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意义】针对用户在社交网络中以发布状态更新来向好友和联系人们表达他们的信息需求的SMQA 行为,分析在线信息搜寻背景下的SMQA行为。【方法/过程】采用访谈形式对55位参与者进行了深度访谈,首先了 解参与者使用SMQA的频率,随后研究信息需求的类型,使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搜寻的主要原因以及选择回答来 自社交网络上朋友的提问的动机。【结果/结论】用户在选择信息搜寻方式时,会将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和自己对社交 网络好友的情感因素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近年来,社交网络服务的隐私关注变得日益严重。先前关于隐私关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无差 别节点上(仅针对用户行为),但却忽略了用户在社交网络环境中有着长期的社交行为。【方法/过程】创新性地研究 了基于隐私关注和社交网络服务与用户双方利益的长期演化博弈,并首次将隐私关注作为一个因素引入到博弈 中,通过建立收益矩阵来构建双方利益的演化博弈,最后使用算法进行仿真验算。【结果/结论】实验结果显示:社交 网络服务商泄露用户隐私的比例与用户披露隐私信息的比例密切相关;用户的安全收益会提升其对隐私信息披露 比例;隐私披露成本有利于提升用户警惕性、减缓隐私信息的泄露,但这种正面影响只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加大隐 私泄露惩罚力度有利于缓解隐私泄露。  相似文献   

3.
仝晶晶 《情报科学》2020,38(3):29-34
【目的/意义】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科研人员对于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行为,揭示图情领域科研人员在此类平台中的行为差异和影响力差异。【方法/过程】选取ResearchGate作为研究平台,运用网络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78个iSchool联盟成员进行广泛调研。同时,基于国家差异的视角从影响力、信息共享行为和社交行为三个方面比较分析科研人员对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行为。【结果/结论】调研结果显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图情工作者在学术社交网络平台上最为活跃;相对于提出问题,iSchool的图情工作者更喜欢提供答案;中国的用户数量居于全球第三位,但用户活跃度低,影响力较小。  相似文献   

4.
张继东  李鹏程 《情报科学》2017,35(11):13-16
【目的/意义】通过模型构建模拟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递,为移动社交网络中信息的高效传递和政府管 控提供支持。【方法/过程】基于地理社交数据来量化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对信息的传递意愿程度,同时通过将地理 社交数据中的用户地理属性添加到用户的多维特征集合中,根据用户多维特征选择传递不同内容的信息,以提高 信息的传递效率。【结论/结果】由地理社交数据构建的用户特征模型与实际情形贴切,因而通过其进行移动社交网 络中的信息传递机制研究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张大勇  景东  卜巍 《情报科学》2019,37(2):83-88
【目的/意义】在于探索微信用户分享行为时空特征,为揭示用户间信息分享轨迹和社交网络结构的演化规 律提供借鉴。【方法/过程】由于微信对线上数据技术采集的限制,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以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 分析用户行为规律和行为特征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融合多源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 了247711条微信用户分享数据的特征提取。【结果/结论】微信用户对微信具有较高的依赖度,分享与阅读之间的间 隔时间分布具有强阵发性,而且微信中分享内容被转发的路径长度远远高于以微博为代表的综合类社交应用。  相似文献   

6.
皇甫军 《情报科学》2017,35(8):62-67
【目的/意义】研究科研社交网络平台功能对用户行为的影响,对进一步完善平台设置、促进科研社交网络 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方法/过程】文章从用户感知有用性、易用性和用户获取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角度设置平台功 能要素问项和用户行为问项,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平台功能定义为信息、凝聚、合作、管理四项功能,研究其对用户 关注、互动、学术共享和学术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结论】得出平台信息功能有效增强用户学术分享行为,合作功 能对各行为影响较小,凝聚功能对学术分享与合作行为作用较大,管理功能也会有效增强用户的学术分享。  相似文献   

7.
甘春梅  黄玉莹  黄凯 《情报科学》2021,39(11):69-75
【 目的/意义】基于过载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移动社交网络用户持续使用意愿的影 响因素进行构型分析;结合用户使用特征因素(使用经历),探讨不同类型的过载的作用机理。【方法/过程】通过在 线问卷收集383份有效样本,利用fsQCA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当存在信息过载和系统功能过载 时,不管用户对社交过载的感知程度如何,用户倾向于不再继续使用该移动SNS。而使用经历较长的移动SNS用 户更容易感受到系统功能过载或社交过载带来的消极情绪。【创新/局限】尝试将fsQCA方法应用于社交网络用户 行为研究,揭示不同要素组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鹏  赵动员  梅蕾 《情报科学》2020,38(2):170-176
【目的/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移动社交网络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因此对信息 传播机制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从复杂网络和用户属性的角度,对强弱关系连接的信息传 播模式以及影响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时间、网络结构属性、用户异质性、用户影响力等)进行了梳理,同时对信息 传播模型进行了功能及演化分析,总结现有研究的理论贡献以及不足之处。【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上,对移动社交 网络信息传播机制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四个主要方向:研究强弱关系共存网络结构的信息传播机制;关注互动内容 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借鉴现代社会物理学理论完善移动社交网络信息传播理论,以及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理 论坚韧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识别风险认知视角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有效提升个人健康管理与决策水平,为社交媒体运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基于风险信息搜寻与加工模型(RISP),构建知觉风险特征、相关渠道信念、负面情绪响应、信息充分性、信息规避规范和知觉信息收集能力6个维度下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三角模糊数Dematel方法构建因素关系网络图,并借助DANP方法量化关键影响因素权重。【结果/结论】结合影响因素的极限超矩阵和原因度、中心度排序结果识别出了可及性、感知严重性、高唤醒情绪、现有信息水平等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优化策略。【创新/局限】本研究从风险认知视角揭示了社交媒体用户健康信息规避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对促进社交媒体运营管理及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量化指标存在一定主观性,样本数据有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社交网络舆情监管关乎社会稳定,区块链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应用技术,关于区块链社交网 络的信息传播特征和规律研究将有利于对区块链社交应用的舆情监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区 块链和信息传播理论,通过爬虫采集区块链社交网络应用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Gephi进行数据可视化 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整体网络下的社群进行对比分析,重点讨论了声誉分与用户 度的关系情况。【结果/结论】区块链社交网络为无标度网络;社群间的平均聚类基本一致并且较低;用户发帖量服 从幂律分布;声誉分高的用户在区块链网络中的影响力较大,其在舆情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 新/局限】基于区块链社交网络应用,本文分析了区块链整体社交网络及区块链社群网络的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规 律,后续将采用动态网络、超网络方法对区块链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特征及规律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分析新媒环境下网络社群中用户信息行为的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前沿及发 展趋势。【方法/过程】运用定性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网络社群用户信息行为研究起 源及发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呈现国内外网络社群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结果/ 结论】从研究热点看,国内外研究主要是围绕网络社群中用户的信息共享行为、信息搜寻行为和信息传播行为;从 研究发展趋势看,国内外未来研究主要围绕网络社群中用户的信息持续使用行为、信息采纳行为和信息交互行为 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魏莹  刘冠  李锋 《情报科学》2018,36(3):138-143
【目的/意义】信息扩散中关键节点的识别,以及关键节点影响力的度量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方法/过程】 本文通过中国流行的社交网络应用平台-“知乎”网络上信息扩散的实例分析,发现了社交网络中接近中心性指标 与信息扩散的效果呈现较强的正向相关性。这表明企业可以根据网络用户在社交网络中的接近中心性指标值来 预测/判断其影响力。【结果/结论】因此,本文提出接近中心性指标值高的非“明星”节点为信息扩散中的隐形关键节 点。最后,通过仿真模拟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扩散过程和结果,对隐形关键节点的影响力进行了量化和评价,进一 步确定了隐形关键节点的价值和效率。  相似文献   

13.
彭丽徽  李贺  张艳丰  洪闯 《情报科学》2018,36(9):96-102
【目的/意义】针对用户隐私安全对移动社交媒体倦怠行为意愿的影响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企业或相关组 织从用户隐私角度改进社交媒体工具的业务及公共服务。【方法/过程】基于“感知-情感-行为意愿”研究范式,结合 隐私计算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过程激励理论内容构建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检验。 【结果/结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社交媒体倦怠的形成过程中用户的社交媒体态度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而隐私关 注是社交媒体态度的重要影响因素,隐私关注的过程中信息保护与隐私披露行为共同作用,感知风险与感知收益 相互博弈,用户态度到行为意向的过程中,过程激励起到微弱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意义】提高社交招聘网站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意愿和习惯。【方法/过程】了解社交招聘网站的概念 和分类,在社交招聘网站信息传播过程中揭示用户信息发布和接受意愿对共享行为的积极作用。基于技术接受模 型,结合需求层次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等,选取社会身份、社交需求、经济情况、自我实现、隐私保障、身份确认和个 性化作为影响因素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经济情况、自我实现以及个性化对用户的感知可信性有显著影 响,社交需求、自我实现和个性化用户感知可用性有显著影响,用户的感知可信性与感知可用性对用户的信息接受 意愿和信息发布意愿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科研机构是科研创新的核心参与主体,在学科划分基础上对其学术社交网络的利用规律的分 析,有助于揭示科研机构进行网络学术交互的学科差异特征,并指导科研机构用户依据学科特征合理利用学术社 交网络。【方法/过程】本文选取中国科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在进行用户学科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术社交网络 ResearchGate(RG)和Academia.edu(Academia)的用户行为数据,从用户分布、交互关系、成果分享和主题关注四个 方面归纳不同学科用户的利用行为差异。【结果/结论】数理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的科研机构用户能积极且有 效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化学科学、信息科学的用户参与意愿强烈但利用情况不够理想,工程与材料科学、管理科学、 医学科学的用户目前参与人次较少但仍具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探究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使用动机与行为的投射关系,从行为数据中反推使用动机并基于动机 构建群体画像,为平台定位用户群体、挖掘需求偏好提供指导。【方法/过程】首先剖析学术社交网络用户使用动机 的投射过程,明确动机类型及不同动机下行为的投射表达;然后设计用户使用动机画像的总体流程,最后以小木虫 社区为例,采集相应的行为数据进行动机画像的实验分析。【结果/结论】结果表明样本可划分为五类群体,通过类 簇中心与平均用户的对比可从动机视角概括出群体特征标签,解读出用户使用动机及需求偏好。【创新/局限】在变 革用户使用动机的获取方式、发挥动机研究对运营实践指导作用方面进行了创新性尝试,但在细粒度行为数据采 集及不同领域对比分析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社交媒体用户的碎片化信息痕迹为刻画在线社交活动中的用户画像并揭示其信 息传播行为提供了依据。【方法/过程】通过对微博、QQ群、天涯论坛、人人网等社交平台的深入挖掘,构建了在线社 交活动中的用户画像模型,并对其信息传播行为的时间统计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社 交媒体用户的发布行为中,时间间隔服从重尾分布,其活跃程度与幂指数正相关,与时间间隔宽度负相关;而时间 间隔的重新标度方法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不同活跃程度个体所造成的影响;在交互行为中,时间间隔服从重尾 分布,可用幂指数近似刻画,交互行为表现出“强阵发”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预测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用户头像是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自我呈现的重要标识,研究用户头像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有 助于理解用户在社交媒体自我呈现变更行为特点,为社交媒体用户管理和维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过程】 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分析1698 条知乎问答数据,以头像更换为例探索性研究社交媒体的用户自我呈现变更行为的 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用户头像呈现变更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5 个主范畴:个体特性归因、情感满足归因、社 交归因、尊重归因、媒介归因。其中个体特性和情感满足归因是内部驱动性因素,社交和尊重归因是外部驱动性因 素,媒介归因是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陈娟  高杉  邓胜利 《情报科学》2017,35(5):69-74
【目的/意义】对“知乎”用户进行分类,识别不同类别的用户特征,并对其问答行为进行分析。【方法/过程】 运用火车头采集器抓取社会化问答平台用户个人特征与行为的客观数据共计475636个,运用R语言进行样本分 离,对三类子样本构建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Question_lover组用户的行为动机以求知动机与利他动机为 主;Answer_lover组用户表现较符合社交型用户特点;Majority组用户具有很强的享受帮助、兴趣动机和社交动机, 该组男性用户在问答行为上显著活跃于女性用户,但这种差异在其他两组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近年来,各大社交媒体平台用户使用率不断下降,意味着平台用户生成内容行为的减少,这无 疑对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有必要从社交媒体平台独特的互动性技术特征出发去探究用户生 成内容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以用户感知互动性为研究切入点,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价值理论,提出用户感知 互动性、感知价值和用户生成内容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法与Smart PLS 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验 证。【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交媒体情境下用户的感知活动性显著影响用户对社交媒体平台的信息价值感 知、自我呈现以及社会认同的满足程度,最终显著促进用户的内容生成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