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与媒体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针对发泄型群体性事件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媒体报道展开分析,认为发泄型群体性事件可分为三个阶段:群体磨合、群体兴奋和社会感染.每个阶段的信息传播特征明显,其中传播的流言被政治化,并体现群体的普遍情绪.媒体针对此类事件的报道经历了两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社会冲突框架.  相似文献   

2.
愈演愈烈的"网络舆论霸权" 最近几年,对于一些传统媒体报道缺位的新闻事件,网上评论所产生的舆论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从"踩猫女"到最近的"C语言门",这些事件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由网民率先在网络中发起对当事人的讨论,爆炸性的传播和无比热切的回馈,迫使当事人屈从于网上所谓的"民众呼声"而做出相应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2014年11月30日,四川泸州一位19岁小伙子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此事引发了网友与媒体的集中关注,最终这位年青人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整个微博直播中,网友围观、留言评论,其中的冷漠、观望和幸灾乐祸的观点充斥网络,这显示出此次事件中的失范者并不只是存在传播伦理的问题,更存在公共道德的问题.媒体如何遵从职业伦理规范去报道这样的“自杀”事件,如何从伦理角度去规划有责任的报道,成为自媒体时代媒体和网络在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和传播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 "旗帜" 与 "灵魂", 历来为媒体所重视.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传播和更新频率越来越快, 促使新闻评论不得不加快节奏,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愈发凸显出来. 由于网络传播新闻信息比传统媒体快, 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 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新闻评论, 所评论的新闻事由越来越多地取材于网络媒体,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新闻评论的真实性问题. 因为网络传播速度快, 有的新闻事件没有核实到位或报道的只是问题表象, 在这种情况下, 强调新闻评论的时效性, 极有可能出现所评论的新闻事实本身就存在失真问题, 导致新闻评论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传言事件对我国的民众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以风险社会的视野,通过对"广元蛆橘"传言事件的文本分析,以谣言心理学为分析进路,对传言事件的产生与传播条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风险社会的流变,大众媒体需要通过建构风险事件报道意识.以应对易轻信于人的受众心理新特点.  相似文献   

6.
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在当今依然呈现出新颖的形态特征,其中透露出的报道策略以及传播技巧的嬗变,包含着丰富的"媒介信息".本文尝试以25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为宏大背景,对国内媒体(主要指报纸)在不同历史时期典型人物报道的媒介手法改革的关键事件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代表性典型人物报道的文本特征,探寻报道文本与媒介生态的相关性,进而透视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脉络和报道策略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7.
网络出现至今,给大众生活和媒体接触方式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随着数字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媒体也有了巨大发展.类似"艳照门"的事件正是借助了网络传播的特性得以造成广泛的影响.本文从具有代表性的香港"艳照门"事件分析网络传播在传播公众事件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8.
重大主题报道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性报道,能够对大众做出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满足大众对于社会重大事件的知情权利.重大主题报道已成为当今主流媒体传播文化价值观念、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手段,由于重大主题需要对相关主题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因此需要做好新闻策划工作.本文主要探讨新闻策划在重大主题报道中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惠莉  车黎 《新闻战线》2023,(24):17-19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热点报道和舆论引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引导热点,主动设置热点议题,占领网络声音,形成传播优势;另一种是热点引导,主动选择回应已经形成的热点问题,通过深入调查采访、分析评论,引导大众理性正确对待。本文结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工作实践,探讨全媒体时代进一步做好热点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邵枫 《记者摇篮》2004,(9):25-25
媒体设置话题必须是大众普遍感兴趣的;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遵循新闻客观公正的原则,必须掌握平衡,让事件相关各方有平等的机会来发表各自意见;必须将媒体或记者的意见或评论与对事件的报道严格分开,不能以媒体的判断代替对新闻事件的客观陈述。对新闻事件做出客观报道,既可帮助读者做出正确判断,又可以使媒体避免卷入新闻官司。坚持客观报道原则既是媒体  相似文献   

11.
孙越  赵迎红 《采.写.编》2024,(1):10-12+71
体育赛事作为社会热点事件,易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形成网络舆情。本文研究背景为2022年女排世界锦标赛,通过分析中国女排微博发布数量随时间变化序列、评论数量随时间变化序,研究评论样本的词频以及对评论文本的情感进行打分,进而归纳总结出体育赛事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并给予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徐宁 《传媒》2021,(8):71-73
新闻漫画在传统媒体报道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既具有视觉艺术的美感,又具有时事评论的功能,是一种深受读者喜爱和认可的"可视化"新闻评论形式.《新华日报》开设了《漫说快评》专栏,以"漫画+简评"的形式创新发声,内容紧贴社会热点,主动设置评论议题,引领社会思考,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文明正能量.本文拟结合《新华日报·漫说快评》专栏报道实例,分析漫画传播与时事评论相结合的报道特点和效果,探索融媒体报道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公共事件中网络评论越来越开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网络评论的现状、在公共事件中带来的影响进行针对性分析,同时采用实例进行论证.针对在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评论的必要性和作用进行探讨,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网络评论在公共事件中的传播实践.  相似文献   

14.
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重大主题报道是地方媒体的"富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讲好城市故事是新时代的要求.本文以《连云港日报》重大新闻事件报道、重大主题报道为研究对象,剖析地方媒体如何借助新闻人物讲好新时代城市故事的典型案例,展现在中国故事传播中的地方媒体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15.
蔡楚泓 《今传媒》2011,(10):38-40
新闻传播的最大魅力在于即时性,电视媒介突出的优势在于现场直播。但对于突发公共事件不加控制地使用电视直播,以满足受众盲目的"暴力知情权",很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悲剧,形成另一层面的社会危机。文章通过8.23菲律宾人质事件电视直播的反思,提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度"与"量"的把握原则,既要保障大众的知情权,更要尊重危难者的生命权,并对国内电视直播报道的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因其即时性和技术的便利性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的强势地位,使得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尺度更加宽泛,网民迎来了"人人平等"、"大众狂欢"的时代.但网络传播的随意性也使得其不可控因素增加,网络传播中道德界限模糊,言论自由和媒介道德的博弈研究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议题."艳照门"事件中明星丑闻照片初期的迅速传播和其后相关部的大力干预,不能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反思.本文认为,建立在对人类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言论自由才会使网络真正成为造福民主和大众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17.
陶忻玥 《今传媒》2010,(11):50-51
"媒介事件"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是一种具有干扰性、垄断性的重大事件。上海世博会是2010年全球瞩目的大事件。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台上线,以其及时、生动、丰富的世博内容与网上互动,为网民提供一个权威、丰富、生动的视觉互动体验平台,也为我们在媒介融合时代下进行媒介事件的报道提供了借鉴。本文就是以中国网络电视台世博台为例,探讨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进行媒介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18.
对于各媒体来说每年的"两会"报道都是一场重大战役,而网络的加入使传统意义上的"两会"新闻大战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网络以其即时快速的报道,多媒体信息传播,电子论坛双向互动等独特优势,全方位、多角度滚动播出,吸引了广大受众的参与,形成了网上"两会"报道的强势.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的话:2010年12月17日,<南方周末>编委会委员兼新闻部总监,评论部总监郭光东和<南方周末>时政煽辑李梁,就深度报道和评论的相关问题,与大众报业集团的编辑记者们进行了讨论.本刊对讨论内容作了综合整理,以问答形式呈现如下,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20.
法制新闻的现场报道足电视记者置身于事件的现场,出图像并用同期声向观众叙述、评论事件详细过程的一种报道形式,是近年来我们法制新闻记者常川的、极其生动的报道形式。它最能体现电视报道的“个性”,充分发挥法制报道传播速度快、现场感强、视听兼备,使观众直接“目睹”整个案件事态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