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不少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任务理解为只是“教课本”,从第一篇课文教到最后一篇课文就算完成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教每一篇课文,往往也是从作者背景介绍开始,讲第一段、第二段……然后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练习一、练习二……然后又教下一篇课文。上课照本宣科,教学依照一个固定的套路,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恹恹欲睡。这样的语文教学只能导致“少慢差费”。如此效果,症结何在?除了教师缺乏经验、知识功底欠缺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语文即教课本”的观念在作怪。观念决定行动。有落后的教学观念,必然有落后…  相似文献   

2.
石建 《今日教育》2014,(2):50-50
由于缺乏课程意识,传统课堂教学中课文成了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语文教学只是教书——教一篇篇课文,变成了一种极其狭义的教学。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语文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课文”转变到“教课程”。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综合能力的反映.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长期以来,作文对于学生的学或教师的教都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作文教学,教师总是花比较多的力量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然后布置一篇篇的练习.让学生去写。而学生面对一次次的作文.总是为“写什么”而伤脑筋.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  相似文献   

5.
看了《哪吒闹海》课堂实录,感受薛法根老师对语文课程的深刻认识: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应该引导学生用课文来"学语文"。很多教师都上过《哪吒闹海》这篇课文,通常做法就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逐段解读,然后随即添加一些内容。这些语文练习往往是围绕每段课文的内容理解展开,学生学完课文最后留下的痕迹还是"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敢斗邪恶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教本教本,教学之本。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兼语文月刊杂志社社长柯汉琳教授主持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粤教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广东省内有一百多万高中学生选用。本刊自本期起,开辟专栏,构建互动平台,与全省语文教师一起探讨怎么样教好《语文》、学好《语文》,促进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水平。如果你是高中《语文》任课教师,请告诉本刊:你怎么样教好《语文》?你的学生怎么样学好《语文》?可以是对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也可以是一堂课的教学实录;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教案,也可以是一篇课文的练习设计;可以是对教材的批评.也可以是对教材发展的建议……只要是你的研究所得。本刊都将无限欢迎。  相似文献   

7.
我从师范学校毕业就执教语文,刚开始,我像许许多多的语文老师一样,用传统的教法进行教学。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先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习生字生词,教学生划分屡次段落,概括段意,最后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等。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教了些年,老师对课文字句篇章以及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板书没有一丝含糊,学生的笔记也写得工工整整,可学生的成绩就是没有一点长进。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那么常常会给人扣上“繁琐分析”的大帽子,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如今是谈“分段”色变,谁都不愿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分段”这一手段。对此,笔者经过思考,颇有些看法:一、是否繁烦分析,关键是看教师运用“分段”这一手段的目的前些年,我们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在学生读一遍课文后便要求学生“分段”,然后便是逐段讲读。分段成了教每篇课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似乎没有给一篇课文分段,就无法进行以下的教学。因此,为了完成给课文“分段”这一任务,不惜花费大…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钳制,语文教学陷入了“教师教课文,学生学课文,学生做课文练习,教师改练习”的循环中,师生基本上仅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对此,我们困惑过。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首创手抄小报活动得到专家首肯后,我们又尝试着指导学生开展“编书”活动,引导学生在学当“编辑”中学活语文,用活语文。一、“编书”活动的过程(一)学习编辑1.指导选文毕业班的学生写了不少的作文,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选出较为满意的作文编辑成书。入选的题材包括趣事、傻事、心事、憾事、喜事、羞事……以及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和五彩斑斓的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0.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教学设计都是就课文教课文,一篇一篇地讲,往往难以使学生从更宏观的层面上去理解文本,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积极打造高效语文,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在进行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科学之光”的教学时,我们及时拓展思路,采取了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案,在完成本单元课文教学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邱毓 《成才之路》2013,(11):81-81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般是一篇接一篇课文教,教师教得单一,学生学得无趣。在这一背景下,语文学科的课程整合应超越固有的课程模式,赋予教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强调根据不同的主题、概念和技能对学科内容进行系统的重组,以期设计出适合学生发展和教学实际情况的具体课程。最近,观摩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组教学整合课,教者将一单元的3篇课文:《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安塞腰鼓》和一篇《练习4》化零为整地来学习,第一课时掌  相似文献   

12.
教了多年的语文课,我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学生学语文?我们都教过《狼和小羊》这篇课文,有的教师为教学生识字学词,指向语文知识;有的教师为教学生练习朗读叙述语言与角色语言,指向语文技能;有的教师为教学生认识狼凶残的本性、要善于保护自己,指向思想内容。有一位教师却慧眼独具,聚焦在小羊与狼的争辩上,教学生学习如何争辩,更重要的是教学生识别争辩的对象,谁可与之争辩,谁不可与之争辩。若是‘狼’,则走为上策。很显然,这位教师的教学指向的不仅仅是争辩的  相似文献   

13.
一、缘起:自觉与不自觉的“逻辑顺序”纠结 杨羽仪的散文《水乡茶居》是上海市七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两位教师分别就这篇课文各上了一次公开课。在“教什么”和“如何教”这些基本问题上.两位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并未进行交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两位教师的教学思路也有很大差异。在这里,无意比较两堂课的优劣,也无意全面讨论二者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情况,而是试图聚焦和专门讨论两堂课“偶然”中互相映衬着所凸显出来的文本解读逻辑顺序问题。  相似文献   

14.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教材作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这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导向。语文课上,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表达,教的应该是语文,而不是课文。那么,怎样用好一篇篇文质兼美、富有思想感情的文本例子呢?我在教学《沉香救母》这篇课文时,努力尝试把课文作为例子,结合低段语文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在具体而实在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触摸语文、感悟语文,向“藕花深处”漫溯。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我执教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说的:“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对于此说明.我的解读是:略读课文教学要简简单单教.将教学内容精简浓缩.使语文课堂散发出简约之美.又要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一教科书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在文选型教材体制内 ,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由课文系统(教材的篇目及篇目排列 )和“知识系统”(目前主要被界定为语法、修辞、章法等知识 )构成。然而 ,在上述两个系统既定的前提下 ,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界定 ,则主要通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助读和练习这两个系统实际上起着对一项“知识” ,尤其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的固定作用 ,或者说 ,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展示。第一 ,在教学中 ,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 ,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助读和练习这两个系统。第二 ,具有动态性质的怎…  相似文献   

17.
徐锡举 《江苏教育》2000,(11):29-29
一位教师教学《学棋》这篇课文,先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谁向谁学棋的?”“他是怎样学棋的?”……然后指导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最后练习复述课文:教学过程程式化,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差。  相似文献   

18.
没有形成教学特色的教师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形成了特色而不知变化的教师也注定是不够成熟、难成大器的教师。许多学生学语文都感觉到语文课缺乏必要的性线联系,这一册书与上下册书之间,这一篇课文与上下篇课文之间,这一节课与上下节课之间等似乎缺乏必要的梯度,多学一天少学一天、多学一点少学一点似乎没有多大影响。一篇课文可学的东西太多了,组织课堂教学不能老是一个调子,机械地天天学、篇篇学那些原东西。不错,那也是一种积累.但多了、久了学生容易生厌。就算你教的都是好样的,“餐餐是大鱼大肉,也容易犯油腻”。要勤于、善于找到日新月异的教学点,在具体的教学时间里,大胆取舍,只有放得开,才能把剩下的那一点东西讲得深讲得透。这样一堂堂课、一篇篇文积累下来,不断引爆学生的学习激情,定能促成学生学习能力线性发展与螺旋上升。  相似文献   

19.
杨明华 《考试周刊》2012,(71):56-57
有人曾经问:"语文最难上的是哪一种类型的课?"不少老师都异口同声:"练习课难上。"是因为练习课教学的目的是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促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内化和提高。正因为如此,练习课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对于某一篇课文来说更宽泛,对教师和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更高。其次,它没有课文那样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字、词、句、段、篇等的练习内容。这些内容题型不一,相互之间又缺少承接,因此教师常常教得没有激情,学生学得没有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相似文献   

20.
怎样教好小学语文阅读课,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听了吉安市古南街第一小学黄招秀老师关于六年级语文《书的故事》的教学,给了我们不少的启示,也有些感想,现谈出来供大家参考。一、关于字词教学生字教学是小学讲读每一篇课文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安排生字教学呢?黄老师是直截了当地在讲解课文前把生字集中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