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阐述了默会认识论对两种意识——辅助意识和集中意识——相区分的基本观点,在意识维度上解析其中蕴含的"from-to"动态结构和"认识者"的理论地位,在身体维度上以人在身体中的"寓居"为基础,凸显了人类知识的身体根源和新的身心二元论,继而在运动技能的层面落实默会认识论的各个元素,实现对运动技能的作用过程进行默会认识论层面上的诠释,并以"范例"概念为基础,解析从运动技能到运动技艺的跨越中所蕴含的认识论内涵。结论:在体育哲学角度应用默会认识论,一方面能实现当代体育与古希腊哲学、古希腊体育运动中蕴含的"实践智慧"相承启的哲学史价值,另一方面发现体育运动中"经验"的哲学认识论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对当代竞技体育本质反思的基础上,认为人之身体的失落是其本质异化的根源所在。继而引入西方身体哲学中的身体显现、身体认知、身体符号等核心思想,对同样起源于西方且根植于身体活动的竞技体育本质进行与之相应的身体哲学解读。研究认为,在现有竞技体育本质研究背景下,竞技体育中身体存在的唤醒与身体地位的复归是身体之于竞技体育而言的本质所在,且具体体现为身体的释放与生成、身体的认知与超越、身体的社会表征与文化承载。  相似文献   

3.
阐释了认识论的基本定义,揭示了它在哲学研究和体育哲学发展中的意义,继而剖析了在当代体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本体论导向"和近代认识论研究中的"心物二分"理念,认为这两者使体育哲学研究缺失了认识论研究的维度。引入了古代体育的"知识复兴"、现代认识论对近代认识论"心物二分"理念的批判和当代身体研究发展这3个因素,从理论背景和研究导向上给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可能性,以此实现体育、身体和知识这三者的会聚,构建"体育知识"何以形成和"体育知识"如何得以认识这两个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的基本问题,从中展示体育哲学认识论对体育与身体、体育与知识这两个基本关系的定位和对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递知识这两个过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对学校体育"器"与"道"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中国传统文化"原典价值"--"器"与"道"的思想资源为种子,从哲学本体论的层面,透视学校体育的教育历程,提出当前学校体育应由人与身体的"外部超越",转向人与身体的"内部超越";健康是"体",精神是"用"的新观点.解答与开显学校体育教育新的理论支点,弥补和消除当前学校体育实践和价值域日益扩大的隔阂与裂痕.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运用哲学思维,以体育在"人化的自然"中的哲学作用为研究对象,得出体育是人类文明状态中延缓身体退化的历史努力和哲学反抗。研究旨在探究体育在人类文明构建中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立足马克思主义辨证自然观的哲学基础,从体育实践中阐释人与自然关系,体育是"人的自然化"的重要形式,是回归动物本性的文化活动,实现人身体能力的最大自然限度。体育不仅是人类生命形式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科学》2017,(6):22-26
法国体育哲学有着自身发展的逻辑轨迹与思想历程。与法国巴黎笛卡尔大学教授、泛法哲学学会主席Bernard Andrieu先生的访谈勾勒出法国体育哲学的基本轮廓:区别于英语世界与国内体育哲学的发展轨迹,法国体育哲学源起于法国体育史的研究,历经了"体育教育史"、"身体史转向"与"现象学化"三个阶段。在其中法国三代体育哲学学者对身体概念的思考与身体历史展开是基本逻辑线索。困于语言与研究理路的差异,法国体育哲学研究与世界体育哲学主流的交流与合作存在一定隔阂。作为第三代法国体育哲学学者代表的Bernard Andrieu教授致力于形成体育哲学研究专门机构与宽泛研究议题下的国际合作研究,试图将法国体育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推广,与国际体育哲学展开对话与交流。  相似文献   

7.
刘永 《体育科研》2017,(4):29-36
以文化态身体为逻辑起点,通过对体育、身体、幸福之间逻辑关系的演绎,以文化哲学研究范式的符号化指向,提供了“幸福体育”的阐释路径和基本理论架构;通过对体育中身体赋权概念及其路径的分析,建立了身体赋权连接幸福意义系统的模型。认为:(1)幸福的具身体验是一种意义系统的描写,“幸福体育”可以通过体育中身体的文化符号行为来建构;(2)身体赋权通过“自我意识、超越、群体与组织意识”等符号化意义系统连接了幸福体育所蕴含的要素,并解析了其赋权策略;(3)身体赋权存在超越符号的反动的意义系统,体育中的痛苦与冲突等体验,可以体悟和建构形而上的美学化幸福体育。  相似文献   

8.
程宙明 《体育科学》2012,32(8):73-80
从传统的哲学观念和身体表现形式等视角追溯中西方身体文化的历史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发现:中西方不论在身心二元对立还是在近现代文明外衣的遮蔽下都忽视了承载精神和欲望的中介——"身体"。不过,西方已经通过"肌肉文化"唤醒了其民众的身体意识,而国人仍然深陷"中庸思想"和"追逐时尚"的泥潭之中。在单靠医药难以帮助人类抵抗各种与日俱增的新型疾病的时代,身体训练或许是人类抵抗病菌和机能退化的有效方式,体育或许是伸展身体和引导人类树立积极身体意识的理想舞台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体育哲学一般认为黑格尔哲学虽然深刻地探讨了艺术和美学,但它对身体、游戏和竞技的探讨,更属于意识哲学,因此被贴上了理性形而上学的标签。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黑格尔哲学真正诞生地《精神现象学》中“身体性”概念的哲学脉络、内涵和意义展开剖析,借此纠正体育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一些误读。研究认为,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通过普遍性构建的人类精神本身的思辨结构里,重建了精神与感性的关系。“身体性”则是黑格尔依靠其对宗教史中感性发展的经验性认识,在“历史性”和“身体”范畴里建构的一个工具性概念,“身体性”意味着在精神发育历程中,存在“前—身体”至“后—身体”的发生史。同时,黑格尔试图通过“身体性”诠释并解决理念、感性和身体的同一性问题,即“身体性”经过“祭拜”“命运”和“神性”阶段形成了“身体史”。最后研究提出,在现代社会数字化生活背景下,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身体史思想仍可诠释如电子竞技等新兴体育项目的“弱身体”或“无身体”现象,对人们认识虚拟和现实世界中身体文化的“体育化”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身体理论中身体哲学的研究,揭示出人本能的需要身体自由,身体自由追诉的演变历程和现实身体场域中身体自由的缺失。继而以身体社会学为研究视角,以"文明病"在现代生活中的凸显这一微观现象为切入点,具体分析文明进程中身体的社会性使其不可避免的遭受了"文明病"的侵占,身体自由的阻碍和身体自由的迷失,并探讨了体育与身体自由的内在联系。研究得出,身体健康是对身体自由的实现,"文明病"的困境下,体育完成了对身体器官的整合,增强了身体延展的张力,弥补文明进程中身体自由的缺席。  相似文献   

11.
刘卓 《体育学刊》2012,(2):11-20
借用一般语言-哲学的理论和方法并从"观念本体论"的维度,以有关体育的开端、本质和意义为主线,分析"体育是其所是"。其目的是力求证明体育"开端之伟大"、"本质之稳定"和"意义之明确",以及三者之间的"粘连关系"。说"体育是其所是"无非是在强调体育本身存在的特质性问题,希冀在"体育是其所是"这一表述方式中的第2个"是"显明体育所具有的独特功能;正是基于这种有别于相邻人文现象的"特质性",使得人们能够去寻找为体育的体育开端,认清体育就是针对身体的教育,其本有的功能和意义都是基于"育体"这一根本环节。  相似文献   

12.
依据女性主义哲学思潮中3类颇具代表性的女性主义哲学观点,结合女性社会角色、身体观念、自我认同的转变历程,对女性体育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所蕴含的"政治运动-思想观念-文化载体"交互关系进行解析。研究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性体育发展以自由主义的女性主义为思想武器,实现了女性体育权利意识的启蒙,但理论上存在认知局限性,实践上欠缺彻底性与集体性;20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体育借助激进的女权潮流,把女性体育作为破除性(性别)制度的权力场域,致力于消灭差异和生理超越,虽客观上取得长足进步,但理论上陷入本质主义,实践上存在体育伦理意义上的僭越与隐患;20世纪末,生态女性主义的反思给予异化发展的女性体育以警醒和可能出路,建议按照道法自然、尊重差异、合度开发的基本原则发展女性体育。因此,女性体育观的变化与女性主义哲学思潮和女性解放运动的实践具有一致的阶段特征和鲜明的时代性,是人类社会"政治运动-思想观念-文化载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关系的反映,是特定历史阶段政治/文化观念交互作用和权力/制度力量博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相关方法,从身体哲学的视角分析中、西方体育思想的差异。研究认为:西方对于身体的认识经历了灵肉分离到身体回归的过程,但是始终没有摆脱身心二元的思维惯式;"身心不二"的思维认识,视身如物与贵己重身是中国古代身体观的核心;在中西方不同的身体哲学背景下,衍生了不同的体育思想及表现形式,中西方体育思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本体差异催生了不同运动竞技理论的诞生;(2)强调内敛与倡导张扬的项目表现形式,展现了中西方不同的哲学背景和文化特征;(3)西方体育思想注重微观解构和系统整合,中国传统体育思想则注重整体效应;(4)西方体育已经成为现代休闲的主要方式,中国体育正经历由政治化向大众化发展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樋口聪教授以教育哲学、体育教育、美学的综合视野考察了感性教育和身体感性的问题,在教育大环境中的体育身体观上,超越了"体育性身体"的界限,而把身体视为人的整体(即教育性身体),并首次提出"身体感性论",充分肯定身体感性的存在价值和能动的创造性.在探讨感性与个性、感性与身体的关系的同时,强调实践性身体感性论的哲学和现实的意叉,并以全新的视角,对改善教育制度进行了发人深省的思考,为我国现代学校体育制度的发展和课程改革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有关体育审美根源性问题为切入点,在当前我国进入休闲时代,审美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背景下,探讨体育审美与其他审美形式之异同,研究认为:1)以体验运动美,获得健康美为核心的身体审美是体育审美实践的逻辑起点,而哲学思维则是体育美学理论研究不可或缺的支点;2)体育审美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审美形式的动态审美,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体育审美与其他审美形式不同之处有:一是体育审美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对一系列连续变化的身体运动进行审美判断的动态审美,观众在欣赏中可以体验到节奏、韵律等不同动感,最终汇聚成生机勃勃的运动美和生命美;二是体育审美是一种需要主体参与的动态审美体验,运动者不仅可以真切体验到体育之美,体育还可以给运动者带来具有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健康美和形体美。  相似文献   

16.
哲学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曾经也被称之为科学中的科学而凌驾于各个学科之上。虽然这一说法没有得到普遍认同而被推翻,但足以显示哲学在各个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体育作为人的某一类别身体活动的代名词,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不同学科对体育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效果。但唯独只有从哲学的角度去认识体育,才能更全面理解体育,才能对体育进行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相似文献   

17.
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体育本是以身体活动为方式,针对人的整个机体而进行的教育,却被视为"体质教育";学校体育本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人类生命关怀的事业,却被视为"装饰学校的门面";体育与健康课本强调"健康第一",却被视为"健康教育课";学校体育本是倡导学校、家庭、社区体育的互动,却被视为"学校内"的体育;学校体育本应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却被视为"学习阶段的体育"。通过分析以上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误区,认为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应当从全面、整体、内在、长远、宽广的视角去把握。  相似文献   

18.
身体哲学所论身体的此在性、差异性、历时性为从伦理学角度审视竞技体育提供了全新的视域,让竞技体育的身体德性着眼于体育人的外在身份条件与内在精神价值。而在激烈竞争与相互尊重中,竞技体育的正义内涵也融入了身体概念。无论是竞技规则还是体育制度,亦或是体育法律,都是从维护体育人的身体正义出发赋予竞技体育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体育法的修订,离不开对体育概念的界定与说明。以过程哲学为视野,将体育概念重构为:人追寻自身生命价值的身体运动过程。追寻生命价值可从追求自然生命价值和探寻超越生命价值两个过程来诠释,自然生命价值是基础,指向身体价值,超越生命价值是升华,指向求真、向善、尚美、追圣四个维度;身体运动是体育的基本手段。借体育法修订之契机,将体育概念纳入体育法总则之中,发挥其在体育法中的引领作用,为全民健身、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等篇章以及相关条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体育哲学中,对"技艺"与"体育技艺"概念的讨论由来已久。在神话考据与哲学认识论-本体论辨析的基础上对"技艺"与"体育技艺"概念进行"考辨",有助于形成对两者更为全面的理解,认清其中的差异。在神话考据维度上,挖掘在神话中蕴涵的"普罗米修斯-代达罗斯"的技艺之知的人类知识线索,确立"技艺"在人类知识中的核心和源始地位及"体育技艺"对其的承袭关系。在认识论-本体论维度上,海德格尔、德雷福斯与波兰尼的思想与理论创见,确定了"体育技艺"在体育哲学中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地位,"体育技艺"所呈现的色彩使之更为契合体育实践;最后实现"体育技艺"在体育哲学中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上的进一步整合,挖掘"体育技艺"对古老身体技艺之知留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