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格律的角度分析了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的五言诗。通过分析、归纳,指出在东汉时期形成五言诗体的同时,就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律的探索。东汉诗人已基本掌握了通过平仄交互应用来配制律句的规则,因而,五言诗以第二字和第四字异声为特点的律句产生了,接着由律句组合成的律联也跟着出现了。至于律联如何组合成格律诗段的规则虽还不明确,但实际上组合规则只有“异声相对”和“同声相粘”两种,所以,在汉诗中,用律联组合起来的“对式诗段”和“粘式诗段”就跟着出现了。汉诗中,格律化最突出的作品是辛延年:《羽林郎》和宋子侯:《董娇饶》,这两首诗不但格律化及于全诗,而且对格律的应用已十分纯熟,应该说它们已预示出了古代格律诗即将产生和形成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格律诗从探索到形成的时期,历来没有人全面、具体地分析过那个时期的诗律情况,只能笼统其词地说明其中已讲究了格律,有些诗已暗合了唐律.为摸清其诗律状况,本文以南北朝诗*为材料,从声、韵两个角度进行了穷尽性的格律分析,然后分类归纳出各类格律结构的特点和类型,全面地描绘出了南北朝诗歌的格律体系.从而说明唐诗格律是在继承了南北朝诗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诗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按律延长了五言诗的节拍,形成了七言体的律诗.从格律结构上说,七律和五律完全是同质的关系,有了南北朝的五律,唐代发展出七律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汉语诗律是由字声平仄和音韵材料为主要载体的一种结构,它是可分析的.分析所得的最小单位是由平仄字声交叉配合而成的律句,然后,由律句按异声相对的规则组合为律联,再由律联按同声相粘的规则组合成最小的格律诗体--绝句.这样构成的古代格律诗在诗句节奏上具有抑扬之美、在音韵上具有回环之美、在诗体形式上具有齐整之美.所以,它是一种音形尽美的诗体.接着,简明扼要地讲明了不同方言区的人辨析字声平仄的方法、简要地介绍了古人作诗时常说到的声病和对诗律格式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秦嘉徐淑是东汉重要的五言诗代表诗人.他们夫妻二人的爱情赠答诗,对后世文人五言诗创作影响巨大.产生于秦嘉徐淑同时代的《古诗十九首》,多与秦嘉徐淑生平经历、创作情境、艺术风格相契合,故有学者推断:“在现存的东汉无名氏文人五言赠答诗中,定有秦嘉、徐淑二人的作品.”基于对秦嘉徐淑诗文与《古诗十九首》的创作年限与诗文风格一致性的比较考察,根据二者创作时间相合、创作情境相近、作品风格相似特点的分析,得出《古诗十九首》部分作品就是秦嘉徐淑五言赠答诗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四声"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理论中,早在先秦两汉就有关于乐律"四声"的讨论,沈约声律"四声"理论同乐律"四声"有着相同的文化渊源,并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永明声律说中以四声作文的主张与传统音乐学"五声杂比"为乐的理论及方法非常接近,永明体平仄病犯等理论同乐论中"同声"、"异音"等理论亦相类似。由此可见,中国古代音乐理论是永明声律说最直接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全唐诗》为材料,从声律和韵律两个角度全面分析了唐诗格律结构的类型,归纳出了粘式律、对式律、粘对混合律、平韵律、仄韵律、转韵律等诗律结构体式,并分类举出诗例,作了精要的分析,从而完整地揭示出了唐诗格律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不仅是一个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一个卓有贡献的文学评论家,他第一次全面认识到情、言、声、义为诗歌的四大要素,并阐述了诗歌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世作诗与论诗立下了规范。  相似文献   

8.
《六书故》“因声以求义”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训诂学的重要理论——“因声以求义”,学术界一直认为是由清代学者提出来的。然而,学术发展的事实证明,最早提出并实践这一理论的,是宋元之际的学者戴侗,这集中反映在他的《六书故》中。戴侗“因声以求义”理论具体表现为声通声转说;假借说;联绵字说;谐声字说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诗的本质在于抒情,但也不乏理趣。即便是那些情味甚浓的诗作,也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哲理意蕴。究其原因就在于:"诗言志",作为我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是诗中言理的直接源头;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在儒家思想统治之下,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使得诗中言理得以张扬。再则,哲学的浸润使诗歌丰厚了哲理意蕴。这三者相互作用,形成合力,推动古典诗歌中哲理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汉乐府中的民歌与文人五言诗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而后者对前者显然有着吸收、借鉴、提炼和创新的作用。本文在对比汉乐府中的民歌与文人五言诗代表作的基础上,再次阐述了民间文学是一座宝库,文学只有深入生活才能丰富与发展;而从民间文学中吸取营养,也可以使得文学丰富与发展;同样,民间文学的丰富与发展,也有待于文人的提炼加工。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的引入,为古典文学接受史研究奠立了理论基础。从传播接受史的角度看,唐诗经典意义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多元化历史过程。中唐的元和时期是中国诗史上的重要时期,既导致了唐诗的大变,又开启了宋诗某些重要特征之先河,且形成了明确的、自觉的流派意识。对元和诗歌的接受学研究,可以整个元和诗人群为对象,按中晚唐、两宋、金元、明清、近现代诸时期为线索,考察其在传播接受过程中的不同变化和情形,揭示传播接受史的某些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3.
在白体唱和诗风弥漫的背景下,宋初的部分诗人在复古思潮的导引下继承了白居易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在采诗意识的催动下写作了一些具有讽谕精神的诗歌,而且王禹偁以其瞩目的创作实绩为宋初诗风注入了新质。这些新质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北宋是宋代诗学由宗唐学古到宋调成型的转变期,也是宋人不断遴选诗学经典的时期。杜诗由宋初的落寞到后来被树为至高无上的诗学经典,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其中既有诗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亦有文化选择的外部因素。同时,杜诗之成为经典影响着宋诗的特质,宋人遴选诗学典范的历程,也表现为北宋诗学动态发展的过程,杜诗学与北宋诗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唐前山水诗的嬗变中,有一个较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理消情长,山水诗逐步摆脱玄理,进入到表现山水的美好清音和抒写主体性灵之中。东晋山水诗理语入景语,以理遣情。南朝宋山水诗玄理渐隐,性情日长。齐梁陈山水诗玄风已逝,融情于景。  相似文献   

16.
刘克庄"本色"诗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后期江湖派诗人刘克庄的"本色"诗论是针对当时诗坛的具体情况而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其"本色"论既有对理学家之诗和江西派末流之诗的针砭,又有对当时诗歌流弊的理论拯救;既有对传统儒家诗教的接受和继承,又对当时的诗歌发展提出了"有情性、尚比兴、益世教、重声律"的规范性要求,进一步丰富了"本色"诗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两周诗史》具有不同于以往的诗歌史著作新样态,它将古代文献、考古资料连同诗文本一起放到产生它的历史语境中,并把它放到一个动态的过程中来研究。运用“冰山机制”理论解决周代仪式乐歌的数量问题,运用“类特性”、“套语”理论为作品断代,用“现实需要说”解决谥法的起源问题,用“同步说”解决《毛诗》首序的产生问题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山水诗与田园诗两分法及其至唐合流的说法使诗歌分类陷入困境,忽略了唐代造园产业兴盛的事实,遮蔽了以描写园林生活为内容的大量作品,因而有必要引入园林诗概念。园林诗作为一种独立于山水诗、田园诗又与其有交叉关系的诗歌类型,有着自己的特点。唐代园林诗不仅拓宽了诗歌的创作题材,促进了唐诗的繁荣,而且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文人生活与心态、有助于认识唐代园林文化,并对后代园林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有关杜甫诗歌风格的“沉郁顿挫”论,主要是在两宋时期生成,其主要内涵,是“沉郁”之艺术境界——深沉、浑厚、壮阔,与“顿挫”之艺术表现——抑扬、跌宕、逆折,二者之兼容。有宋一代众多的诗话,对此皆结合杜诗的创作,加以论证。而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论的定型,也在此后的杜诗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对东晋玄言诗歌和宋代说理诗歌的批评存在一定相似度。但仔细分析具体作品,却发现它们受到的一些指摘,实在出于片面观点。两种文学形态的特点也各异。对它们加以比较,进行对比的分析,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