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它的出现是中世纪西欧封建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内容主要是确认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明确市民享有的各项自由、各种经济和法律上的特权等等。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别授权”的法律,是近代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基础。它不仅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整个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西欧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发表至今已经一百一十周年.重读这一光辉的著作,感想和收获极多,故特写此札记.札记中有些提法可能会与读者以往的观念相悖,不妥之处,敬希指正.在这部被列宁称之为“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①的经典名著中,恩格斯概括了“文明时代的三大时期所特有的三大奴役形式”:“奴隶制是古代世界所固有的第一个剥削形式;继之而来的是中世纪的农奴制和近代的雇佣劳动制.”②恩格斯并且首次提出,古代世界之前的人类处于“原始时代”,即“氏族社会”.氏族“构成地球上即使不是所有的也是多数的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基础”.对于未来的社会,恩格斯在本书末尾引用摩尔根的话说:“这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在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恩格斯认为摩尔根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论,“对现代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共产主义的要求”.③这样,恩格斯就在该书中明确地指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如下五个阶段——原始氏族社会,古代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农奴制社会,近代雇佣劳动制(资本主义)社会,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特别注明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这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示证和启迪。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唯心性和欺骗性,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更高级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实质性的内涵和意义,并指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复活""更高级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体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而是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人民作为与客体相对的主体,通过对象性劳动确证自身主体地位,在历史发展过程起决定性作用,具有不被任何外界强制力量剥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马克思考察了人民作为历史主体的演化过程,肯定了资产阶级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暂时性与不合理性,强调人民主体在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从“是”走向“应该”,从物质力量支配人民的客体状态走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主体状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关注“现实的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超越资本主体价值的空洞性抽象性、重新树立起个人自由、社会平等、人民至上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梦与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梦的批判、以及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是内在统一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分析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解蔽了笼罩在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梦身上的商品、货币和资本等物象,深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剩余价值层面。在批判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梦的基础之上,历史地生成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因此,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梦的实现既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要运用强大的社会主义力量规范和引导市场的发展方向,使之为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利益服务,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6.
自由、平等、博爱之所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除了它自身经济基础的原因外,还有其文化传统的原因。反观历史长河,西方在古希腊、罗马早期和近现代两度出现民主政治的繁荣景观,唯独在被西方史学界称为“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出现“断层”,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蛮族的入侵,彻底地根除了政治文化精神。笔者则认为:在整个中世纪,  相似文献   

7.
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科学是近代西方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西方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本要素。《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传播了近代西方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为抵制袁世凯复辟帝制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唤醒了国人的“个性解放”、“财产独立”、“男女平等”等近代文明意识,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新青年》所弘扬的近代人文精神仍然引领今天的中国人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的奠基者,谭嗣同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之集大成者。他们都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但是他们的仁学思想仍有各自的特色。谭嗣同从宇宙本体高度言“仁”,突出“仁”的平等内容,强调“仁”无差等,更富有激进主义色彩。康有为偏重“仁”的博爱内容,以进化论言“仁”,强调“仁”有等差,充满传统仁学的保守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三色》系列将自由、平等、博爱化入个体生存领域。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进而对自由、平等和博爱进行了一次置换。《蓝》讲述自由之路的终点是平等。《白》则嘲讽平等的不可能,只能靠博爱来弥和。《红》追问博爱的可能性,进而如何在爱中获得自由。三部曲首尾相贯最终形成一种意义的循环。由此,一方面通过置换,由自由获得平等,由平等认识博爱,由博爱追问自由。另一方面随置换所产生的生存裂缝突显出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些意识形态理念的非全性质。  相似文献   

10.
论萨特的自由观徐玉诺自由,是哲学上最主要的范畴之一,也是人们所普遍向往和追求的美好前景。特别是历史进入近代社会以来,由于资产阶级高举自由的大旗推翻了封建主义,自由更是倍受推崇和颂扬。尤其是西方的哲学家.政治学家和资产阶级都把“自由、平等、博爱、民主、...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的奠基,谭嗣同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新仁学之集大成,他们都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来革新传统哲学中的“仁”,但是他们的仁学思想仍有各自的特色,谭嗣同从宇宙本体高度言“仁”,突出“仁”的平等内容,强调“仁”无差等,更富有激进主义色彩,康有为偏重“仁”的博爱内容,以进化论言“仁”,强调“仁”有等差,充满传统仁学的保守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自由、平等、博爱”是法国大革命中,新兴资产阶级提出的最为著名的政治口号。二百年来,西方资产阶级高擎着这三面反封建的大旗,扫除旧制度的羁绊,开辟新时代的坦途。同时,资产阶级也将其作为新的阶级统治和压迫的思想工具而任意滥用。从理论上讲,“自由、平等、博爱”是近、现代西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皮埃尔·勒鲁在他的名著《论平等》中指出:“自由、平等、博爱”是“真理和生命的最妙的表达形式”,“是一个完整的学说”。在“自由、平等、博爱”的三位一体的学说中,  相似文献   

13.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社会主义社会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基础形成的,它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但不否定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要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的现实追求要高于资本主义,即在人的政治解放基础上,追求人在经济与社会领域的解放、独立与自由。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完全可以与资本主义社会共享现代社会形成过程中所创造的最基本的核心价值,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等。社会主义社会所要做的就是赋予这些核心价值以更加真实而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纵观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演进,自由与平等的价值天平,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平行并列的“均衡”态势,经由自由资本主义时期逐步向自由倾斜,及至当代,这一“失衡”之势又有了某种意义上的“调和”色彩。我们以西方政治思想史为分析文本,以资产阶级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以及福利国家以来等4个时期为逻辑进路,在审视资本语境下自由与平等间张力运动的同时,展望自由与平等价值张力运动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5.
欧洲"中世纪",是公元五世紀的古代希腊罗马时代与公元十六世纪前后近代资本主义文明产生之间的一段历史,与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中世纪西欧封建文明发展呈现出许多截然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不仅对于研究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生和政治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对于研究近现代中西方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马克思自由平等观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思想家们开始关注经济关系和生产劳动,他们把人与人的关系理解为单纯的商品交换关系,在物质生产领域商品交换形式的基础上论证普遍的自由、平等,从资产阶级市民社会入手,论证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德国哲学家们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以抽象的伦理道德实践的方式论证人人自由、平等,把政治国家作为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统一.马克思从现实个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出发,用物质生产关系说明交换关系和政治伦理关系,揭露了阶级利益的冲突,揭露了资本主义普遍自由、平等的虚假性.商品交换存在于受人类生存必然性制约的物质生产领域,属于必然王国,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在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人人平等享用自由时间的自由王国才能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17.
高兹早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源于劳动分工并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加剧,提出工人自治战略;后期将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归结为各种不平等的根源,提出社会主义用生态理性克服经济理性、实现自由与平等。高兹的自由与平等思想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总体批判的基础上,把握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难点,但是中世纪的欧洲发展又对近代资本主义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和大学,它们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还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勃兴之地.中世纪的城市和大学相互依存、互相促进、有着相通的精神,渗透着自由和自治的理念,对近代社会影响深远.本教学...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化是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西方资本主义对近代中国撞击而发生的从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同西欧国家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迥乎不同;洋务运动在这一转型中的步履维艰,乃至最终失败都与其对宏观历史时代“近代尺度”内涵的不能正确把握有关。  相似文献   

20.
全面系统地研究人权的理论与实践靳辉明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在历史上.人类对自身权利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但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的人权和“人权”概念的提出.却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近代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