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徐冰 《金秋科苑》2013,(2):54-56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多哈召开之际,世界气象组织2012年11月28日发布了《世界气候状况年度临时声明》,认为2012年是极端气候现象频发的一年。《声明》说,今年全球各地频现极端气候事件,北半球尤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热浪、干旱、洪水和低温。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过去30年里,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2000年以来的十年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在变暖的气候模式中,仍会出现一些较冷的时间段。但作为一个整体,全球气候在最近30年里一直沿着持续变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过去30年里,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2000年以来的十年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在变暖的气候模式中,仍会出现一些较冷的时间段。但作为一个整体,全球气候在最近30年里一直沿着持续变暖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塬区农作物生长和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分析气候变暖对黄土高原塬区作物发育期的影响表明:气候变暖使冬小麦越冬前各发育期日期推后,越冬后各发育期日期提前;冬小麦全生育期生长天数缩短,每10年缩短8.3天,主要是越冬期(休眠期)缩短,每10年缩短6.8天;冬小麦越冬死亡率降低。使玉米各发育期日期提前,但播种期、三叶期、拔节期、抽雄期日期提前较小,其变化速率仅为0.5天~1.1天/10年;而乳熟期、成熟期日期提前较多,变化速率为3.5天~9.0天/10年。冬小麦、玉米气候产量变化与干旱发生程度有关,干旱越严重,气候产量越低。年气候生产力40年(1961年~2000年)呈递减趋势,递减率为1.13kg~19.21kg/(hm2·年),从对未来假定的气候变化年型看,以暖湿型气候年型对农业生产最为有利,年气候生产力增加13.7%~31.2%;冷干型气候对农业生产不利,年气候生产力减少5.1%~27.1%。  相似文献   

5.
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55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温度资料,分析研究了近50年中国≥0℃和≥l0℃气候生长期的趋势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特征,对近20年(1991-2010年)与前30年(1961-1990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0℃和≥10℃初终日期及气候生长期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中国≥0℃和≥10℃气候生长期的总体趋势是普遍增加的,增幅最大的区域分别位于华北和青藏高原;全国及位于110°E以东地区≥0℃和≥10℃气候生长期比较明显的转折主要出现在1990年前后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110°E以西地区则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前30年比较,近20年来≥0℃和≥10℃气候生长期普遍增加,其是受初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初始日期提前比终止日期延后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推动和深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中国气候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分析比较了美国、德国和日本开展的气候援助,总结归纳了三国的重点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国际气候援助的历史演进以及2012年后的发展趋势。本文最后结合研究发现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今后深化和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对外援助和南南合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气候政治是国际社会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所作的各种政治努力,它是指在国际、国内政治环境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主体与气候变化问题这一客体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通过建构一种分析框架厘清国内学者对于气候政治问题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这种分析框架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气候政治的客体是什么?人类社会对这一客体的认识历程;第二,气候政治的主体是什么,各主体在系统中处于什么地位?第三,气候政治的内容是什么,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什么方面?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与分析构成了国内学者对于气候政治问题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玲玲  吕厚荃  方利 《资源科学》2014,36(4):782-787
基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A1B)下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的黄淮海地区1951-2100年0.25°×0.25°格点气象资料和1971-2000年逐日站点气象资料,结合夏玉米不同发育时段对温度、降水和日照的需求,在前人温度、降水和日照适宜度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全生育期气候适宜度模型,并对1951-2100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做了分析。结果表明:1951-2100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11年之前黄淮海大部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高于0.80,河北南部、河南中东部、山东西部等地出现小幅上升;2011-2040年夏玉米气候适宜度开始下降,大部地区降至0.65~0.75,之后下降趋势越来越剧烈,至2071-2100年大部地区夏玉米气候适宜度仅为0.45~0.50。夏玉米拔节-抽雄和抽雄-成熟期对水热条件变化较其它发育期更为敏感,气候变化中这两个发育时段降水和温度适宜度的急剧下降是导致夏玉米气候适宜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气候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通辽地区50年风速的变化,以探求其变化规律,为风能资源的开发及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提供相应的背景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杜军 《西藏科技》1996,(1):40-45
本文分析了西藏地区年30年来植物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及60、70、80年代距平场变化,并讨论了“暖湿型”、“暖干型”、“冷湿型”“冷干型”气候对植物生产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世界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所带来的灾害也是令人触目惊心。作为严重依赖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的旅游业,正面临着旅游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的压力。目前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旅游研究逐渐增多和深入开展。然而,有关气候变化对旅游的影响研究大多没有考虑极端气候的作用,而极端气候事件对区域旅游业具有巨大影响。通过介绍极端气候事件的涵义及影响机制,分析了极端气候事件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旅游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无法揭示历史气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分析技术应用于气候研究,通过分析基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上的历史气候序列,重建了中国2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化情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气候对全球气温增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40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气候也有明显的增暖趋势,北部增暖最明显,与全球平均温度变化相似,长江流域变暖不明显.冬季增暖最突出,夏季在部分地区有降温现象.近4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趋于减少,北部减少最明显,中心在华北及山东半岛;长江中上游降水偏丰.表明近期我国气候对全球气温变暖的响应特点,主要表现表式:北方为暖—干型;长江流域为冷—湿型;华南大部为弱暖—干型  相似文献   

14.
魏莱 《未来与发展》1990,(3):37-38,18
气候和天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天气是指当地某个时刻或一个时段内风云雨雪、冷暖干湿等天气状态,而气候则是指一个地区多年常见和特有的天气情况。气候同人类的关系密切,丰富的气候资源可供我们开发利用,而灾害的天气则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地球上的气候并非固定不变。造成气候变迁的原因很多,天文的、地球的,还有物理的——物理因素中包含着人类的活动。这就是说,一方面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活动,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的中外报刊上,有许许多多的文章在预测未来的气候。有的文章认为,未来的气候将变冷,世界将进入一次新的冰期。但是更多的文章认为,未来的气候将增暖,世界各地的海平面将随之上升。我愿借此机会告诉读者,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可能都是正确的,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气候变迁具有不同的尺度或不同的层次。 1976年美国科学家未切尔曾写过一篇很出色的论文。他讲述了地球历史上的16种不同层次的“大年”和  相似文献   

16.
西藏气候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西藏大部分地区气候干冷,总的来说,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多;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雨季和旱季分明,多夜雨和冰雹;春季干燥多大风等天气候特点。这些独特的气候主要表现在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西藏高原主体部分。此外,在利用西藏气候资源优势方面做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中国气候分区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气候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子,也是生态环境评价中的重要指标。本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于全国1973年~2002年734个气象站点的基本气象数据,计算了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气温、≥10℃积温、干燥度、年降水量和年降水变率等气候指标;对每个气候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将全国分成4~7个区域,进而在每个分区里利用"回归分析 残差修正"的方法进行插值,生成各气候指标的1km×1km栅格数据,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全国的气候综合评价模型,对我国气候进行了综合评价,实现了参考土壤、植被等其他空间数据、进行气候要素区域空间变异的定量化表达及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佘群芝  吴肖丽  潘安 《资源科学》2020,42(6):1015-1026
在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倡导和投入全球气候治理行动的背景下,准确考察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对推动发达国家持续援助、布局2020年后的气候行动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AidData、OECD-DAC CRS和WDI数据库得到了1980—2014年77个受援国的国家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及动态面板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并检验了收入水平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从总体上来看,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应,同时受援国收入水平对气候资金的碳排放效应产生了显著的“调节效应”;②随受援国收入水平提升,气候资金的碳排放效应呈现出了“由显著减排转不显著增排”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实现减排的受援国主要为非洲国家;③评估气候资金最终能否实现碳减排,需综合考虑气候资金与受援国生产及投资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结果。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积极敦促发达国家履行相关气候资金承诺、推动受援国低碳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利用双重身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得到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9.
长期天气预报又称为短期气候预测,是指一个月到一年的天气预报,主要有月、季度与年度三种预报。长期天气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难题之一,各国气象科学家都在重点研究,但至今还有很多难关尚未攻破。长期预报方法很多,主要有物理统计方法与动力气候模式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1~2010年林芝0~40cm各层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林芝浅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0年林芝四季地表平均地温均呈不同程度的降温趋势,5~20cm平均地温除春季呈升温趋势外,其他季节为降温趋势;40cm四季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但升幅不大.20世纪80年代各层平均地温为正距平,是最高的10年;20世纪90年代各层为负距平,是最低的10年.各浅层平均地温未发生突变现象.年平均地温异常偏低年多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异常偏高年份以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初居多;20cm和40cm春季平均地温易出现异常年份.近35年日照时数明显减少、降水量增加,影响土壤热量的传输地温,这可能是地温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