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报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样版面的报纸,有的只需几分钟即可浏览完毕,随手丢弃;有的却吸引人反复阅读,仔细咀嚼,这其中的差别用读的话讲是某某报或某篇报道“有看头”或“没看头、,这其实就是新闻报道有无内涵的差别,什么是内涵,《辞海》中的解释是:概念中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有内涵的新闻报道不仅反映事物的各种表象,而且在这种信息的整理和组合加工中渗入独特突出的思想成分,这样的报道才使人觉得有看头,随着报业的发展,内涵已逐渐成为报纸在新闻竞争中的灵魂。  相似文献   

2.
韩导勤 《新闻界》2001,(4):59-59
时下有不少地方的新闻媒体,无论你是翻阅报纸,还是打开电视地方新闻频道,都不乏这些方面的感觉:一是会议报道太多、太滥。说“多”,是说在一个版面或一个节目的地方新闻中,常常有一半以上甚至三分之二是有关各种会议的报道。说“滥”,是说有许多本来可不报或可报可不报的会议都作了报道。对此,群众揶揄说:“这个会,那个会,让读者观众也泡会海”!二是官员活动太多、太滥。说“多”,是说地方领导大凡开会、下基层等,一有活动就要报道。说“滥”,是说除了地方领导,大大小小的官儿、随员都争相见报、上镜头。对此,群众戏言称:…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及时地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国际形势,把握时代脉搏已成为当今国人的迫切需求,通过新闻媒体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些信息中,国际报道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报道是受众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标志。改革开放一方面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是让中国了解世界。而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成为人们了解全球局势,了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  相似文献   

4.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主流媒体副刊的冬奥报道以史信人、以文化人、以美共人,在全媒体时代为受众奉献高雅优质的文化产品。本文拟结合北京冬奥报纸副刊的文化新特征和流向,探讨新时代如何强化中国体育报道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旨趣,让体育报道更有共情力和持久力。  相似文献   

5.
苏昕  张星 《新闻知识》2001,(1):36-37
当今社会讲究注意力经 济,报纸也要最大程度地吸引 受众的注意力。当今社会亦处 于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新闻在 报道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科技 作为第一生产力,也与其它产 业、学科有更多的结合,人们 关注科技的角度变得多样化, 对科技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有了更多的企盼。而且,科 技新闻越是广泛地被受众接 受,越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 所以,提高科技报道的可接受 性、增强科技报道的关注点, 被日益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增强科技报道的关注点, 不仅是准确表述让读者读懂 科技新闻,而且要转变科技新 闻发现视点,贴近生活,满足 受…  相似文献   

6.
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都是传达中央声音和人民群众呼声的阵地,但是,它们在承担同一种功能时却各有各的优势。全国性报纸以高屋建瓴式的宏观视野,报道党和国家的纲邻路线,方针政策,而地方则是通过本地区对中央政策的实施情况用事实给以回答,地市报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就会找到很多带有自己的独有特色的个性优势。  相似文献   

7.
林克勤 《新闻界》2005,(2):103-105
在西方新闻界中,所谓的不可预见性报道包括交通事故、火灾、游行示威、灾难等突发性事件报道,以及在新闻教科书上争议颇多的人情味报道。在地方性报纸中交通事故和火灾报道比较多见。据一家剪报公司在1997年的一次调查,事故和灾难性报道比其他的新闻由头能带来更多的报纸发行量,体育新闻排在第二位,经济和犯罪报道排在第三位。按业界人士的观点,事情的后果越严重,报道引起的关注和反响就越大。西方的地方报纸往往喜欢报道事故和火灾,  相似文献   

8.
1987年,《中国青年报》先后推出气势恢弘的“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受到异乎寻常的关注和好评。从此,随着报纸深度报道的兴起,深度报道的报道手法逐渐成为新闻学和媒体工作研究的重中之重。其中,故事因素在报纸深度报道中的运用问题又是富有争议性的问题。笔认为,正确看待故事因素,巧妙地糅合对深度报道写作是大有裨益的,因而值得我们去深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闻的意义,反映主观力量。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尤其对于主流报纸来说,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仅以解释性报道为例,在美国,“一些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版面。”(1)再如调查性报道,以“揭丑”称,在美国影响甚大,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小布什政府的情报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相似文献   

10.
现在不少报纸都有特稿、专稿版,刊登一些长篇的人物报道,比较多的是安排在周末或周日,让人们休闲时阅读,很好。但这类长篇报道,人物一定要选准。否则,宣传效应就会降低,因为这不像一般的人物报道,一定要有新闻性才行。  相似文献   

11.
将图文报道的采访对象对准什么?纵观眼下很多报纸的图文报道,内容中有人大政协两会、应届高中学生备战新一轮高考、城市中外来打工一族、黄金周百姓生活实录等,可谓涉猎广泛,其中不乏贴近群众、贴近现实的好报道。诚然,图文报道以其生动的形式在报道火热的现实生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新闻记者仍然要在选题上狠下功夫,宜摒弃部分哗众取宠(如城市里的同性恋)、立场暖昧(如乡村来的洗脚妹)的题材,丢掉偷窥、猎奇的心理,调整积极健康的心态进一步关注社会热点(如三峡工程蓄水)、社会难点(如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社会焦点(如“非典”防治工作)等,进一步走近读者与市民,站在生产生活的第一线报道国是与民生,走一条既关注大事件、新现象,又聚焦个体人物命  相似文献   

12.
在“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想促进下,许多报纸采用新闻图片的数量增多了,其中有的报纸刊用新闻图片组的势头,甚为强劲。 新闻图片组是摄影记者从事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和作品形式,也是图片编辑或版面编辑用来调剂稿件样式和版面设计的一种方式。由于它在宜传报道和版面视觉上所造成的强势,能博得受众的关注,有助于提升图片新闻的阅读率。因此,就新闻图片组的作品特征、结构和编辑工作进行一番探讨,还是颇有意义的。 就报纸的新闻摄影实践来看,在报道重大主题、重大题材、重大典型、重大事件,展示大型社会活动、地域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3.
翻开今年以来的首都各大报纸和各省市区的主要报纸,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关于市场的报道突出了,有价值的实用信息明显增加了,题材扩大了,言论增多了。  相似文献   

14.
现在有许多地方媒体不再把报道点完全局限在本地,而是大量报道国内国际大事。因此,如何尽量利用其他新闻源,拓展直接采访范畴外的报道能力,是报纸面临的共同课题,而这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新闻整合。  相似文献   

15.
党报改革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即要坚持党报的性质,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大局的原则,又要强化党报新闻宣传的读者观念,努力实践“三满意”,长期以来,一些传统形式已经演变成系列套式,我们很多采编人员难以从这些套式的禁锢中解脱出来,如会议报道的套式,经济活动报道的套式,各个时期报道的套式等,这些大大小小的套式抹杀了事物的新闻性和特殊性,而新颖性和特殊性恰恰是新闻的生命,因此,作为党报报人,我们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办报理念,把改革新闻写作形式作为报纸改革的切入点,突破传统新闻写作方式,思维方式,倡导新闻写作创新。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同城的一起事件,本埠的报纸都报道了,但各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在街头报摊上出现这样的情形:有的报纸被争相购买,有的却少人问津。形成这一巨大反差的“秘密”在哪里?就在于各报整合报道的功夫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媒都有各自独特的优势。广播是声音艺术、听觉艺术,其优势之一在于以声取胜,以声感人。带音响的报道即录音报道,才具有广播的特色。广播新闻只有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和优势,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和近期的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美国等诸多事件向人们展示了网络对人类传播的非凡影响。一些学者认为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媒介走进交互阶段,这无疑给传统媒体以极大的冲击。但是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报纸将与网络媒体并行,它们将共荣且彼此竞争。这种共存及竞争的态势意味着网络时代传统报纸报道方式的走向与大众传播时代相比一定会有所变化,亦决定了这种变化势必会有两个趋势。 媒介融合趋势中 传统报纸报道方式的新发展 所谓报道模式“指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新闻报道的价值取向、题材选择…  相似文献   

19.
蒋璐 《青年记者》2007,(12):68-69
气象报道直接关系到生产、生活,故一直是报纸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在,大多数报纸的气象报道还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守旧口吻,远远跟不上其他报道种类的创新速度。气象报道怎样才能写出新意?本文拟对此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报从2000年1月1日起实施“改版、扩容、套彩”后,报道内容、版面布局作了较大调整,报道形式和版面制作都有了一定变化。为了较为系统地了解本报读者的基本状况,了解他们对改版后报纸的意见和建议,本报编辑部于2000年9月、10月间进行了一次读者问卷调查。这次调查于9月21日在报纸上刊登调查问卷,完全由读者自愿参与。在规定的20天时间内,共收到有效答卷3068份。认真研究这些问卷,对改进我们的报纸工作大有裨益。 一、关于读者的基本情况 读者的性别。在全部3068位读者中,男性占85.82%,女性占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