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安排有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种课文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自读课究竟该怎样上?我想,教读课无非是例子。老师“教”学生读课文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文章的一般阅读方法,使他们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自读教材中的“自读课文”及课外的同类文章,从而逐步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后,敢于放手,把读书、质疑、讨论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渔”,把自读课上成名副其实的“自读课”。本着这一目的,我通常用四个步骤来完成一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第一步:通过该单…  相似文献   

2.
有些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与教学内容、试卷命题超越大纲、教材的要求有着直接关系。我曾听到有的教师教语文第二册的《纺线比赛》时,抓住“随着轮子的飞转,纱团一层一层加大,一会儿变得沉甸甸的,象一个个新鲜的白萝卜。”这个比喻句,讲了有关比喻的术语,还要学生当堂用“象”写一个比喻句。由于当堂作业效果不好,他又布置学生回家写。学生回家后,有的请家里人或邻居口述,自己笔录,有的从哥哥、姐姐的课本里抄;有的仍未完成。其实关于“比喻”的教学,教材是分六步安排的。第一步,第三册的《数星星的孩子》和“基础训练9”,要求通过读来比较用比喻和不用比喻有什么不同,哪种说法好,让学生了解比  相似文献   

3.
据统计,小语12册360篇课文中,出现比喻句1000句以上,平均每课3句。可见比喻句教学是小语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像”字句中,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比喻,又是比喻句教学中的难点。下面介绍两种科学简便的区分方法。 一、条件辨析法 构成比喻句有三个条件: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第八单元安排了三篇说明文,这三篇说明文各具特色……其中《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的说明方法耐人寻味。一、比喻说明,具体形象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句,其作用不尽相同。第一个比喻句主要是扣住了“美丽壮观”这一特点;第二、三个比喻句  相似文献   

5.
卷舒自如的云彩因风而动,涌动荡荡的河水因流而行,无拘无束的思考因自由而敞开。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题、学生找答案的问答式教学关闭了学生自由思考的闸门。在学习比喻修辞的一堂教学中,一个学生给我的尴尬让我改变了师问生答的提问方式。讲完比喻的基本知识后,我提问他,“什么是比喻句?这个苹果像红苹果是不是比喻句?为什么?”我开始了自己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的启发和提问。他居然很不屑的甚至很懒散的回答我“不是,之所以不是,是因为它不是比喻句。”课堂上哄然大笑。我没料到他竟然这样回答老师的问题,眼中的怒火射向他,而他露着一丝不…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作文往往会出现“跑题”或选材不当等毛病。我的教学实践证明,通过“口述作文”的反复训练,可有效弥补上述不足,同时还能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作文指导课上的“口述作文”是指教师在引导学生剖析了命题后,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确定中心、围绕中心选材、以及怎样突出主题、详写略写、安排作文结构等方面。要求学生把构思的作文内容口述一遍,再通过同学间的讨论和教师的指点来完成。其步骤如下:第一步:粗说中心和选材中心是文章的主题、纲和灵魂,它贯穿于全文,统帅全篇。指导课上,我让学生按题目的要求,先在…  相似文献   

7.
记得第一次上《可能性》这课,有个孩子天真地说了一句“: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不像数学课!”令我哭笑不得,但更让我深思:数学课要“生活味”,更要“数学味”《。可能性》是《数学课程标准》新增加领域“概率与统计”中的内容。课前,我对三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对区分“可  相似文献   

8.
教学《瀑布》这首诗,关键是理解把握比喻句。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全诗二十行就用了七个比喻,分别描绘了瀑布的声音、色彩、状貌。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听到瀑布的声音和从远处、近处看到瀑布的比喻句。重点理解为什么这样比。首先我和学生研究为什  相似文献   

9.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其课眼 ,抓住了课眼 ,就能赋于一堂课以生动的灵气。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 ,把“上课之前”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其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捕捉环境描写中的言外意、画外音 ;二是环境描写的特色及作用。第一点教学完毕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兴奋状态 ;他们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中感受到普鲁士兵不仅在践踏阿尔萨斯美丽的国土 ,而且要奴役阿尔萨斯人的精神 ;“教室里不同寻常的气氛”又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阿尔萨斯人为了不当亡国奴而牢记祖国语言的决心。我便有意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目的 :“环境描…  相似文献   

10.
四个没想到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大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接触社会,接触自然;解放儿童的时间,不把儿童的功课排满。”因此,在自然教学中,我尝试着大胆放开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保证足够的活动空间让其自由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以“彩虹的秘密”一课为例,谈点个人感触。“彩虹的秘密”一课在小学自然第十册第六课。本课我是这样安排的:收集调查→课前游戏→课上交流→实验探究→课外延伸。本课教学中的“四个没想到”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没想到之一———…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3.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4.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6.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8.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20.
延安文艺界所开创的文艺创作方向作为建国后的文艺主潮一直延续到“文革”时期。在这一长达近40年的文艺实践过程中,左翼文艺界为了在文学艺术中创造一个“绝对无我”之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文化战略目标,追求一种“绝对的纯粹”。从40年代的歌剧《白毛女》到60年代的舞剧《白毛女》,就很好地反映了革命激进文学派别的这种乌托邦冲动,即以“净化”的方式修改一些“具有一定思想基础”,但又有可能模糊政治伦理观念的“复杂性”作品,展开对自我、阶级本质等的想象,以建立一个全新的文艺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