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宋廷制定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定期对地方官员的德行、才干、劳绩进行考评,并由中央的具体部门依此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奖惩,使地方官的升迁罢黜在层层牵制下最终集权于中央.考课制度加强了宋廷对地方的掌控.以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和等级授职体制下人治的因素,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弊端.用意良好的地方官考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扭曲与失效,给宋代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巡抚制度是明代的一项重要的行政制度,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明代巡抚制度的历史考察,论述了巡抚制度的特点和巡抚的职能和历史作用。虽然明代巡抚始终是以中央特遣官的身份出现,二不是正式的地方官,但明代巡抚制度的演变却为清朝正式把巡抚设为地方官提供了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3.
土司既是中央王朝任命的地方官,又是本宗族的族长,所以在地方治理中具有国家力量参与治理与宗族力量参与治理两大特征,二者内外结合构成了土司地方治理的基础。国家力量通过土司执行中央王朝的命令、流官参与土司政权、国家武力平息土司区叛乱三种方式参与土司地方治理,宗族力量则通过土司任命本宗族子弟为各级土目的方式在地方上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治理体系。此外,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土司在治理的过程中还保留着独有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官立学校亦即"官学"是官府开办的学校,分为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两级。中国古代历朝政府对设立的中央和地方学校学生毕业出路都很关注,并尽量采取措施解决办学中不可回避的毕业出路问题。从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宋元到明清各朝代的中央或地方学校学生,建立的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主要是经过考试谋求出路,或为官或为民,在录用中皆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考试不符合要求者,则只能自谋职业。历朝所建立毕业生考试测评制度,依据测评成绩高低决定学生出路及任用,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相似文献   

5.
"公司+农户"模式作为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大市场"的难题.通过回顾"公司+农户"模式的产生背景和理论基础,分析该模式的实践探索历程,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分析了其发展前景,得出结论:该模式在我国经历了孵化、成型和演变三个阶段,是符合我国国情并能长期存在的过渡性质的次优制度安排;在现阶段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在中介组织尚未充分发育之前,纵向一体化并非最优选择,但该模式的最终方向仍是形成纵向的一体化治理结构;该模式的完善需要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前提,同时政府应该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6.
"太监"考     
太监曾是北魏始置一女官官名,然众字典辞书皆失载此义项。本文考证了该官职的具体产生年代、从官人员的性别、及与宦官、阉人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北魏置"仙人博士"之官,为北朝国家政权设立道官之滥觞;北朝不仅萌芽了早期的道官,还建立了主管道教事务的道署——崇玄署。北魏一度设"崇玄署"为主管僧道的署衙,北齐更名为"崇虚局",主管道门事务,后演变为隋唐之"崇玄署",成为经由唐代国家典制所确立的中央官署。北朝建立的道教管理机构,对国家道教管理制度的完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隋唐道官制度的形成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管理,宋廷制定了严密的考课制度,定期对地方官员的德行、才干、劳绩进行考评,并由中央的具体部门,依此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奖惩,使地方官的升迁罢黜,在层层牵制下最终集权于中央。考课制度加强了宋廷对地方的掌控。以维护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首要目的制度,由于制度本身的问题和等级授职体制下人治的因素,在执行中出现了许多的弊端。用意良好的地方官考课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扭曲与失效,给宋代地方政治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通过列举村委会选举与居委会选举中存在的区别,从而探寻它们之间产生差别的经济原因。由此推论,任何民主选举都必须真正反映民意,即人民的利益。否则,选举成了走形式,民主也成了虚假的民主,民众的选举积极性会遭到严重挫伤,国家管理则走向专制,难以跳出王朝兴衰更迭的"周期率"。  相似文献   

10.
广西土司制度最终确立于元代。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广西土司制度产生的源头大体可以追溯到秦汉王朝的"羁縻之治"时代,唐宋羁縻州县制度是广西土司制度的前身,元明广西土司制度由唐宋羁縻州县制度发展与演变而来,两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说,广西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是在明朝统一广西之初,具体表现为明初在统一广西的过程中实施对钦州七峒长官司的改流,由此揭开了王朝中央在广西民族地区实施改土归流的序幕。历史渊源与改土归流开始的时间问题由此成为土司制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只有加强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务管理才能巩固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为此,作为与政务、军事并列的监察制度日趋完善。而作为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官吏的考课制度对于限制和制裁官吏的腐败行为,进而维护国家行政的权力基础,在一定时期内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少年郎官作为汉代官僚系统中特殊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于汉代的政治生活中。他们在汉代大倡儒学和重视对官员进行优抚的背景下,或以察举、考试入仕,或因父子、外戚为郎,出入禁中,参机要政,入可升迁高级官吏,出可调任地方守令,而且很多人日后成为左右汉代历史命运的权臣。少年郎官以其特殊的禀赋资质,影响着汉代历史的发展,成为汉代政治生活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白衣领职”是流行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独特的官吏处罚制度,它主要适用于中央中、高级官员的轻微职务犯罪,重点处罚官员的失职行为,是强化皇权和整饬吏治的一种手段,同时还有激励罪吏“戴罪立功”的积极作用。但在操作过程中,该制度也有一定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14.
宋代对移制度是一项集官员监察和管理于一体的差遣再分配制度,是官员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在实践层面上的体现,它既有利于克服吏部或中书铨选按资排序注授地方官员差遣却无法实现对其全面监督的弊端,又有利于发挥地方高级官员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使他们既有监察属下的权力又有解决问题的权力。它既有存在的必要环境,又有执行的程序和原则,对移制度在宋代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并对该朝官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明代官史考核制度在中国官史考核制度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官史考察制度又是明代官史考核制度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从考察制度的发展演变、外官考察制度、京官考察制度、考察奖惩制度以及考察救济制度等五个方面对明代官史考察制度进行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对其中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相似文献   

16.
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元丰改制前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为主,同吏部尚书官阶相比大多处于上升状态。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六部长贰、执政官、两制官、诸阁学士、台谏官、在京其他官、祠禄官、地方官等,以执政官和地方官为主。其中,执政官在北宋后期以尚书右丞为主,南宋时期以签书枢密院事为主,任职之后得到升迁;地方官大多为地方知府或知州,出知地方有被弹劾、主动请外等原因。  相似文献   

17.
出土资料所见而文献所遗的汉代仓官,分属于三个系统:一是边郡防御系统,有仓督、仓监、仓掾、仓丞、仓都丞、仓佐、仓令史和主仓;二是地方行政机构中的仓官系统,有仓督、仓监、仓啬夫、仓佐、仓内作、仓曹令史和仓曹史;三是地方漕运系统,有庾侯、庾丞.这些内容可补汉代官制之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干部考核从务虚到重实,对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近些年来,干部政绩考核也滋生了一些负面的东西,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甚至对党风政风带来了消极影响。作者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入手,借助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我国现行的干部政绩考核工作进行了实践观察和分析,提出了扩大考核主体、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规范考核程序、发挥考核的综合效能等政绩考核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北魏拓跋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后一个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在中原长久立足,北魏的统治者推行了汉化政策。在汉化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汉族士人,太原士人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山西地区是北魏统治的重要区域,并州平定后,太原士人陆续参与到了北魏政权中。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发现这些士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世居太原的,另一类是从其他政权投靠北魏的。他们通过学术、家世背景等方式进入到北魏政权中,在中央、地方担任要职并声绩显著。他们凭借渊博的学术功底和政治才能受到统治者的器重,他们为北魏的汉化积极努力,贡献了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