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信息化建设测度模型的设计是企业有效地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前提,而模型设计要密切结合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实性实践活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对基于理论框架所建立的测度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同时揭示了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经济效益测度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理清了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的关联。在信息化概念从经济领域向社会领域"泛化"的背景下,探索了教育信息化测度中的经济效益问题,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的理念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等院校一直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运作绩效、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信息化建设测度模型的设计是提高高校信息化运作效率的前提,而信息化测度模型的设计必须密切联系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活动。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为测度模型提供现实性检验,同时揭示了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明显,特别是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信息化、信息化的测度、信息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作了解。  相似文献   

5.
区域信息化水平与人均受教育年限两者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种复杂、相互作用、相互传递的关系。那么,从探讨区域信息化与人均受教育年限尚不多见的角度入手,用计量经济学的有关原理,通过确定区域信息化水平指数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建立一个数量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信息化水平与人均受教育年限进行回归分析,揭示区域信息化水平对人均受教育年限提升的促进作用。根据计量模型的检验结果,可以得到区域信息化对区域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是系统研究区域问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指标体系,参考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纲要,按照构建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设计了一套客观反映区域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和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鉴于特种机械的发展趋势,本文介绍了某武器的发射原理样机方案.应用内弹道和气体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原理样机的火药燃气作用的数学模型,应用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该武器的三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技术》2016,(1):21-27
文章在系统分析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了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和流图模型,并以江西省某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情况为案例,在Vensim软件下对不同参数变量组合的策略进行仿真分析,以期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科学规划与健康发展提供定量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信息化需求的提高,建立一个廉价、便利、智能化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平台已是一种发展趋势;对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模型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技术》2019,(8):49-56
教育信息化项目是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文章使用Vensim○RPLE软件,借助在风险管控研究中常用的系统动力学方法,开展教育信息化风险管理研究。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文章筛选关键风险影响因素,利用教育信息化项目实证数据,从主体风险、客体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五个方面构建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的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模型,并选取某一电子书包研发与应用项目进行模拟仿真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信息化项目在主体方面极易出现风险;技术创新、项目后期运维、人力资源与组织结构、对政策的了解程度等变量对教育信息化项目风险产生较大影响,应在相关风险管控中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技术》2018,(2):120-126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助力区域教育信息化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章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咨询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设计了涵盖基础设施、教学信息化应用、教研信息化应用、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应用以及信息化保障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文章引入AHP主观赋值法与CRITIC客观赋值法综合设置指标权重,并确定以线性加权法的测算模式;最后,文章融入评价指标与测算模型,构建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系统。实践表明,该系统能够简化评估流程,实现监测评估,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向绩效评估迈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2—2022年中部六省的面板数据,考察营商环境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熵值法分别对区域协同创新和营商环境进行测度;其次,采用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营商环境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营商环境能显著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在更换解释变量的衡量方式、替换解释变量和增加控制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营商环境各要素对区域协同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即创新环境、市场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对区域协同创新的提升效应相较于金融环境和人力环境更强。研究结论为依托制度环境推动区域创新合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湘南学院学报》2020,(2):53-58
物流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评价区域物流能力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参考文献方法确定初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进行初步筛选,最后将灰色关联法与熵值法结合,计算差异性因数,从而优化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聚类方法,建立白化权函数,给出三个区间测度,再通过各区间测度的临界值对各指标进行定权,将权重与白化权函数相结合,计算聚类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区域物流能力较强的有北京、天津等13个省份;区域物流能力中等的有重庆、陕西等10个省份;区域物流能力较差的有青海、吉林等8个省份.将各省份的灰类与其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分析,检验了聚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区域职业教育体系协同特征基础上,根据协同学理论中序参量概念和支配原理,对职业教育体系资金投入、就业率序参量进行了模糊灰关联程度分析,并结合信息熵原理,建立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区域置业教育体系的演化机理模型,结合实际对区域职业教育系统的构建和协同效应进行探讨,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东省行政区域内的高校为研究案例,运用抽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法,从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与区域发展三个层次和从一般高校信息化系统框架所包含的六个维度去分析区域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应用系统科学、信息化社会、技术的社会形成与社会行动等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上提出和分析了整体推进区域高校信息化发展应该树立的几个认识论观点和区域合作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6.
Hopfield网络(HNN)是一种有效的优化模型,属于反馈网络的一种。从系统观点看,Hopfield网络是一个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具有一般非线性系统动力学的很多性质,利用Hopfield网络的性质可以对受过污染的图像进行辨识。通过对Hopfieid神经网络进行图像辨识的原理、过程的阐述及Matlab实例仿真,探讨了Hopfield网络在实际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区域Ec-Re—En(经济-资源-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状况,从其影响因素与约束条件、概念及内涵入手,应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结合区域Ec—Re—En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该系统的基本因果反馈关系,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广东省协调发展系统进行周密的分析,从微观结构层面,寻找协调发展的根源。分析广东省Ec-Re-En统SD模型,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广东省经济一资源一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协同创新是高校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依据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可以构建高校内外部协同创新协同度测度模型以及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运用2012年至2017年山西省18所高校相关数据对高校协同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状况进行测度,并对协同发展趋势存在差异的3所典型高校进行分析发现:山西省多数高校经历了从低度协同到一般协同的转变,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会影响高校协同创新整体发展水平;外部协同创新有序度是影响高校内外部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自身的先赋性基础对内外部协同创新的有序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混沌理论的方法对贫困进行度量.通过建构贫困模型和贫困的影响力模型,描述了贫困的变化趋势,精确预测了贫困对社会系统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0.
区域物流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为了量化这种关系,首先分别建立了区域物流服务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并选择海西20个城市2004年、2008年和2012年的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其综合值;然后,基于该综合值并利用耦合度模型计算了这三个年份海西各城市物流服务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最后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对其耦合度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西区域物流服务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度在时间上总体趋势表现为逐步提高的态势;在空间上存在内部差异,而且不同年份其差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