语》"孰愈"章的见解为依据,对《论语》"孰愈"章做了新的断句、注释和白话文翻译;认为《论语》"色斯举矣"章应分为二章,分别言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之道和"三嗅而饮"的饮酒方法;认为《论语》"民可使由之"章的意思是"君爱民则民愿效力,君不仁则民不服"。此外,对《论语》解读中之"质疑旧说"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4.
《论语》一书记述了孔子应答弟子及时人的言论,书中弟子称孔子为“子”、“夫子”、“孔子”甚至“仲尼”,称谓复杂多变。由于周代崇尚礼乐文化,对称谓也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规范,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不可能出现错误,因此清代崔述以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而疑其篇章为伪作。通过辑录《论语》中称谓为“夫子”的言论,从“夫子”的本义和周代对称谓礼仪的规范两方面进行分析,可知“夫子”这一称谓在《论语》中有不同含义,有表示对孔子学识的崇敬,也有表示对孔子曾是士大夫身份的尊重,从而说明在当时,弟子面称孔子为“夫子”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信”应为一切翻译工作的基本和最终的原则;而在典籍英译中,对于古文的正确理解则是做到“信”的基本前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曾对儒家文化在海外的早期传播作出过功不可没的贡献.然而,辜氏《论语》译本中也存在着一些“不信”的成分.而造成这些“不信”的原因主要有为使译文易为西方读者接受而故意变动原文中字词的含义、擅自改变原文的语气、对原文理解不到位及对原文完全误解等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古文字字形记录了"人"与"民"的原始含义,二者造字之初是截然对立的"最贵者"与奴隶。但是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二者的对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中"人"字出现了219次,"民"字49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逐条分析,找到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从而证明春秋时期二者虽大量保留原始含义但已经有了变化,即出现了泛指人的情况,词义发生了泛化。  相似文献   

7.
《论语》中“论”的读音和意义《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儒家经典著作。大学、中专、中学的语文教材都选编了其中的内容。如《大学语文》中的《论语十则》、中师语文中的《论语七则》、中学语文中的《论语六则》等。但是,这些教材对《论语》的“论”字都未作注音和解释。因此,一般人都把“论”读作lhn,作“论述”解释。实际上,《论语》的“论”的正确读音是inn,是编纂的意思。“论”的繁体字是“偏”,“输”的古字为“命”,会意字,从““”从“。”。‘一是古“集”字,“命”即“册”,把零散的言论汇集成册谓之“命”…  相似文献   

8.
<正>古语云:“开卷有益。”但只有读真正的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本期我们一起来学习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阅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它讲述了治国理政的方法,如“为政以德”“使民以时”;它蕴含了为人处世的智慧,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还有朴素的文艺评论观点,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是儒家经典,更是流传千年仍值得一读再读、给人智慧和启迪的传世经典。  相似文献   

9.
以,古文作吕,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含义丰富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我翻阅《论语》,做了些调查研究,有所收获。这里谈几点看法,就教于海内识者。一有关《论语》“以”字训释的几点质疑1 好仁者,无以尚之。(里仁)《论语正义》解此句为“所好惟仁,无物以尚之也”①,看来说的是仁,而非“好仁者”,“以”为连词,不妥当。《经词衍释》上云:“好仁者,无以尚之,言无有加也。”它认为“以”“有”古通用,因此把这句的“以”训为“有”②。  相似文献   

10.
《论语》义利观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选择。《论语》之“义”对国家、社会、个人品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利”具有“富国”“利益”“名利”等含义。在“义”“利”冲突中,《论语》主张“利融于义”,不能片面地追逐义利;“义”优于“利”,舍“利”而取“义”。通过梳理全文,解读《论语》一书“义”“利”内涵及“义利之辨”,有利于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能够为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这里提供的三则小札对《论语》三处章句分别作了与习见不同的说解,具体讨论的是《子罕》“譬如为山”章,《乡党》“色斯举矣”章。《阳货》“为东周”章,所说对准确把握这几章的本来意思或有些助益。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论语》中的"乐"字进行考证研究,认为《论语》中的"乐"的含义不仅指音乐,更指人的自然情感,其内容驳杂,对人有损有益。《论语》中所倡导的"乐"是被"仁"指引后的"仁之乐",即孔子所说的"乐"中"益者",对人有益。《论语》中的人际之"乐"是"仁之乐"在人际方面的投射,可以概括为"和之乐","和之乐"为行仁提供了有效途径,引导人们拥有良好人际。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论语》中“知”的意义进行区分,分析“知”的内容,认为《论语》更多地叙述了道德和生命智慧的学习。  相似文献   

14.
房启发 《教师》2012,(28):17-17
孔子乃中国古代仁与智的集大成者。记载孔子思想的《论语》,深刻地阐述了处世为人的准则。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小处说,《论语》对班级管理有莫大的启示,班主任管理班级,完全可以借鉴《论语》的智慧。现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一、如何不让学生一错再错孔子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借鉴到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上,可以理解为:对学生“宽厚”,就会获得学生的拥护;对学生讲“诚信”,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勤于管理,机敏处事,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地处理班级事务,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生”还是“后进生”,就会让全体学生高兴。这里,孔子给出了为人必须做到的四个字:宽、信、敏、公。这四个字,一直是我为班主任工作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肖紫薇 《新教师》2023,(9):86-87
<正>提起《论语》,我总会想起中学时代语文课本上学到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样朗朗上口却又富含哲理的语句。我也常常将“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挂在嘴边,但我对《论语》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语文课本中的那些内容。于是,在学校举办“阅读马拉松”活动时,我选择了《论语》,找了一些相关资料,想借此深入了解一下这部经典。  相似文献   

16.
《论语》试诂二则张家英一、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学而篇》首章的首句。这一句几乎为人所共知,而对这一句的含义,理解得却并不完全一至。这里的关键是对“学”与“习”二者的认识。《说文·教部》:“学,觉悟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  相似文献   

17.
《论语》对“义”的运用在诸子中是最早的,“义”在史书中有价值评判尺度和指代政治道德理想这两种用法。“义”的本义是形容体貌或兵器的威仪风度,早期文献多取其“礼容各得其宜”的义项。由此而引申出的“合理”、“合宜”义项,则是“义”字众多内涵的直接基础和根源,也是《论语》运用和改造“义”的依据。《论语》对“义”的运用,第一种取其“合理”、“合宜”的义项,引申为正义.与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相对立,包含有纠正对象的意义;第二种用法虽然仍保有其“合理性”内涵,但其儒家政治道德色彩十分明显,这时的“义”,显得更接近于一个独立的政治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南方幽巷中走出的女子,《庄子》是倒映浮云的一洼清泉,《韩非子》是悬挂于沙盘上的利剑,而《论语》是仁者深邃的智慧结晶。《论语》中的孔子不像道家的庄子,在看透尘世之后,逍遥而游。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出世。他认为实行仁政是王道的核心,“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今日再观《论语》中的仁政,有很多是可行可用的,但当时却一再受挫,这不是仁政本身的缺陷,而是战国那个时代的缺陷。也许因为性格缘故,较之《论语》中的仁政,我更乐意去品味它在个人成长、品性培…  相似文献   

19.
历来对《论语》“大哉尧之为君”内容的推求多是表相的、不着边际的臆测。本文将词语的考释座实于尧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中,通过对“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耕治为生”的考察来具体诠释语词的含义,深入地揭示尧之君德与先秦儒家“重生”观念的内在联系,确切地阐释了《论语·泰伯》的真实义涵。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经典文献佐证和相关史实旁证的方法,对《论语》“问孝”四章进行解释,并注意从整体一致性的角度进行探讨。在阐释经义的过程中,除注意语言的共时描写外,还注意到语言的历时描写,在对《论语》诸家注疏充分对比研究和历代与同义或近义说法使用语境调查的基础上,得出《论语》问孝四章与《孝经·纪孝行章》在“论孝”含义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