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是衡量公共服务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居民主观幸福感为因变量,将居民对公共服务即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与社会管理的满意度作为自变量,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且通过ISM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和层次关系。研究发现:居民对公共服务的提供基本满意,主观幸福感总体较好;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影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着正向的影响;公共教育作为深层次的因素,潜在性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认知方式以及获得其他资源的能力,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2.
生活用能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影响生活能源消费量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地理和生活方式等。文章以中国28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分为北方城镇、北方农村、南方城镇、南方农村四组,分别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1997-2011年间各省区人均生活能源消费与人均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①人均生活用能与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②由于加热和制冷是居民生活用能的主要方向,收入与用能的关联表现出有趋向的空间差异;③北方高纬度区域和南方低纬度区域人均生活用能受收入的影响最大。在农村地区二者的关联性普遍比城镇地区大,其中北方城镇化水平高的省份二者关联性更强,而在气候温和的南方,二者的表现较为复杂;④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单位收入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更大些。由此建议,要通过清洁能源的开发、科技进步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公共服务是政府实现和保障民生幸福的重要载体.基于温州的实证研究显示,市民总体幸福感评价模型具有良好的测量学特性,揭示了公共服务—生活满意度—总体幸福感之间的逻辑关联和内在作用机理.关注以生活满意度为核心变量的总体幸福感,有助于构建基于公共服务治理优化的市民幸福感提升策略,从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供给网络、优化供给结构等领域全面推进公共服务治理优化,满足并不断提升市民的幸福预期.  相似文献   

4.
从员工主观认知层面出发,基于工作需求—资源模型,探讨组织变革情境下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在组织变革意义认知和员工幸福感、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对234名企业员工进行的多时点匹配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组织变革意义认知通过影响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最终影响员工幸福感和离职倾向。具体来说,员工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中介了员工组织变革意义认知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工作投入中介了组织变革意义认知和员工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公共服务供给对区域绿色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0—2020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从高技术产业集聚视角实证检验公共服务供给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1)公共服务供给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均可以促进当地绿色发展,并对周边地区产生正向溢出效应。(2)高技术产业集聚在公共服务供给和区域绿色发展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即公共服务供给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有助于促进高技术产业的集聚,从而推动区域绿色发展。(3)高技术产业集聚与区域绿色发展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不同门槛值下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绿色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同,当集聚程度超过门槛值时,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呈现递减效应。(4)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对区域绿色发展的作用存在差异性,相对于基础设施类公共服务,民生类公共服务对区域绿色发展的促进效用更为显著;另外,公共服务供给对区域绿色发展影响也存在区域异质性特征,东、西部和东北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升对区域绿色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而中部地区没有体现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CLHLS)2005年的数据在控制个体社会人口学特征变量之后,考察了地区收入不平等、健康对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得到了三个基本结论:首先,收入不平等对我国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它主要是通过影响老年人的健康间接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其次,收入不平等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它对农村老年人的负面影响要远大于城市的老年人,而且在控制了健康变量之后,收入不平等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依旧在10%统计水平下显著,对城市老年人不再显著;最后,收入不平等对有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幸福水平更高,收入不平等对他们幸福感的负面影响相对要小得多。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致区域生态过程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7年~2007年鄱阳湖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三产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受偿意愿与经济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围绕生态环境保育政策的实施,对1997年~2000年,2000年~2005年两个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改变对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功能产生影响,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不仅从宏观上影响鄱阳湖区的产业结构,而且从微观上影响鄱阳湖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数量,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研究证实了生态补偿是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农民经济可持续性保障的重要政策选择.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首先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界定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其次,分析"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分担率,选取鄱阳湖区其中3个县作为典型区域,调查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后经济损失的受偿意愿,结果显示每户农民的受偿意愿在(13762~15525)元/hm2之间,整个鄱阳湖区域农民受偿意愿在(57.0~64.5)×108元之间;3个行政区(南昌、九江和上饶)的生态补偿分担率依次为73.0%、17.3%、9.7%.此项研究对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同时可为同类型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城乡收入比作为测度指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1—2017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自2001年以来,区域整体及各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均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趋势,各城市之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淮海经济区市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异特性较显著,具有全局正相关关系,存在空间集聚特性,西南部为显著HH区,东部沿海为显著LL区;提高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发展经济可促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对城镇的投资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9.
以412人作为被试对象,研究了高职图书馆员工作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得到:高职图书馆员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工作年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职图书馆员的工作压力指数在性别、学历、月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图书馆员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提出可通过降低工作压力,提高图书馆员的成就感,提高主观幸福感指数。  相似文献   

10.
利用我国200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探讨不同区域创业活跃度与区域经济差异的关系,实证研究创业活跃度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创业活跃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同时,创业活跃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各区域创业活跃度呈现不平衡性。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最大;而在西部地区,实物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更显著。地区创业活跃度差异可能是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高禀赋的创业活跃度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因此,加大创业广度、提高创业深度对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与利益相关者受偿意愿及经济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致区域生态过程的改变和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以1997年~2007年鄱阳湖区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三产结构的变化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受偿意愿与经济补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围绕生态环境保育政策的实施,对1997年~2000年,2000年~2005年两个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改变对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功能产生影响,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不仅从宏观上影响鄱阳湖区的产业结构,而且从微观上影响鄱阳湖区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和数量,从而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可持续性。研究证实了生态补偿是鄱阳湖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功能变化后农民经济可持续性保障的重要政策选择。对此作了进一步研究:首先运用利益相关者分析方法界定出核心利益相关者、次核心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其次,分析“退田还湖”政策实施后农户的受偿意愿以及地方政府的生态补偿分担率,选取鄱阳湖区其中3个县作为典型区域,调查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后经济损失的受偿意愿,结果显示每户农民的受偿意愿在(1 3762~1 5525)元/hm2之间,整个鄱阳湖区域农民受偿意愿在(57.0~64.5)×108元之间;3个行政区(南昌、九江和上饶)的生态补偿分担率依次为73.0%、17.3%、9.7%。此项研究对该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一定意义,同时可为同类型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文中对区域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环境发展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经济效应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跨区域研究。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万德数据库的2007—2017年的中国各省经济人口数据,通过建立中国金融环境、区域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创新投入与经济增长实现协同发展,区域技术创新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区域不同而存在差异,其中,中国西部地区技术创新的经济效应对良好金融环境的敏感性最强。本研究的结论为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技术创新营造有效的外部金融环境提供了政策指导服务,对各区域的技术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熊焰  杨博旭 《科研管理》2022,43(6):32-42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制度理论,构建网络嵌入、制度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探索了国际网络嵌入和本地网络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国际网络嵌入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而本地网络嵌入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本地网络嵌入和国际网络嵌入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共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国际网络嵌入表现出对本地嵌入的替代性。市场化水平增强了国际网络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同时削弱了本地网络嵌入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倒U型关系;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多重网络嵌入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刘琼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5):109-116
基于2008-2016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科技公共服务效率评估指标体系,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各省市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并通过静态、差分GMM和系统GMM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公共服务效率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正向滞后效应;区域创新能力本身存在累积效应,前期创新能力是当期创新的基础;市场化程度、城镇化和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替换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后结果依然稳健.最后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选取广东省4所大学共134名辅导员为被试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对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和职业压力进行描述,再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压力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和职业压力中无显著差异;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资本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各维度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心理资本各维度与职业压力存在显著正相关;职业压力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静 《未来与发展》2014,(7):105-108
本文以存在梯度区域发展差异的江苏省2000-2012年的相关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经济增长、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及农业税改革等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各因素对江苏省区域城乡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除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分配呈现倒“U”型特征的共性外,不同区域人力资本、财政支出及农业税改革与城乡收入差距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文章最后对差异性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性解释。  相似文献   

17.
收入分配通过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对自主创新产生了不同的经济效应。在对收入分配前后消费者需求变化进行理论分析,及运用全国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发现:第一,收入不平等与自主创新之间存在着"倒U型"曲线关系,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创新水平的提高,但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则将抑制创新能力的提升;第二,收入不平等提高了部分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后者所引致的创新产品需求规模的扩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动力;第三,收入不平等抑制了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使得低收入阶层对创新产品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市场规模的缩小则降低了自主创新水平;第四,收入分配改革中的"提低"和"扩中"策略能够有效地培育创新产品的市场规模,因而更有利于自主创新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用金融深化程度、上海市RD经费投入额和上海市GDP作为研究指标,通过VEC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上海市1996—2015年的科技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协整关系,同时Granger检验证明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短期来看,科技金融对经济的增长存在较明显的促进作用;长期来看,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科技由于受自身性质和大环境的影响,财政的科技支出在较长的滞后期的影响较小,但依然存在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胡洋  马钦海  周天舒  杨勇 《预测》2022,(5):57-64
个体幸福感提升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变革性服务研究指出,服务消费活动是提升个体幸福感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服务己化视角,揭示服务仪式对消费者幸福感影响的内在机制,并探讨了关系需要在其间的调节作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仪式对消费者幸福感的满足感和积极情感维度均有正向影响;服务己化在服务仪式和满足感、服务仪式和积极情感之间均起到中介作用;关系需要不仅正向调节了服务己化和满足感、服务己化和积极情感之间的关系,而且正向调节了服务己化在服务仪式与满足感关系间的中介作用,而关系需要对服务己化在服务仪式与积极情感关系间中介作用的调节效应未获支持。研究成果能够为消费者幸福感提升、服务递送变革性设计、服务组织和服务行业发展及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VAR模型,研究了甘肃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动态影响。通过测算1990—2016年甘肃城乡收入差距基尼系数,综合评价甘肃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水平,研究了甘肃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提出甘肃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新型城镇化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新型城镇化是城乡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长期内甘肃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冲击作用,甘肃城乡收入之间的差距会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长期内甘肃城乡收入差距对其自身的影响程度高于新型城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但是城乡收入差距对其自身影响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根据结论提出了缩小甘肃新型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