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第一次采访     
碰上了一个“老实疙瘩” 每个记者对于自己新闻生涯中的第一次采访,都会留下难忘的记忆。而我在第一次采访时便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进入《解放日报》不久,对新闻刚刚有了些感性认识,我和张铁夫就接受了一个任务——采访当时边区的模范工人赵占魁。大概当时报社里实在抽不出人手,或者是领导有意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所以才让我们两个新来的年轻人挑起这份重担。报社在分配给我们任务时,就强调说这是一次重要的采访,一定要搞好。 尽管我们内心都有点忐忑不安,但想到这是当记者的“第一炮”,无论如何也得干好。第二天一早,我们就来到当时的中央职工委员会,因为赵占魁这个典型是由他们向报社推荐的,所以我们想先从这里开始了  相似文献   

2.
我在少年时代,就向往新闻工作,并经常给报社写稿,反映一些农村青年和周围同学们的生活情景。写了几次之后,上海的青年报社居然给我寄来了一份通讯员登记表。这件事,使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当通讯员是有任务的,于是与报社的联系增多了。所以,我对朋友们说:“我与新闻结缘是在少年时代。”但真正闯进新闻的大门,真正尝到从事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却是在当上记者之后。 屈指算来,从事新闻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不愿报流水帐,因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难忘的日子 1988年5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要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叶挺将军摄影作品展览》。我是解放军报的见习记者,报社把采访这一活动的任务交给我单独完成,我着实心里很紧张。我能行吗?当时我只是一个“见习”的“小记者”,虽然从事新闻工作已有好几年,但直接采访国家领导人的活动,还是第一次。同事们见我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安慰我说,没事,李鹏总理很平易近人,挺和善  相似文献   

4.
决定让我和关艳玲承担《东北虎》特刊的采访任务时,我和艳玲到报社才半年,刚刚摘了见习记者的帽子。第一次参与策划、第一次出差,当时我的心情除了激动还是激动。搜集东北虎的资料,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网上的文章和研究资料、图书馆相关书籍甚至是民间的小传说,统统成了我们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十强赛的硝烟还没完全散尽,人也好象还停留在那段激动人心的日子,作为一名经历了中国足球队第一次冲进世界杯的体育记者,我觉得这次采访更是一段难忘的经历。我们报社在报道十强赛时做了很周密的策划,我被分配采访客队这样一个专门任务,虽然采访对象是对手,却真有其独特的滋味。  相似文献   

6.
面对暑假实习第一次参与新闻暗访;第一次遭遇采访受阻、记者被打;第一次感受到记者要坚守新闻责任、做舆论监督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觉得记者的职责任重道远……当初给我做笔录的任警官问过我一句话:“跟写小说似的,小丫头哪儿来的胆子?”当时我只是笑笑,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或许是源于内心深处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7.
我2010年毕业进入报社,从事新闻工作已近3年。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不曾预料到的困难和烦恼。入门阶段:学会了"走程序",却疲于应付刚来报社的时候,我们几个新记者都分到了热线新闻部,有专门的老师带着跑新闻,回来模仿着写。我没有学过新闻学,毕业后也没想到去找些专业书籍看看,对新闻要素一知半解,所以头一两个月的学习如同"老虎吃天,无从下口",而且跟着去采访看什么都新鲜,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采访     
范敬宜 《传媒》2000,(12):45
对于每一个新闻记者来说,第一次采访都是终身难忘的。我也同样,不过那一次不是成功的采访,而是失败的采访,教训深刻的采访。 我的新闻生涯是1951年9月初,从上海分配到沈阳《东北日报》开始的。那时,初出茅庐,雄心勃勃,一心想当个像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那样的著名记者。不料踏进报社以后,首先分配到工业组当见习编辑,成天编些百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记者协会于8月份组织了全省第一次地区报纸异地采访活动,各地区报社派记者到张家口地区采访,时间总计半个月,取得了多方面的收获。参加的同志在总结时一致认为,这是新闻改革中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感悟敬业     
2006年3月,我拿到最想要的那个offer——《解放日报》人事部与我签了合约。8月1日,我结束了长达19年的学生生活,开始了第一年的记者工作。在这一年中,我经历了好几次转折,从学生到社会人,从特稿记者到民生记者,从"高屋建瓴"到"一地鸡毛"。每一次报社都给了我许多支持和鼓励,也给了我许多机会。然而,最初三个月机动部的工作生涯,则是在我新闻生涯中最关键的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机动部记者的采访精神,让我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11.
您见过那种健步如飞、能够忍饥挨渴的特种兵吗?他们有着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很荣幸的是,我1978年入伍时就跨入了海军特种兵的行列,没想到1984年调到人民海军报社当记者后,这种素质竟在采访中派上了用场。尤其是我第一次外出独立采访突发事件,就  相似文献   

12.
报道两会,每个记者都有不同的采访视角和关注重点,如何让自己的报道在众多新闻中脱颖而出,准备环节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特别是对于我这个第一次上会的"新兵"而言,准备工作越详尽,采访就底气更足些.  相似文献   

13.
有关记者的是是非非听得够多了:从"欺骗暗访"到"窦唯大闹报社",从"美女记者"到"跪地采访",似乎处在新闻事件发生最前沿的记者们一不小心便反客为主成了新闻的主角,情愿或不情愿地在新闻里"客串"了一把。而招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或千夫所指、或赞扬有加,或横眉冷对、或感恩戴德。似乎向来崇尚客观、公正、平衡的记者们也在两个极端的摇摆中找不到平衡所在。记者角色错位的利弊暂且不论,但这至少给记者们创造了一个换位思考的机会,站在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4.
有家企业代表在一次会议上介绍了很好的经验,到会的一位记者采访那位代表,代表笑着说:“我们厂就在你们报社后面不远,厂子虽小,也有不少新闻哩,可不能‘兔子不吃窝边草’啊!”一句幽默话语顿使记者满脸尴尬。我敢说,这件颇有些滑稽的事儿,在新闻单位恐怕不是个别现象,报社周围的单位往往成为采访的死角。有些记者整天“海陆空”地到处跑,但对自己眼  相似文献   

15.
这种事让我碰到不是少有的几次:要材料——越来越多的年轻记者常在采访一些会议时,追着会议举办方的有关人员问"有没有材料"。这是"画面"。"画外音":没材料怎么报道?早先是为记者提供领导讲话稿,后来是发给记者"新闻参考稿",再后来就更直接和更干脆了,连"红包"带"新闻通稿"  相似文献   

16.
<正>当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学生时,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的志愿是当记者,写新闻报道。"当步入记者的行业时,或多或少也听到有的同志这样说过:"我主要是负责采访,写稿,制作新闻。"而一些新闻从业人员也认为我的任务也很明确,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而这些看法都看似与新闻评论不搭边,没什么关系,但新闻评论不只是编辑记者才能完成的事情,因为它的意义不仅局限于新闻本身,也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下面就  相似文献   

17.
赌场暗访记     
我是南国都市报实施暗访偷拍活动较多的记者之一,报社为保障我的采访安全,特地给我配备了一台暗访摄影机.这台暗访机外表看不到镜头,一般人难以发觉它.它让我完成了不少用普通照相机难以完成的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18.
新闻工作是迷人的.当记者,有苦有乐,有惊有喜,有这样那样无数个的"第一次".而每一个人的"第一次"都会不尽相同,都会是一首歌,是一笔难得的经历和财富.和许许多多的新闻工作者一样,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七八年,也有许多的"第一次",尽管作为地市报人,这些"第一次"太平凡,但终究还是一个普通记者的跋涉踪迹和成长过程.这里,特记录几则,也许对年轻的同行有些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9.
基层不仅有新闻,而且有好新闻!这是六访黎明村给我的启示。说到"走基层",有些记者总认为基层没有什么可写的,担心到了基层抓不到新闻,白白跑一趟。也许,我的一段采访经历可以给同行一点启发。自1998年至2011年,我先后6次采访毛乌素沙漠边缘一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荒村——宁夏盐池县黎明村。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竟  相似文献   

20.
报社工作的中心是办好报纸杨尚德1986年3月,我和范敬直同志调人经济日报,当时工作千头万绪、内部意见纷纷,究竟从哪里入手?第一次召开报社职工大会时,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口号:“集中精力办好报纸。”因为报社的中必任务是办好报纸,只有把大家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