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羊上山     
山羊上L匕,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猪进猪圈,猪拱大猪槽,马儿吃草,草没一马)l腰。山羊上山@桑受爱  相似文献   

2.
绕口令主要培养幼儿的正确发音。它是一种训练发音器官各部分灵活运动和密切配合的有效形式。《天上七颗星》重点练习后鼻韵母eng和ing的发音。全文仅十句,每句五个字,通押“庚”韵(eng、ing)。前五句句式都相同,词性均相对应(方位名词、数量词、名词),而所表达的事物却面广、各异,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诵;后五句运用不同方式(“一脚”,“拿扇”……),不同的动词(“踩”、“扇”……)分别与前五句对应,准确贴切。这首绕口令所说的事情,都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从内容到形式不像一般绕口令那样生疏拗口,而  相似文献   

3.
我在教《老水牛爷爷》这篇课文时,注意了教好“水”、“牛”二字。上课揭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老水牛爷爷’这名字怪不怪?”生答:“怪!”“大家想知道这个奇怪名字的来历吗?”“想。”教室里的气氛热烈起来。  相似文献   

4.
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绕口联,妙趣横生。其中有一副流传最为广泛的绕口联是: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口奄———。联尾是象声词,“咩”读“咪也”,“口奄”读“昂儿”,牛羊嘶叫声,形象生动。这类绕口联又都是语联,意思虽显直白但又颇为巧趣,而且反映的是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群众尤为喜闻乐见。有一副五言谐音绕口联也很有趣:哑丫呀鸭轧;麻妈骂马抹。上联说,哑丫头因鸭子踩在脚上而哇哇大叫,下联说,麻脸婆因马尾甩在脸上而气得大骂。音同字不同,读来拗口,饶有风趣。漏桶漏船,桶漏桶干船漏满;…  相似文献   

5.
教学绕口令《盆与瓶》,目的是使幼儿练习正确区分“盆、瓶、碰”三个字的发音,锻炼他们伶俐的口齿。这首绕口令只有五句话,但如果教学方法不当,部分幼儿学起来就很吃力,影响教学效果。我先用实物直观教学法教。桌子上摆上一只瓷盆,教幼儿念:“桌上放个盆”,再拿一只瓶子放入盆里,教幼儿念:“盆里放个瓶”;念到“乒乓一声响”时,由于幼儿不理解“乒乓”一词,他们所发出的声音总是“嘭叭”声。这时,我把瓶推倒,碰在盆上,发出声响  相似文献   

6.
北京海豚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图书《看图绕口令》是新华书店发行经销的,而且一版再版,可这本书的书名值得推敲。“看图绕口令”是个动宾结构,而且“看”带了“图”与“绕口令”两个宾语,但是,作者作此书的目的并不是让读者看绕口令(“图”是给人看的,但“绕口令”不只是给人看的,主要是让人说  相似文献   

7.
田航 《少年世界》2008,(2):35-35
设计意图绕口令是幼儿诗歌的一种,它有助于幼儿练习语言,能纠正发音,咬字清楚。但是它对发音的要求很高,而且是需要反复练习,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感。我在某书中看到了一篇名为《我家有暗号》的故事,使我联想到何不将绕口令作为我班的暗号教授给幼儿呢?幼儿为了记住暗号,他们会主动练习绕口令。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是一篇传统教材,历来脍炙人口。教科书对“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这样注释的:“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举、胜,都有‘尽’的意思。刑,以刀割刺,用作动词,即杀。”对“如”字照录,无解。课后设计的练习中,有一项是让学生解释“如”字的。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给的答案是“好像”。笔者认为不妥,把“如”字解为“好像”,句意不通。这个“如”字究竟该如何解读,好多资料避而不谈,一些老师也只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单元练习中有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文字,其中“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中的“柿”字,误成了“柿”字(《教学参考书》答案两处并误)。这则文字被作为练习材料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并非从今年始,翻翻以前的本子,“柿”字也有印对的(如1987年第二版的高中三册)。过去对的现在倒错了,因这两个字的声旁形体实在太相近了。  相似文献   

10.
孟谦 《山东教育》2009,(5):31-31
在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每一个单元练习都有一个“读读背背”的环节,其中一项内容是读、记四字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与本单元的内容有所联系,在词义上都互相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如:三年级有篇课文《庐山的云雾》,在随后的单元练习的“读读背背”中出现了这八个四字词语:  相似文献   

11.
在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中,每一个单元练习都有一个“读读背背”的环节,其中一项内容是读、记四字词语,这些词语一般与本单元的内容有所联系,在词义上都互相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如:三年级有篇课文《庐山的云雾》,在随后的单元练习“读读背背”环节中出现了这八个四字词语:  相似文献   

12.
(1)“笔者由此想到一个古代故事:有个知县字写得龙飞凤舞,难以辨认。”(王玉华《字如人生》)(2)“走到酒楼门口,他抬头看见“德华酒楼”的店招,几个字写得龙飞凤舞,煞是精神。”(楚天都市报《大字写人生》)(3)“一些医生不注意写字功的练习,不仅随便简写或用替代字写药名,而且把字写得龙飞凤舞,存心让人看不懂。”(39健康网《一字之差要了陈老太的命》)。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作为谴词炼字的典型范例,已广为人知了。近读《宋诗选注》,方知“绿”字的这种用法,并非王安石所首创。钱钟书先生在选注时指出:“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就出现过,如丘为的“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的“主  相似文献   

14.
小花鼓     
绕口令是一种民间传统的语言游戏,其语言精练,具备同音异调、字音相近、叠字重句的鲜明特色,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极具趣味。绕口令《小花鼓》的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经验,主要讲述了宝宝敲破鼓,妈妈用布补鼓的事情,其中“鼓”“虎”“布”“补”等词语发音相近。六个句式组成简单、有趣的语韵,快速念出时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学习绕口令,可以让幼儿初步感受绕口令在词语发音、语速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在掌握绕口令内容的同时,体验绕口令内容的有趣、诙谐,以及快速念绕口令所带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要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低谷,必须保证作业练习的科学性,提高作业练习的质量。如何精心地设计更为科学的作业练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作业设计谈几点体会。 一、抓起点,充分发挥作业练习的导向功能 课堂的起始阶段,不一定都要以“讲”作导,有时候也可以“练”作导,从一开始就进入语言文字训练。如《将相和》一文,文题中三个字都是多音字,同时,文题三个字互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一句,《全唐诗》第七册435卷4821页作“幽咽泉流水下滩”。“水”字下注云:“一作冰”。“滩”字下注云:“一作难”。我以为应是“冰下滩”。“水”当是“冰”之误。“泉流水下”讲不通。因泉也是水,总不能说“水流水”。上句“莺语花底”,下字“泉流冰下”,两两相对,异常工整。至於“滩”字,是唐代的一个俗语词,在这里是“气力尽”的意思,其本字为“痑”,又写作“瘅”。如:《广韵》上平声二十五寒韵:“痑,力极”。《太平广记》第五册卷212“资圣寺”条(出《酉阳杂俎》):“棱伽效之力所瘅”。力所瘅即力  相似文献   

17.
提到中文绕口令(Tongue Twister).“吃葡萄”一句算是众所周知的,后来又陆续出现了”骨灰级”的“化肥会挥发”系列。同样的,英语绕口令也非常有趣,不仅有利于学习者练习口齿的伶俐性,还有助于了解英语语言的特点。春天来了,让我们“绕”起来!  相似文献   

18.
山羊爷爷老了,还坚持要上山种树。小山羊劝不住,只好送给爷爷一根手杖,让他拄着上山。这天早晨,山羊爷爷又上山了。他发现手杖敲一下地,就长出一个嫩芽,等到了山上,手杖上已长满绿叶啦!山羊爷爷惊喜地说:“你也想变成小树吗?”手杖跳了一跳,很高兴的样子。山羊爷爷把手杖栽在山顶,一会儿,手杖上又长出好多新叶子,绿油油,亮晶晶,成了一棵真正的树。傍晚,山羊爷爷下山回家,小山羊问爷爷:“您的手杖呢?”山羊爷爷指了指山顶,说:“我把它留在山顶啦!”山顶上,那棵手杖树已经长成大树了。山羊爷爷的手枚@孟庆喜  相似文献   

19.
对对子     
前段时间,经常听到同学说一副对子“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哞”。我发现班中的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津津乐道。于是想,何不因势利导,趁热打铁,让同学玩一回对对子的游戏,哪怕让学生对此稍稍有个印象也好。我把对对子的概念作了粗浅通俗的解释并简介了几副趣联后,对对子的活动就开始了。我说“关门”,同学们对“开门”,真不错。我说“静悄悄”,生答“乱糟糟”,不由得暗自叹服。我说“龙游县”生大喊“庙下乡”,妙。我信手拈来,以“门前碧水”为上联,生以“屋后青山”为下联,有味道。我说“细雨蒙蒙”生对以“大雪飘飘”…  相似文献   

20.
对《荀子·劝学》“非能水也”一句的解释,不少注本皆以“水”为“名词用如动词”。本文分析研究了《荀子》中“能”与“水”字的全部用例,指出“能”为动词,乃“禁得起”、“胜过”、“善于”之义;“水”为名词,不必讲成词类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