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受众行为的反沉默螺旋模式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刘建明 《现代传播》2002,5(2):39-41
沉默的螺旋作为受众对媒介议程的反应模式 ,被中外绝大多数传播学者奉为无可怀疑的定律。反对沉默螺旋模式的学术观点虽然陆续发表出来 ,但许多学者不屑一顾 ,传播学引进中颇有鱼目混珠的倾向。面对媒介意见的倾泻 ,受众并非毫无主见。受众一旦形成广泛的社会主体 ,对利益认定非常执著 ,媒介特有的议程很难对其产生感化作用。中外媒介传播的大量经验表明 ,沉默螺旋不仅不是普遍规律 ,而且在意识形态冲突的社会完全失效 ,代替沉默螺旋的则是舆论背反模式  相似文献   

2.
网络时代迎来了媒介融合发展不可逆的趋势,本文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并通过对受众心理、舆论阵地重心转移、媒介环境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网络空间中在一定的范围内"沉默的螺旋"效应依然存在。形成意见气候的条件发生改变,对受众心理研究由个体转变为群体,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趋同心理和沉默螺旋下的第三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媒介研究中,不断强调"媒介环境"对于个人的影响,基于趋同心理的沉默螺旋理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但是作为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到内部因素的制约。第三人效应正是一种基于内心的"反抗性"的心理,在趋同心理和沉默的螺旋下,第三人效应对于保持意见的多元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沉默的螺旋理论简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默的螺旋理论(thespiralofsilence)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一诺依曼(NoelleNeumann,E)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她发表了一篇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1980年她完成德文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该书1984年用英文出版后,在传播学界影响很大,从这个角度研究媒介对舆论影响的论著骤然增多,亦算是一门显学了。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  相似文献   

5.
常宁 《青年记者》2017,(21):29-30
德国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于1974年正式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意见的公开表达受他们所感知到的大众意见影响,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属于多数派时便会积极表达观点,而当人们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少数派时就会保持沉默.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在传播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然而,业界对其的质疑和讨论也不断出现,相应研究不断增多.目前,国内外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传统媒介环境下的研究和网络媒介环境下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沉默的螺旋     
梁锋  江妮 《新闻前哨》2013,(8):90-90
"沉默的螺旋"最早见于诺埃勒·诺依曼(Noelle-Neumann)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它描述了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沉默螺旋"理论假说由3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  相似文献   

7.
试论互联网中的"沉默的螺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70年代,随着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提出,对传播效果的研究又回归到了强效果论的轨迹。该理论强调了大众媒介在引导控制舆论方面的作用。但到90年代末互联网广泛运用后,这一理论引起了不少争议。有研究者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传播中已经沉没。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8.
唐英 《当代传播》2003,(6):69-70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大多数人都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而造成的孤立。一个人一旦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普遍得到支持,会调整自己的看法与优势意见保持一致,这样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区隔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广告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多学科视角阐释个体意见表达的社会心理过程,其落脚点在于揭示舆论的一致性趋势不可避免。互联网的发展使该理论的前提假设面临挑战,多种变体模型和概念相继被提出,在我国互联网语境下,学界的探讨诞生了"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两个概念。"反沉默的螺旋"与"反向沉默的螺旋"虽基于共同的逻辑起点却各有侧重,前者重在驳斥舆论一致性不可避免的铁律,后者旨在揭示劣势意见逆转为优势意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王晓慧 《报刊之友》2010,(11):139-141
随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和神奇的魔力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我们在尽情享受它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由于互联网平等性、匿名性和不受地域的限制,所以很难对互联网受众施加群体压力。于是有学者提出,作为经典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之理论假设,即害怕被孤立的恐惧心理在现今网络时代早已不复存在,该理论也就丧失了其现实意义。究竟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沉默的螺旋"是否依然奏效,该篇文章就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假设出发,并结合网络传播的一些特点,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得出结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并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传播中,认知基模下的沉默的螺旋是如何表现的?本文依据社会认知心理学和沉默螺旋理论,结合毕福剑事件的讨论,认为沉默的螺旋在社会心理机制中产生,并对网络空间的孤立恐惧和群体压力进行分析,说明沉默的螺旋会受到社会心理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沉默的螺旋"理论描述了在传统传播环境中舆论形成模式;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传播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匿名发表意见,实现了发表反对意见和付出代价的剥离。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意见发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自由性。  相似文献   

13.
宋夕  李超 《新闻世界》2014,(1):92-93
"沉默的螺旋"顾名思义"沉默的大多数"该理论重要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心理,它强调的是大众传播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而在网络空间中,大众可以借助自媒介在某社区、论坛、博客、微博、陌陌等个人平台上自说自话,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表达观点的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媒体和网络语境的现状论证了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只是网络群体对个人压力的呈现方式有所变化,压力的强度相对减弱,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  相似文献   

14.
网络传播中"沉默的螺旋"效应的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澜 《新闻世界》2011,(9):119-120
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平等的和去中心化的话语空间,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促使舆论形成和以往大不相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螺旋”产生的效应逐步弱化,不太可能会出现舆论一边倒,取而代之是沉默中的大多数不再沉默,少数人的意见演变为多数人认可的舆论,甚至消除“优势”意见缓慢上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新闻前哨》2008,(12):6-6
罗春在2008年第10期《新闻爱好者》中撰文认为,网络的特点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统媒介的冲击.对“沉默的螺旋”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沉默的螺旋”假设中的“从众心理”的作用程度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认知失调和对孤独的惧怕。在网络中,多数群体并不固定,人们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同盟者来消解孤独感,网络传播的人性化也使传统的从众心理表现得相对弱一些。  相似文献   

16.
当传播的步伐进入网络时代时,网络以其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的三个特点征服了人类。当网络传播经过兴起、发展、成熟至今时,那些曾经成功诠释了大众传播媒介发展的理论在这个网络媒介大行其道时,被毫不留情地提出了置疑,“沉默的螺旋”理论也未能幸免,本文旨在证明该理论不仅没有因为强势的媒介——网络媒介而沉没,而是以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7.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舆论是意识形态的主要体现方式.在当前价值观及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下,党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进行舆论引导是一项重要的抓手和需持续重视的工作. “沉默的螺旋”与“反沉默的螺旋” 1.“沉默的螺旋”理论再回顾.“沉默的螺旋”理论首见于1974年德国学者诺依曼发表的《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文章中,她随后于1980年出版著作《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从意见气候、被孤立的恐惧、准感官统计等核心层面对“沉默的螺旋”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一些传统的传播理论在网络传播时代受到了质疑.如业界人士对群体极化效应和"沉默的螺旋"这两个理论在网络中的表现程度,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尤其在网络BBS中的表现,这两个理论争论地更加激烈.笔者就从网络BBS出发,对网络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和"沉默的螺旋"效应进行相关比较和总结,笔者认为网络BBS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和群体极化效应事实上具有相似性,都是网民群体压力心理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同美国的"议程设置论"一样,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介绍到我国来"沉默的螺旋"假说,引起了传播学界的极大兴趣。作为网络的典型代表博客、播客是一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们的兴起给传统的传播理论——"沉默螺旋"假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传统大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博客和播客有如此巨大的能量来挑战传统理论和传统媒介呢?"沉默的螺旋"假说不再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是否将是反沉默螺旋现象?本文将针对这两个问题来阐述"沉默的螺旋"假说在博客、播客中所受到的冲击的原因,以及传统媒介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德国女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1974年首先提出"沉默的螺旋"这一概念,把对舆论的考察引向社会心理分析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正确指出了大众传媒对于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作用。在当前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有了更加具体而现实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中国网民结构和舆论特点的分析,具体阐述"沉默的螺旋"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