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今新闻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新闻技术、装备的水平,以及记者掌握技术、驾驭装备的水平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每遇世人瞩目、记者云集、瞬息万变的重大国际、洲际比赛表现尤为突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竞争必将愈趋激烈。为此我们请一些参与过重大体育比赛报道的记者朋友回答以下问题,但愿您能从中有所感悟。 1、您参加过哪些洲际、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报道? 2、从您的亲身经历看,文字、摄影、广播、电视记者的装备在高效、轻便等方面有何改进?最好能比较具体地写出装备更新换代情况,当时在国际国内的先进程度。 3、您认为在洲际、国际大型赛事中自己与海内外同行在装备的拥有与运用上有何差异?优在哪里?差在哪里? 4、您认为新闻技术与装备的进一步现代化将对新闻采集、处理、传播流程和方式有什么影响?对记者报道洲际、国际重大活动有什么影响?对记者的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有什么重大影响? 5、为适应这样的变化,新闻工作者在素质上应做哪些努力和提高? 6、您是否设想过21世纪的新闻装备?它们对记者的要求以及记者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期调查为“女摄影记者调查”结果的第二部分,调查问题如下: 1.作为女摄影记者,要以手中的相机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您怎样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您最擅长拍哪些方面的照片? 2.请简述一次您最难忘的摄影采访经历,说说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3.您在关注哪些摄影理论问题?对新闻摄影界什么热点问题的争议比较关心,您是否介入? 4.您在新闻摄影实践中常碰到哪些问题,有什么思考?所遇到的困难是否已找到解决的答案? 5.您怎样看待摄影记者的理性思维、形象思维、知识积累?怎样提高动笔能力?您认为这些对拍好照片有怎样的作用? 6.女同志从事新闻摄影这个有特殊要求的职业,需要顽强和毅力,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解决好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对此,您有哪些感触?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一批年富力强、献身于新闻摄影工作的女记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进取,奋发拼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她们活跃于改革开放的火热生活之中,奔波于都市、乡村,有的甚至被派驻国外,关注社会热点,捕捉精彩瞬间。作为女性,她们的工作、生活状况怎样,对社会、对人生有怎样的思考,有着怎样的喜怒哀乐?本期调查会给你一些答案。本期调查问题如下: 1.作为女摄影记者,要以手中的相机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您怎样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您最擅长拍哪些方面的照片? 2.请简述一次您最难忘的摄影采访经历,说说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3.您在关注哪些摄影理论问题?对新闻摄影界什么热点问题的争论比较关心,您是否介入? 4.您在新闻摄影实践中常碰到哪些问题,有什么思考?所遇到的困难是否已找到解决的答案? 5.您怎样看待摄影记者的理性思维、形象思维、知识积累?怎样提高动笔能力?您认为这些对拍好照片有怎样的作用? 6.女同志从事新闻摄影这个有特殊要求的职业,需要顽强和毅力,需要处理好一些关系,解决好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对此,您有哪些感触?  相似文献   

4.
去年底,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评选揭晓。许多摄影界的朋友很想了解一下他们的基本情况和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份问卷,发给了获优胜奖的10名摄影记者。问卷内容: 1、基本情况:年龄、职称、从事新闻摄影的时间? 2、常用什么器材、机身、镜头、胶卷? 3、目前你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有哪些? 4、除了本单位外,你的作品还主要向哪些报刊 投稿? 5、你在采访中感到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6、除了重大事件和日常报道,你最近关注什么 报道题材,或有什么大的报道计划? 7、你认为一个优秀的摄影记者应具备的素质是 什么?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充实自己? 8、你有没有三年内放弃新闻摄影改行的打算?  相似文献   

5.
1、您从哪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从事过哪几个领域的报道?平均一年有多少篇稿件见报? 2、平均一年有多少时间下基层采访?下基层时在交通、食宿、新闻传送等方面遇到哪些问题?你认为怎样解决? 3、您在采写报道时查找参考资料是否方便?您周围有些什么样的图书馆和资料室?其中的资料对新闻报道来说是否丰富、成系统? 4、您在采访中获取的材料事后怎么处理?是否整理建档以便更充分地利用?您对目前资料工作的改革有何建议? 5、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进修提高?您对此有何希望或看法? 6、您是否使用电脑写作?如有,您使用的电脑是否与资料库相连? 7、您及您的同事目前在工作、生活条件上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层出不穷的新科技进入经济大市场,科技投入本身也出现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新格局,这就为从事科技领域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进一步阐述了中央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对部分科技新闻工作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1、您是何时开始从事科技领域的报道的,您认为我国目前科技报道的现状如何? 2、在科技对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科技报道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应当作出怎样的努力以求突破? 3、您从哪些方面获取科技发展的信息,以何种方式进行报道?平均发稿量多少,采用情况如何?您发表过哪些较有影响或自己较满意的科普报道,您认为什么样的科技报道最有读者? 4、您是否经常同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交往,您认为他们对新闻界的科技报道有哪些需求和期望? 5、您认为作为科技记者应具备哪种素质,需要在哪些方面充实自己?您认为哪些问题属于科技报道中的热点问题?您目前正在关注和研究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哪些问题? 6、您是否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的利技报道?您认为国外新闻媒介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层出不穷的新科技进入经济大市场,科技投入本身也出现了多渠道、多元化的新格局,这就为从事科技领域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进一步阐述了中央决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科技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此我们对部分科技新闻工作者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查: 1、您是何时开始从事科技领域的报道的,您认为我国目前科技报道的现状如何? 2、在科技对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科技报道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应当作出怎样的努力以求突破? 3、您从哪些方面获取科技发展的信息,以何种方式进行报道?平均发稿量多少,采用情况如何?您发表过哪些较有影响或自己较满意的科普报道,您认为什么样的科技报道最有读者? 4、您是否经常同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交往,您认为他们对新闻界的科技报道有哪些需求和期望? 5、您认为作为科技记者应具备哪种素质,需要在哪些方面充实自己?您认为哪些问题属于科技报道中的热点问题?您目前正在关注和研究科技发展领域中的哪些问题? 6、您是否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国外的科技报道?您认为国外新闻媒介  相似文献   

8.
全国晚报十杰摄影记者评选于10月上旬揭晓,这是晚报界近年来首次进行的评选。入选的“十杰”都在晚报的新闻摄影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现就他们的工作情况及所在单位的新闻摄影工作做一次调查,所提问题如下: 您的姓名,职务,职称,从事晚报新闻摄影工作的年限 1、您所在摄影组基本情况如何,如人均年龄、文化程度及与贵报文字记者的比例等。 2、回顾您从事晚报新闻摄影工作的实践,您认为要干好这项工作,最主要的素质是什么,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整个报业都十分重视摄影报道,但一个较大的问题是,很多报纸的摄影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仍不能说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问题出在何处?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最近,全党上下、全国上下都在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如何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以“素质问题与新闻传媒”为题做一组特别报道,从内涵与影响,角度选择与形式创新等方面探讨素质报道。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请一些新闻工作者从不同方面共同探讨。 1、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平、法制意识是新闻媒介的责任。在您的日常报道中,从事过哪些有关国民素质方面的报道?或者有哪些报道使您将之与素质问题联系到了一起? 2、提到素质问题,您通常会想到哪些词汇和报道语言?您觉得素质问题的报道应当涵盖哪些报道领域和报道面?这需要一个记者具有怎样的眼光、视角与思维方式? 3、对于素质报道,可以运用哪些手法和方式,进一步提高传播技巧,完善传播效果,使之成为促进全民族素质提高的途径之一? 4、您关注过哪些素质问题的报道?有无留下深刻印象的?对您的报道有无借鉴和启发? 5、素质报道本身对新闻从业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您通常通过哪些途径提升自身素质? 我们期望通过大家的思考与讨论,改进媒体的素质问题报道,提高记者和媒体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的新闻摄影在经济报道方面,有哪些特色?又有哪些问题?采取什么对策才能使新闻摄影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经济摄影报道的特色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闻报道视野空前...  相似文献   

12.
新闻摄影和文字报道应是相偕共振的两翼,文字、摄影并重也是本刊的宗旨之一。改革的现实需要改革的新闻,新闻摄影如何更真实、自然、生动地纪录、反映现实?中国新闻摄影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优势?发展趋势如何?怎样适应世界新闻摄影的潮流?它需要摄影记者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2月6日,20余名首都中青年摄影记者聚集在《中国记者》编辑部,切磋思想、交流看  相似文献   

13.
报道改革,改革报道;邓公南巡,形势喜人。在新的一轮改划开放大潮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闻改革怎样搞?一个重要的问题,仍是从实际出发,按新闻规律办事。(一) 新闻改革为什么要遵循新闻规律? 从哲学原理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过程都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才能有效地适应与改造客世界。从新闻工作来看,从事实际新闻工作的同志常会感到,某一时期,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的大潮中,一个新的新闻品类——深度报道,以其特有的纵深度、宽广度和震撼力脱颖而出。它涉题重大,高屋建瓴,气势飞动,跨越时空,纵横捭阖,说古论今,使人耳目一新,沉思、清醒、感奋! 深度报道的崛起,是近年新闻改革的重要成果,很快受到新闻理论界和编采人员的重视,不断有佳作涌上报端,有关探索深度报道的文论也见之于新闻业务刊物。应新闻界的呼吁,第8届(即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会,把深度报道作为独立的报道形式,单列组进行评选。这预示着新时期新闻改革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同时要看到,深度报道在有些报纸、有些编采人员那里,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简单化、表面化的新闻模式,这与我国改革形式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从给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新闻评选会上推荐来的深度报道作品和在评选会上谈论的情况看,无论在写作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新闻界深入研究和探讨。下面发表的是于清潍同志写的《怎样看待深度报道》。文章结合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认识,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度报道的定义是什么? 二、当前为什么强调深度报道? 三、深度报道的特点是什么? 四、深度报道的形式有哪些? 五、怎样采写深度报道? 这五个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很重要,大有一议的必要。为了推动新闻写作的改革和新闻改革的深入,欢迎新闻界同志和广大通讯员来稿参加讨论,畅叙己见。  相似文献   

15.
常听人说,农村改革的摄影报道不如前几年有气势,有深度,更有人感叹,潮头都看不清了,朝哪里深呀。显然,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的深度正在成为我们思想“取景器”里的调焦中心。记者应当怎样在经济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改革摄影报道本身,有所突破与创新呢?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摄影术的日趋完善,人们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可以掌握摄影技术。像佳能EOS—5相机。摄影者眼睛对着哪里,哪里便会留下清晰的图像,一切均可以自动完成。那么摄影记者的水平显示在什么地方呢?摄影记者的水平就显示在把相机镜头对准何方和在什么时机按下快门等方面,也就是说,新闻摄影题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我是一名地市报的摄影记者,从事新闻摄影8年多的时间,最大的苦恼莫  相似文献   

17.
您的基本情况:姓名、年龄、单位、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和新闻报道的领域。 1、您怎样看待女性从事新闻工作? 2、您对自己参加新闻工作以来的工作情况、业绩有何评价?您参加过哪些较大或较难忘的采访活动? 3、男性和女性在客观上存在着生理和社会心理的差异,您认为这种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您从事新闻工作? 4、您所在部门女记者、女编辑的比例是多少,您认为她们的工作比起周围的男同志来说业绩如何? 5.您是否认同“职业女性”这种说法,您希望社会从性别的角度还是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待您的创造?为  相似文献   

18.
驻外记者是我们的同行中特殊的一群,他们是怎样工作的?我们向国内外的八位驻外记者提出了这几个问题: 1、您是何时开始任驻外记者的?曾在哪些国家或地区工作过? 2、您用哪种语言进行采访?怎样获取信息与采访线索?在日常采访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是如何应付的? 3、您在工作中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同总部联系?平均每月发稿多少?采用的情况如何? 4、您参加过哪些国际重大事件或突发性事件的采访报道?您是怎样从争取时效、提高质量等方面同外国记者竞争的?您认为有哪些优势和欠缺? 5、您驻外时曾采访过哪些国家元首、政坛风云人物或当地新闻界知名人士? 6、您与驻在国的同行、其他外国记者以及国内其他新闻单位派驻的记者是否经常联系与合作?同当地别国驻外记者相比,您认为各自的短长何在(请举例说明一下您所认识的外国记者在敬业精神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问:您近来在思考些什么问题? 答:考虑得最多的是新闻教育改革,怎样为新闻实际工作和深化新闻改革服务的问题。问:集中点在哪里? 答:要逐步改变学生(未来记者)的知识结构,改变单纯的社会科学知识结  相似文献   

20.
新闻作品是否应读有主题? 新闻作品要不要、有没有主题? 有人认为,新闻作品是新闻事实的报道,如果提出新闻作品要有主题,会不会使新闻报道失去客观性?而有的报道,特别是那些很简单的事实的报道,很准谈什么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