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z指数在期刊评价中的效果。【方法】 以SSCI收录的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期刊为例,计算分析了目标数据的总发文数量、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一致性指标η、h 指数、p指数和z指数,实证研究了z指数应用于期刊影响力的评价效果。【结果】 z指数相较于h指数以及p指数更加适合于综合评估期刊学术影响力的质量因素、数量因素和被引分布情况。【结论】 利用z指数评价期刊有助于激励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z指数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区分度。但z指数在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中存在不能区分施引文献影响力大小等缺陷。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作者影响力是学术资源分配、学术人才引进、学术奖励分发的重要指标。为丰富作者影响力 的评价体系,本文提出评价作者影响力的新指标——Iw(Weighted Influence)指数。【方法/过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 上,修正加权被引频次,综合论文数量、署名顺序、发文时间等参数构建 Iw指数。为检验 Iw指数的评估效果,选取 CNKI数据库“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研究领域下发文量排名前 40位的作者,计算其 Iw指数,并与 h指数、hc指数 进行对比。【结果/结论】相比 h指数、hc指数,Iw指数对论文数量、署名顺序、加权最高被引频次等敏感度更高,对作 者影响力排名的区分效果更显著,评价结果更全面精细。  相似文献   

3.
王晓慧  王康 《情报科学》2018,36(2):63-66
【目的/意义】量化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并综合评估选取最客观、公 正的评价指标,为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过程】以CNKI期刊库为数据来源,以竞争情报为检 索词,统计该领域所有学者,并计算被引频次排名靠前的99 位学者的发文量、篇均被引频次、重要论文数、重要论文 被引频次、合作率、h 指数、g 指数、p 指数,利用SPSS22.0 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运用不同的评价指标 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将得出不同的结论;各评价指标之间存在较多相关性;p 指数在众多指标中更具区分度、灵敏 度以及适用性和可靠性,是一个极具应用前景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不断推陈出新,但尚缺乏在论文被引离散度层面对作者影响力的评价,本文提出一种综合论文被引频次平均性和均衡性的作者影响力评价指标--Gm指数。【方法/过程】以2009年-2018年图书情报领域发文量最高的20名学者文献数据为样本,采用熵权法确定作者论文被引频次平均性和均衡性的客观权重,计算作者的Gm指数,与h指数、g指数、篇均被引频次进行对比,并从稳定性、区分性和相关性角度讨论Gm指数的评价效果。【结果/结论】结果表明:Gm指数与h指数、g指数、篇均被引频次呈显著相关,与h指数、g指数相比,Gm指数的数据稳定性良好、对作者区分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针对z指数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存在的问题,提出融合引文分析与Altmetrics改进z指数得到znew指数方法,以提高对学者影响力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方法/过程]文章融合学术论文被引频次、下载量和期刊影响因子指标,考虑作者贡献度,构建学术论文综合学术影响力综合指标(AC),以替代z指数评价的基本单元——被引频次(C)单一指标,改进得到znew指数。以图书情报学领域2016—2020年的发文为数据来源,统计获得发文量排名前50位的学者,分别计算他们的znew指数、z指数、p指数、h指数、总发文量N、加权综合学术影响力(AC)、篇均影响力(AC/N)、体现论文影响力分布的一致性指标μ,并实证分析了znew指数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效果。[结果/结论]znew指数在继承z指数优势的基础上,同时也具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和特点,可较公平和客观地对学者的影响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6.
以2013年1月21日为统计目,对国内图书情报学领域排名前40位论文高被引博士生导师在CNK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的被引频次为依据,计算出每位导师的h指数。通过h指数与总被引频次、发文量、篇均被引量的对比.分析h指数用于评价学术成就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江秋菊 《情报科学》2019,37(6):96-100
【目的/意义】本文综合考虑文献的主题、被引频次和发文时间,从三维视角出发,提出一种文献影响力指数 (Influence Index of Document,IIOD)计算方法,在主题分类的基础上对文献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方法/过程】以 中国引文数据库中2013-2017年情报学领域9本期刊的10523篇文献为样本,利用LDA模型进行主题提取,并将 LDA与K-means算法结合实现文本分类,进而计算特定主题下文献的影响力指数,根据文献影响力指数对文献进 行排名。【结果/结论】文献影响力指数综合考虑了文献的主题特征、被引频次和时效性,其排名结果更加全面合理, 为评价文献的影响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采用期刊和图书数据库统计了中国图书情报学领域50位学者发表论文和出版专著数及其被引数据,对增加图书引用数据与其学术绩效h指数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综合h指数和论文h指数既高度相关又显著差异,综合h指数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价科研绩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情报学领域期刊发文时滞与论文影响力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分析发文时滞较短的论文的作者、机构以及研究主题等特征。【方法】 利用Spearman统计检验和关键词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Scientometrics和《情报学报》期刊论文的发文时滞和被引频次的相关性、发文时滞较短论文的作者的h指数、机构排名以及关键词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该两种期刊论文的发文时滞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具有相关性趋势,相关性并不显著。选题为当前领域研究热点的科研成果能够获得快速承认和发表,作者和作者所在机构的名望对于缩短论文的发文时滞具有促进作用。【结论】研究结果可以为研究人员投稿以及期刊编辑部审稿和出版提供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为充分利用学者已有研究成果,实现对学者客观科学的评价。[方法/过程]针对h指数存在的忽略高被引论文、只考虑h核内论文未考虑h核外论文、忽略合著者对科研成果贡献的差异以及存在精确注水等问题,提出综合考虑学者学术影响力和学者活跃度的hμ指数。该指数用基尼系数和篇均被引量处理h核内外学术论文被引量以度量学者学术影响力;在学者活跃度部分,基于布拉德福分区理论实现学者的分级评定,并通过学者既定时间窗内的学者发文量与同区学者平均发文量之比实现学者活跃度度量。[结果/结论]抽取情报学领域相关学者验证了上述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近三年国际图书情报学主流研究领域的分析与比较,深入分析了热点主题、高被 引论文和热点论文之间的关联与差异,为探索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收录的 17种图书情报学领域高影响力外文源刊近三年间所刊载的论文为研究对象,对热点主题、高被引论 文及热点论文等进行了多视角的计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际图书情报学领域研究主要呈现 出三个热点主题;领域高被引论文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领域热点论文侧重于信息计量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意义】分析我国情报学高被引论文的基本情况,揭示其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探索其中的一些特点 与规律。【方法/过程】选取我国情报学科相关期刊发表被引频次≥100 次的论文,统计分析其发表年份、刊登期刊、 高频作者和机构、研究主题、参考文献、引证文献、与下载量的关系等数据信息。【结果/结论】展示我国情报学高被 引论文的发展历程和学科主题的研究热点,指出情报学高被引论文的主要特征及影响力,为情报学的研究和进一 步发展提供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3.
刘中兴  杨建林 《现代情报》2021,40(12):140-149
[目的/意义] 考察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内个人学术评价指标的应用情况,为后续的个人学术评价指标研究提供参考,推动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个人学术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过程] 收集9种CSSCI图书情报学代表期刊2014—2018年有关个人学术评价指标的文献数据,运用内容分析法,从使用范围、使用环境、使用动机、使用情感4个方面考察指标应用情况。[结果/结论] 分析显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个人学术评价指标使用处于主要研究h类指数的指标发展阶段,较多使用传统简便的文献计量指标,如h指数、发文量与被引频次;个人学术综合评价的多元指标融合途径研究较少,仍有必要继续加强包括多指标融合比较、进一步完善个人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在内的学术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张雪梅  黄微 《情报科学》2018,36(5):165-170
【目的/意义】主题分布研究的关键是如何确定文献的主题,基于自建主题或者替代主题的主题分布研究可 以展现主题发展演变机理。梳理我国图书情报学主题分布研究现状,可以呈现该领域研究重点和研究取向。【方 法/过程】通过文献调研、趋势图、内容分析等方法,梳理我国图书情报学主题分布研究的研究现状。【结果/结论】我 国图书情报学主题分布研究主要集中于替代主题分布研究。建议我国图书情报学学者关注自建主题分类表研究, 构建出能够反应我国主题发展特征的主题分类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主题分布规律、主题演变机理、主题发展趋 势、学科发展史等方向的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数据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发现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的大数据演进特征,对于 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大数据的研究、应用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论文以中国知识和维普数据库作为 数据来源,以图书情报学领域大数据及相关议题的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增长趋势、研究空间格局以及研究 主题三个层面来分析我国图书情报学领域大数据研究演进特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图书情报学领域大数据及 相关议题的研究正处于中前期的加速发展期,具有良好的研究前景。大数据及相关议题的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且 持续性较差。此外,图书情报学领域大数据及相关议题的研究主题逐年拓展并深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海量科技文献中存在大量潜在“精品”文献,如何识别并利用此类文献是目前较具现实意义的 研究问题。【方法/过程】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人工智能领域1990-2010年期间的文献原文及引文数据为 样本,构建该领域文献原文-引文特征向量空间,融合决策树和逻辑回归模型对文献特征向量空间进行模型训练和 潜在“精品”论文识别的测试应用。【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发表五年后被引量”特征变量的加入能够显著提升 决策树和逻辑回归模型的识别分类效果,使得两类模型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 84%和 89%以上,提升幅度达到 20 多个百分点。逻辑回归模型的识别效果始终优于决策树模型,通过调整两种模型的超参数,能够使得模型获得更 理想的识别效果。此外,早期人工智能领域科学研究仍处于小团队协作阶段,领域文献的基金支持和开放获取程 度较低。【创新/局限】尽管论文创新性引入机器学习方法实现潜在“精品”文献识别模型的建模与应用,然而仍需将 模型拓展到更多学科领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论文学术价值识别是科技成果评价的重要内容,利用论文内容贡献度和加权平均被引量指标 能够实现论文学术价值的早期识别,推动科技成果价值的早发现早实现。【方法/过程】本文首先基于模式匹配和共 现分析方法抽取了论文问题知识元关系和方法知识元关系;其次按照问题与方法知识元关系进行检索,构建问题 与方法相关文献集;然后基于相关文献集提出论文学术价值指标计算方法,并通过归一化贡献度-加权平均被引量 矩阵,实现了论文学术价值早期识别;最后采用图书情报领域期刊论文数据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结论】实验结 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实现论文学术价值的早期识别,有利于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创新/局限】后续研究将把更多论文知识元纳入计算,进一步提高论文学术价值早期识别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关键评价指标的相关关系,检验期刊零被引率作为期刊评价反向指标的科学性。【方法】以CSSCI为数据源,选择图书情报学科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时间窗口分别为2-5年的期刊零被引率、期刊关键评价指标,借助于SPSS分析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关键评价指标(2年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和h指数)显著负相关,期刊自引对于期刊的引用突破并不构成重要影响。【结论】期刊零被引率可以作为一个反向指标,但需要考虑学科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本文旨在探索基于p 指数的微博传播力评价方法,并探究使用p 指数来评价微博传播力的应 用效果。【方法/过程】首先,笔者依据现有研究中微博传播力的影响指标,提出微博转发p 指数、微博评论p 指数和 微博点赞p 指数,并用综合p 指数来统一这三个指标的评价结果。然后,基于我国34 省的旅游政务官方微博数据, 通过对比综合p 指数与综合h指数在微博传播力评价中的表现,以及对传播力评价中综合p 指数与微博传播力相关 的几个重要指标作关联分析,实证探究了p 指数评价微博传播力的应用效果。【结果/结论】实证结果表明综合p 指 数评价微博传播力的优势:更好地平衡博文的“质量”和“数量”,具有强区分度和高灵敏度,能够有效地识别高价值 的潜力微博用户和高价值的博文等。  相似文献   

20.
吴建华  李雪  何秀玲 《情报科学》2018,36(2):159-164
【目的/意义】阅读研究既是图书情报学的重要课题,也是认知科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 研究领域。全面深入地了解国内外阅读研究现状,有利于正确把握阅读研究全局,促进图书情报学阅读研究的拓 展和深化。【方法/过程】按照国外阅读研究→信息科学与图书馆学阅读研究→国内阅读研究→国内图书情报学阅 读研究的思路,运用CiteSpace 系统深入分析SCIE、SSCI、A&HCI 和CNKI收录的近10 年阅读研究核心期刊文献。 【结果/结论】阅读发展依然是阅读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新信息环境下出现的新阅读现象和阅读行为已成为阅读 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图书情报领域的阅读研究显示度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