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毕飞宇以<玉米>为代表的"玉米"系列小说都与"文革"有着或隐或显的联系,显示了其强烈的"文革"情结.一方面毕飞宇颠覆、消解了革命叙事和革命话语,既残留晚生代的叙事特征,又突显了新的叙事策略和话语特点;另一方面他也通过对文革背景及革命话语的挪用深刻揭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命运悲剧.在这颠覆和挪用之间,实现了对革命话语的审美性观照,也预示毕飞宇创作风格的整体位移.  相似文献   

2.
艺术散文的表现性、精粹性和无规矩性,在构成散文美的同时也使其自身具有某些局限性。作家群体和审美阶层普遍存在着高年龄、高文化倾向,传播形式和方法带有“语境依赖型”的诸多限制,适合印刷媒介的传播,而不宜于电子媒介传播,这些都使艺术散文在创作、审美和传播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困难和障碍,影响它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3.
由斐波那契数列谈数学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斐波那契数列想到"黄金分割律"是数学美的集中体现.首先谈到数学美是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思维结构的呈现;然后谈到数学美的六个基本特点:简单性、统一性、对称性、整齐性、奇异性和思辨性;最后谈到数学美的地位和作用,并谈到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使其美学思想中的美与自由有了必然的联系,从而可以进一步得出审美有着"自由"这一本质基因以及审美在康德美学中起着通向"自由"的中介作用的观点。康德关于美与自由关系的思想对于我国现代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它要求教育应引导人们发现美与自由的关系,应借鉴美的思想使德育回归自由本质,应引导人们体会并领悟教育过程中的美。  相似文献   

5.
德国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提出通过审美教育来拯救人性的完整,美的艺术的力量来改造时代和社会,而非政治暴力革命。文章通过逐步解读来总结和加深认识席勒的美学思想,最后得出美的艺术与追求、美育的作用等对当代中国"美育"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6.
散文作家郝贵平的"石油散文"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重要的思想教育作用和切实的审美功能,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水准,在当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李元洛、雷达和阎纲是当代文坛知名的评论家,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文学研究、批评,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度过半生之后,他们都投身于散文创作,为当代文坛写意了一幅"另类"风景.李元洛的散文具有"诗意"风格;雷达的散文既是评论,亦是美文;"赞美亲情、赞美人性"是阎纲散文的写作基调.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尤其是其中的《达生》篇,几乎没有直接论述美的相关问题,却蕴含了一些宝贵的美学思想。《达生》的主旨在谈养神,却涉及了自然无为之美、"身与物化"的审美境界、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创造自由等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数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奉献精神,使数学史充满魅力.数学史的文化教育价值展现出了数学家们的价值观,彰显着他们的奉献精神;数学史的德育教育价值突显了他们的榜样力量和责任感;数学史的美学教育价值使孩子们在体味数学美的同时,美化心灵,提升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智慧是审美的,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探索这一命题的理论意义,对确立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提取深刻内核意义重大。中国智慧以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精神来源和哲学基础,深刻体现了审美的内质。它旨在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重视自然和谐的秩序和逻辑。儒、道、释各家思想中都渗透了这种审美因子。中国智慧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崇尚人格的完美,追求诗意生活。这种审美精神更体现在建筑、书法、绘画、诗歌创作和欣赏与象征的观念结构中。其特性超越知识和逻辑、道德,以感性力量和实用精神关照整个现实人生。  相似文献   

11.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健身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应用受老子养生思想的深远影响,其“气与阴阳”、“以‘静’制动”的思想源自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和“道法自然”、“专气致柔”、“至虚极,守静笃”的养生思想;其以“气”、“德”健身的思想是继承发展老子“天人合一”和“道生之,德畜之”养生思想而形成的;其“静”、“气”、“德”是老子“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思想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村上春树(1949-)和夏目漱石(1867-1916)作为相隔大半个世纪的备受瞩目的作家,他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两位作家的生活体验中都经历过"孤独",并将"孤独"一词在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孤独"的角度入手,具体分析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孤独"。《挪威的森林》中通过细节描绘所流露出的多是普通人的孤独。而《心》则反映了明治时期日本近代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编辑部及我校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前沿问题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4月9—12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出版单位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本学科发展中“学术前沿的前瞻性意义与当下中国文化语境”、“学术前沿及其问题的梳理与原创性研究”、“现当代文学史料与学科建设”等话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王富仁、范伯群、张中良、白烨、刘勇、王保生、陈子善、吴定宇、陈国恩、陈美兰、殷国明、李怡、王泽龙、陈方竞、周晓明、李继凯、闫庆生、张积玉、李震、史志谨、周燕芬、唐晴川等在大会发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考和独到见解,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本刊本期特选择其中6篇各有特色的发言作为笔谈发表,以期引起同行关注与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交往形式范畴是生产关系范畴的不成熟形态.有学者则以马克思曾并列使用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形式范畴为由反对学界将二者等同的一贯说法.因此,有必要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原著,澄清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范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足球职业联赛中存在的“假、赌、黑”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假、赌、黑”现象是我国足球管理体制冲突的结果,是中西方足球文化对接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社会转型过程必须付出的代价,是回报率过高形成的利益驱动,是立法与执法方面缺失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王忠丽 《职大学报》2010,(1):119-120
东、西、南、北由象形文字本义延伸为方位词之义以及具有尊卑词义,这一演变过程印证了汉民族传统制度、习俗的文化内涵的长期延续。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文化主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 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儒家养生思想是其基本学说的折射,并对中国养生理论和 方法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孔子崇尚六经的文化,六经就是《诗》、《书》 、《礼》、《易》、《乐》、《春秋》。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翻阅大量相 关的文献资料来揭示《诗》、《书》这两部经典对儒家养生思想形成所产生的影 响。  相似文献   

19.
全纳教育是一种现代国际思潮和全新教育理念,旨在消除歧视和排斥,实现全民教育,"有教无类"是我国教育家孔子开创平民教育的指导思想,两者在核心理念和精神追求上有相通之处.本文在探讨两种教育思想生成背景和基本含义基础上,比较两者的异同点,旨在为我国全面实行全纳教育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