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气候变化正在成为未来几十年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威胁。如何准确监测极端气候事件和灾害,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防控提供强有力的数据和科学支持,成为亟待回答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决策命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第13项——"气候行动:采取紧急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SDG 13),就是要通过各国的实际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威胁,增强人类适应能力。然而,目前SDG 13相关指标都缺少空间数据和信息的支撑。地球大数据具有高度协同性和集成性,有利于减小研究和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能满足气候变化和灾害风险研究对科学数据提出的迫切需求。文章围绕减缓气候相关灾害影响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两大主题,通过地球大数据平台,综合多源空间数据,研究获取灾害时空分布、碳收支变化趋势的方法;并依据该方法获取具有空间信息的数据集,以支撑SDG 13实现,为气候减灾和碳减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傅崇辉  郑艳  王文军 《资源科学》2014,36(7):1535-1542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具有交互关系,发现和挖掘具有协同关系的行动有利于低成本应对气候变化。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后发现,减缓和适应行动存在协同关系且具有成本效益优势,主要发生在区域和部门层面,但由于适应气候变化研究较为滞后,减缓和适应行动协同关系研究面临样本不足、研究工具有待开拓等问题,研究边界也有待确定。能源系统受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减缓和适应行动之间存在大量自发的协同效应和竞争关系,具备进一步挖掘协同关系的条件。建议从能源系统入手,增加能源系统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为协同关系研究补充适应行动样本;借助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对减缓和适应行动的协同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开拓适宜的定量分析工具;通过辨识能源系统中具有协同关系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为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各国的技术需求评估报告和合作专利分类系统,开展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技术需求的特征评估。研究发现,66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提及了726项气候技术需求,其中减缓262项、适应464项。可再生能源发电是减缓的优先需求,农林牧副渔生产中的适应技术是适应的优先需求。但是,不同区域的减缓技术需求呈现异质性,适应技术需求呈现共性。非洲地区的优先减缓需求是可再生能源发电、非化石燃料技术和土地部门的减缓技术,亚洲地区为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具有减缓潜力的燃烧技术,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为道路交通部门的减缓技术。为促进中国向“一带一路”区域的气候技术转移与南南合作,我国提供的重点技术应与各国的重点需求相匹配、提升技术信息的透明性并强化需求与方案的国别研究。  相似文献   

4.
气候适应治理的国际比较研究与战略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深度减排力度不足导致未来气候变化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强化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成为我国应对气候风险、提升气候韧性的必要手段。本研究分析比较了中国、英国、德国的适应战略演进和治理体系特征,并依据所得启示从适应知识、技术、资金三个能力维度提出完善我国气候适应治理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旨在为我国争取新一轮国际气候博弈主动权、提升全球气候治理领导力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已广泛认识到,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危机之一。近50年是过去2 000年以来“一带一路”地区最暖时期,这主要归因于人类碳排放不断增加和累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带一路”地区平均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速率快、降水和蒸发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等特征,极端高温、暴雨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上频次和强度均快速增加;进入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地区每10年气候灾害发生次数超过20世纪70年代发生次数的5倍。“一带一路”地区近50年气候系统的显著变化主要可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受到人为气溶胶排放、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等的影响。预估研究表明,实现全球碳中和前,“一带一路”地区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将沿着目前的趋势非线性发展,气候变化灾害风险整体上将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碳中和时期,气候变化特征将呈现新格局,气候风险将出现新变化。文章综合分析并识别“一带一路”地区重大气候灾害风险及空间差异性,提出相关防范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6.
全球能源变革呼唤能源经济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缓碳排放的大背景下,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能源体系革命性变革的浪潮。当前以化石能源为支柱的传统高碳能源体系,将逐渐被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低碳能源体系所取代,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将不再依赖地球有限的矿物资源,也不再侵占和损害地球环境空间,从而使人类社会形态从当前不可持续的工业文明向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形态过渡。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的科学背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这种全球性的气候变暖,是由自然的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增强的温室效应共同引起的。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未来50-100年全球和我国的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2022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六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和中国气象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对外发布。文章简要介绍了其中有关气候变化的生态影响及适应对策的评估结果,并参考其他文献,介绍了有关中国的相关研究进展。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生态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包括:物候提前,植物生长季延长;物种分布区向极地移动或向高海拔地区移动、树线升高;物种局地灭绝或栖息地退缩;疫病发生频次或强度升高、范围扩大。这些生态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类群间存在一定差异。全球要进一步采取必要的适应和减缓措施,应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破坏与挑战。第六次评估报告和相关研究对我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为制定和提出科学合理的气候变化应对和缓解对策,我国急需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生态学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9.
大连市气候变化适应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崔利芳  任学慧 《资源科学》2012,34(2):273-279
选取大连市1960年-2009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orlet小波分析探讨了近50a大连市气候变化特征,表明50a来年均气温显著上升,其中冬、春季的增幅最大,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过程。在此背景下,根据系统之间的动态耦合原理,选取社会、经济、农业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大连市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子系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2000年-2009年气候系统与评价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然后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判定大连气候变化的适应度。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大连市气候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波动性较大,但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评价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也显著提高,而且两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2009年大连市气候变化的适应度总体上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下滑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湟水河流域径流量影响的定量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湟水河是西北干旱区重要河流之一,对维持西北干旱区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湟水河流域水资源减少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根据流域内1966-2010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对湟水河流域径流量和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降水量、蒸散发量和径流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径流量的下降变幅为0.1亿m3/10a,具有4a、9a和20a的准周期变化,且在198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气候变化对湟水河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达35.46%,人类活动改变了部分水循环的路径,对径流的减少起主导作用,贡献率为64.54%。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对滦河流域水文循环的影响及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气候变化对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影响的时空格局变化,尤其是对水资源工程和规划的影响,是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流域,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1957年-2001年的水文气象要素变化特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等资料,应用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滦河流域水文循环过程,由月径流量计算结果,模拟期效率系数达到77.2%,检验期达到83.1%,表明SWAT模型在该流域具有一定适用性;根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多模式结果,分析了IPCCSRES-A2、A1B、B1情景下21世纪降水、气温、径流、蒸发的年响应过程,以1961年-1990年作为基准期,结果表明3种情景下从2011年-2099年以上各水文要素都呈增加趋势,且降水、气温、蒸发都较基准期有所增加,而径流量在2020s(2011年-2040年)径流量相对基准期减少,且在A2、B1情景下2050s(2041年-2070年)径流量依旧减少,到2080s(2071年-2099年)3种情景下径流量才增多。该结果将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资源分配的制定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对于保证海滦河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刘竹  耿涌  薛冰  郗凤明  焦江波 《资源科学》2011,33(7):1325-1330
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的选择对核算结果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参照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根据中国能源统计现状,利用能源表观消费量数据和现行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将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分为3种核算方式:①基于能源平衡表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②基于一次能源消费量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③基于终端能源消费量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并分别根据3种能源消费核算方法构建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体系;以北京市为案例对比3种方法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的选择对核算结果有很大影响,通过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认为排放因子、碳氧化水平及加工转换过程是产生不确定性的3个主要原因。基于能源平衡表的修正后的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能源加工转换过程中的二次能源消费遗漏及重复计算,然而,由于当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尚不能满足能源消费碳排放计算的需要,需要尽快建立更为细致的统计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开展“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将有利于处理好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对实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气候变化的事实和预估出发,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地区水资源、农业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并探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技术、资金及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需求缺口。研究发现,相比于减缓技术,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对适应技术的需求更为迫切。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推动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行动将面临大量的资金缺口,并且多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防灾减灾、生态系统治理、低碳产业、森林碳汇、生物多样性等减缓和适应领域均存在能力建设缺口。在此基础上,文章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合作国家、合作领域、合作对策3个方面阐述了“一带一路”气候合作的总体战略,明确了东南亚和非洲作为“一带一路”气候合作的重点地区,以及在技术、资金、能力建设等方面的重点领域。进而提出了整合“顶层设计—资金保障—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话语体系”多措并举的系统化合作方案。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伟  杨婕  马占云 《资源科学》2010,32(10):1926-1931
生物质能在缓解能源紧张,降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作物秸秆作为其丰富重要的原料之一,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将对我国生物质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农作物秸秆产量,本研究利用CERES作物模型模拟了基本气候BS情景下(1961年-1990年)和SRES温室气体排放方案下B2情景的(2011年-2100年)我国三大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的秸秆生产量,分析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其秸秆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作物秸秆生产总量表现为先降低(2020s)后增加(2050s、2080s)的趋势,其中水稻的秸秆单产和总量将下降,而小麦和玉米的秸秆单产、总量则有增加趋势,尤其是小麦增加幅度更大;②未来气候变化将增大作物秸秆生产总量的年际波动,影响秸秆利用量的稳定性;③华北地区是未来三大作物秸秆总量增加的主要区域,有利于秸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东北的东部地区秸秆总量表现为大幅度的降低。本文成果属初步研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今后需要继续深入探讨,逐步降低研究中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因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体系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然而无论是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适应气候变化还是减缓气候变化,都首先需要来自科学界有力的支撑,需要将科学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指导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术。本文通过对当前气候变化研究需求和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的分析,提出了当前气候变化研究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和问题,并就如何保障气候变化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土地系统的脆弱性及其恢复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全球气候变化、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和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其共同作用产生的压力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的土地系统不堪重负。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加重土地系统的脆弱性、损伤其主要生态环境功能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认识和有效管理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驱动下的土地系统脆弱性及其恢复力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本文分析了当前陆地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可持续利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我国土地系统脆弱性现状.介绍了国际上土地脆弱性与恢复力研究案例,重点探讨了当前恢复我国脆弱区土地系统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7.
肖瑶  郭京京  李全升 《科研管理》2020,41(8):105-113
 破坏事件作为组织负效应的研究分支被组织创新领域学者广泛关注,近期基于创新理论与非契约治理中的组织惯例研究意识到,组织内外基于颠覆性创新的不同类型破坏事件有可能对组织惯例的非契约治理结果存在不同影响。基于此,本文结合双元创新理论与社会网络理论,以组织适应性作为因变量,探究不同阶段破坏事件发生的情况下双元惯例的治理选择问题。实证结果表明,在一阶破坏水平高而二阶破坏水平低的情况下利用式惯例与探索式惯例对组织适应性同样有效;在一阶破坏水平低而二阶破坏水平高的情况下探索式惯例对组织适应性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而利用式惯例对组织适应性存在负向抑制作用。研究结论有利于理解破坏事件通过惯例促进组织适应性与组织绩效原因,并为企业如何利用组织双元惯例在组织变革中存活与提升组织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是具有科学支撑的严肃事实,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巴黎协定》是国际合作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重要进展,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主流共识。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目标,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发达国家要尽快实现低碳转型发展,发展中国家也要加快低碳创新发展。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了积极建设性的作用,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将不断强化和实施,从而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应有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知、态度、情绪、情感等心理反应是其参与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的重要先决因素。追踪并监测公众的气候变化心理对气候变化教育、大众传媒宣传沟通、气候政策制定与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系统论述气候变化与公众心理反应的相互影响,梳理影响气候变化心理的多维度因素,从气候变化心理对气候治理实践价值的角度提出发展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心理学、气候相关学科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公众气候变化心理的关注和应用,助力全民参与的气候适应型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韧性理论研究的回顾,论述将韧性理论引入能源系统问题的研究价值;在此基础上阐释能源系统韧性的概念框架;从能源系统研究对象、能源系统的扰动因素、能源系统韧性的量化评价方法以及韧性提升路径等方面,构建能源系统韧性的研究框架;最后探讨能源系统韧性研究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分析发现,能源系统韧性的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目前主要关注韧性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对于能源系统韧性的形成机制、动态演变过程、扰动因素的作用机理、韧性评价模型的验证与应用等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