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裔美国文学身份认同研究多从作品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出发,实现从"对抗"到"融合"的完美模式,这种针对女性群体的单一主题研究,并不是身份认同的终结。笔者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角度,以小说《喜福会》为研究文本深入探索华裔美国女性从最初的身份困惑,到追寻族裔身份和性别身份的认同,进而实现国家身份的建构历程。这种研究范式不仅可以消弱西方社会中存在的东方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而且对全球华裔的文化身份认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就在美国文学研究中占据一席之地,谭恩美、汤婷婷等知名华裔作家及其作品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并深入研究。我国在美国华裔文学领域的研究已硕果累累,研究多从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等理论维度展开。论文旨在解读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小说《望岩》中所蕴含的创伤叙事主题与话语,探讨华裔群体作为少数族裔在宗主文化的排挤和排斥下所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们对身份认同的渴望与自我救赎的决心和努力。  相似文献   

3.
华裔美国文学作为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两种文化共同的历史沉淀。华裔美国作家特殊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也造就了其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矛盾状态。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华裔美国作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影响,两者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成为华裔美国作家必须面临的复杂状态,特殊的生活状态给予他们特殊的身份选择,回归、背离抑或超越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试从身份的寻求问题浅析华裔美国文学新生代作家伍慧明(Fae Myenne Ng)的《骨》中主人公莱拉的身份选择。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裔作家梁志英的短篇小说集《凤眼及其它故事》描述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的边缘生活。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故事集中第一部分《离开》中主人公的身份追寻问题,并着重探讨这些边缘人物身份追寻背后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因素。文章认为,尽管各个主人公拥有不同的成长、生活经历,但身份追寻的结果并无二致,都是被迫选择了离散状态。  相似文献   

5.
文化身份是个体确定自己归属感的内在心理尺度,它的确认与否关系着个体的个性稳定和心灵健康。毕飞宇的作品《青衣》展示了一代京剧青衣筱燕秋半生对嫦娥身份的追寻历程,本文从文化身份的角度入手,对主人公身份认同的困境和所做的努力进行了分析,阐释了其最终走向疯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身份认同是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殖民作家迈克尔·翁达杰提供了身份认同过程的全新模式——跨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身份认同,这种观点在他的作品《英国病人》中表现尤为明显。跨界有助于阐释身份认同与语境的关联性,化解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从社会学,教育学以及文化学角度回顾了身份认同理论的发展历程。多个实证研究发现在多元文化环境下,双语者的语言态度,语言选择本质上反映了他们内化的文化身份认同。最后,语言与身份认同研究对宏观层面国家语言政策以及微观层面个人语言选择与身份认同有着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一直是处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发展的华裔文学的永恒主题。本文通过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进行分析,揭示出文化身份的发展特点及流变过程,阐明跨文化视野下族裔文化身份的历史延续性和时代建构性。  相似文献   

9.
约翰·埃德迦·韦德曼的故事集《丹巴拉》生动刻画了美国黑人在美国社会主流文化的入侵下失去了非洲文化身份,因此他们急需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构建其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韦德曼通过文学重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黑人家庭通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壮大的家族传奇,帮助美国黑人重构黑人的文化身份,在社会中得到认同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0.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过程,职前教师对自我身份认同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未来职业规划。采用叙事手法,以凯尔克特曼“专业自我”概念为理论框架,探讨国际中文教育职前教师在实习实践中的身份认同建构过程,分析影响他们身份认同的个人、环境因素,以及他们如何应对教学实践中的身份认同挑战。研究表明,国际中文教育职前教师的身份认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人和社会环境因素强烈影响职前教师的身份认同建构:个人的学习经历和教学经验决定了职前教师的初始身份认同;实习指导教师的支持与反馈对职前教师的身份认同有重要影响;实习学校的政策等社会环境因素会增强或破坏职前教师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华裔美国剧作家黄哲伦,通过其"美华三部曲"作品,深刻揭示出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于在美华裔的双重影响作用,提出只有依靠对于中国文化的接受才能真正实现华裔的身份认同。本文从比较文学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三部剧本的文本分析,论述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以及对于构建华裔身份认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上海女孩》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邝丽莎的力作,小说以主人公秦珍珠的口吻讲述了一对姐妹如何经历曲折最终在美国洛杉矶生活的故事.本文主要将福柯的空间理论和身份理论相结合,分析叙述者在空间的位移下对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变化过程.在权利与规训的融合下,通过构建"异托邦",叙述者逐渐消除身份焦虑,重新获得了家园意识.  相似文献   

13.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混血华裔家庭的生活,表上看似是成功幸福的一家,但在背后这个家却承受着巨大的种族和社会压力。本文将从身份认同角度着重来分析以詹姆斯为代表的二代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自身华裔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4.
果敢地区曾为中国的领土,果敢族是明末永历帝的官兵后裔.由于果敢地区为民族地区,清朝政府的汉族土司管理模式培育了果敢华人的少数民族认同,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这一认同意识又得到强化.并且,果敢华人最终凭借自身的政治军事力量在缅甸建国的历史机缘中发展成为登上缅甸历史舞台的少数民族身份.果敢族因而也成为东南亚历史上分化形成得最晚的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5.
运用社会认同理论和身份建构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体育与音乐的交互环境中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的相关转化问题。从体育与音乐的文化相似性和异质性入手,分析体育音乐聚合关系的形成基础。得到以下结论:①体育与音乐的聚合形式为体育音乐高聚物和体育音乐低聚物;②建构了体育音乐聚合物与身份认同的互动模式,着重分析体育音乐聚合物作为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介质,通过动员和调试两种力量实现了群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互动;③身份认同的非稳态是维护和重构身份认同的内因,青少年是体育音乐聚合物的动员对象;④表征为古典音乐的体育音乐聚合物维护了固有的身份认同,而表征为流行音乐的体育音乐聚合物重构了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塔依卜·萨利赫的著名小说《北迁季节》中,主人公穆斯塔法在接受西方教育后,既不为英国主流社会认可,也难以回归苏丹社会,严重的双重"他性"阻碍了其身份的认同。本文从神话原型的视角出发,以穆斯塔法对身份及家园的追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小说《北迁季节》中的追寻原型、母亲原型、主人公原型以及小说中的树与房子、河流与海洋等原型意向,从而揭示主人公穆斯塔法在东西方文化的夹缝中游离与徘徊,在中心与边缘的张力中陷入迷失与无根的挣扎,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漂泊无根的宿命之旅。  相似文献   

17.
身份认同是美国黑人文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主题。在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描述了美国黑人在探索身份认同道路上所做出的努力。文章主要针对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同性恋自我身份认同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方法:以滚雪球方式选取两名女同性恋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研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进行故事分析。结果:女同性恋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经历了觉醒期、压抑期、冲突期、冷静期和稳定期五个阶段。结论:女同性恋在自我身份认同的历程中面临诸多压力,但随着认同趋于稳定,其生活满意度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9.
运动员退役过渡是运动员职业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通常要面对来自高水平运动员身份认同及低自主性等因素带来的消极影响。降低运动员身份认同、提升退役过渡中的主动性、改善非自主性退役产生的心理体验并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从认知、情绪及行为层面提高运动员的退役质量。运动员的自主性退役过程会贡献更多的积极退役致因。未来研究应在运动员身份认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与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等方面投入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身份理论,立足于文化身份的流动性和变化性,探索女主人公莫拉格从成长于玛纳瓦卡、离开玛纳瓦卡到回归玛纳瓦卡的人生经历,分析莫拉格试图确立文化身份、寻找文化身份归属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莫拉格既找到了自我认同之所,又完成了自身精神的升华。同时,莫拉格的身份认同寻求之旅也向读者阐述了劳伦斯的多元文化主义观点,表达了她对统一的加拿大民族精神和民族身份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