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初的汉字主要是用来记事和传递信息的,它是记录先民见、闻、思、感的简单形象而又图文兼备的书写符号,同时也是先民对生命实践、客观世界独特认识和探索的一种感性反映。由于古人的思维空间和认识程度有限,不可能把事物了解和认识得非常清楚,也不可能像现代人一样把思维的结果用语言准确、详细地表达出来,他们只能把较丰富的思想情感浓缩在自己当时认为已经相当完善的形象化的书写符号里。因此汉字从产生起就与汉民族的文化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延伸、传播和交流的基本工具。汉字造字…  相似文献   

2.
妇女成为母系氏族公社中心的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民对自身生产(即种的繁衍)的关怀以及他们性知识的极端缺乏,导致了先民把生育之功完全归于妇女,而认识不到男子在生育中的作用,由此产生了最初的以女性为崇拜对象的宗教观念——生殖崇拜,这种宗教观念又导致妇女在先民心目中的地位之崇高,这实际上就是妇女成为母系氏族公社中心的主要的和根本的原因。至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妇女在生产劳动中占主要地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虽然也可能是妇女成为母系氏族公社中心的原因.但它们不会是主要的和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说“宝”     
若问什么是“宝”,答案肯定不一。原因很简单,价值取向、审美观点不可能众口如一。重要的还有人们对“宝”的认识,也是随着大千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不仅现代人对“宝”的认识不同,古代人对“宝”的确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汉字本身来看,“宝”字就蕴涵了无比丰富而深厚的古代文化信息。先民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等等,在“宝”字的造字结构中皆有反映。  相似文献   

4.
探“宝”     
若问什么是“宝”,答案肯定不一。原因很简单,价值取向、审美观点不可能众口如一。重要的还有人们对“宝”的认识,也是随着大千世界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不仅现代人对“宝”的认识不同,古代人对“宝”的确定,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汉字本身来看,“宝”字就蕴涵了无比丰富而深厚的古代文化信息。先民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等等,在“宝”字的造字结构中皆有反映。  相似文献   

5.
《说文解字·艸部》记录了汉代及之前的草类植物名称和苹类有关的词语。本文通过对《帅部)部分字进行分析研究,考释并梳理其意义,透视先民们是如何感知世界、认识自然的,从而探寻先民们的思维方式,深化我们对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满族神话是满族先民在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下,借助其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的特殊精神产品。神话中隐含了满族先民的原始思维方式,而这些看似凌乱、幼稚的思维其实是有理可循的,透过这些思维特征,我们可以进一步探寻满族先民的生存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悉满族先民们的原始思维模式及其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7.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19世纪俄国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种最本质的意识活动,没有这种活动,意识本身、因而也就是人的一切有意识生活也会是不可能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认识相关的历史概念的共性和个性,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通过比较,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其中自然性神话应该说最能接近神话的原生态,因此,通过上古自然性神话更容易把握先民的利害观念。文章从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入手,试图分析原始先民利害观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9.
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首先通过感知。如果没有感知,人就不可能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过程,没有感知提供给我们丰富而又正确的感性材料,人也就不可能认识客观世界及其本质的规律,也就无法获得理性认识。因此,感知是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文摘乔运中摘编④论小学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一般而言,人们通常把思维划分为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把抽象思维看成主要的,形象思维是附属的,在人类思维活动中不起主要作用的错误认识。我认为,这种片面认识是不利于儿童智力...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发明家也好,开拓者、改革者也好,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教师也同样如此,必须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实行“再创造”,把进行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学思考的一种追求。要使教学思考具有创造性很不容易,但并非不能办到。须知,思维方式是萌发创造力的内因。只要我们去认识和遵循创造思维的规律,注意转换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就可能在教学实践上有所创造。其转换方式有——  相似文献   

12.
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组对偶观念。阴阳思维,则是在阴阳观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认识世界的规范或方法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定势思维。它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之一。它同象数思维与义理思维一起,构成了中国古典思维方法的框架。就其本质来冲,阴阳思维属于抽象的理性思维。马克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从事物的对立两部分来解释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以便把握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阴阳观念最初来自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直观观察和初步的体悟。商代人以日出为阳,日落为阴;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周人则在山岗上观察日影,以确定向日背影的方位。《说文解字》在解释“阴”时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这种解释也说明了阴阳观念最初是从纯粹的地域方位之中得出采的。因为中国山河多东西走向,且山河相间,故有此解释。同时,周人还在经纬国事的矛盾中,提出了“和理阴阳”的认识,并以此作为治乱的理论根据。 春秋时期,人们把阴阳观念的范围扩大化,作为解释如何治理国家,发展生产力以及人为何生病的原因。这样,阴阳观念就具有了解释客观事物的初步能力。这种能力的被发现,标着人们已能够把阴阳观念作为解释客观事物矛盾  相似文献   

13.
周禹 《云南教育》2001,(6):33-3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散思维 (又称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不能发散的思维是不可能创新的,因此,发散思维不仅是学生时代智力发展的“催化剂”,还是一个人事业成就和发明创造的“加速器”。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概念、一条规律、一种方法或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出发,产生另一种或多种想法 (或联想 )的思维方式。它既表现出人的思维“能动性”的本质,也表现了人的思维的发展性、变革性和创新性。它促使人们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引导人们进行各种探索和创新。   发散思维的…  相似文献   

14.
现代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认识了银矿物和含银矿物,掌握了有关银矿石的采冶技术,并且具有相当高的加工银器的工艺技术水平。由于白银产量稀少,易于加工成形,我国古代先民很早就把它用于制作首饰、货币和工艺品等。  相似文献   

15.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用词和句子记载下来,固定下来,使人类社会中的思维交流成为可能.“人的思维——无沦它以何种形式实现——没有语言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对此西方的哲学家也形象地说“思想是卷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的意向思维更倾向于用情感判断代替认知,这和西方的求真思维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方面,意向思维在人的意识里还有大量的遗留,另一方面,也由于特殊的人文环境,那种重说教、重伦理评价和将人物道德面目两极化的倾向仍然十分突出。思维方式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不深入了解传统思维的影响,就不可能深入地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不仅会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学习愿望,能自主地、愉快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  相似文献   

18.
蛇鸟图腾到龙凤图腾的定型,标志着中国先民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产生了根本性变化,那种成为图腾时代特定的神话思维也开始出现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才渐渐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审美思维。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龙凤图腾向龙凤图案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神话思维向审美思维转化的最重要的客观外部条件,并使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进行审美观照成为可能。审美关系的确立是连接神话思维与审美思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滁州学院学报》2016,(6):59-62
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来分析先民的原始思维,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这些日常思维习惯具有经验性、形象性、民族性的特征。通过对造字思维、象形思维、易学思维的研究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更好的指导书法实践,也有利于更好的进行书法创作,推动中国书法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淑芬 《河北教育》2002,(12):42-42
一、淡化阅读目标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视阅读为负担,而会主动地阅读,并乐此不疲。然而,学生的兴趣倾向是一种心理品质,由于个体的实践活动及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一种事物和活动都感兴趣。课外阅读也同样,学生不可能对各门类各方面的书都喜欢看。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注意并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倾向。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在“提高思想认识、提高写作水平”上,把课外阅读“神圣化”、“庄严化”,惟恐学生在娱乐性读书中影响学习成绩。这种极为偏颇的认识,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