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文化评论》编辑组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于3月18日合办了一个名为“香港书评现况及展望”的研讨会。研讨会由董启章(《文化评论》编辑)主持,冯伟才(《读书人》总编辑)、颜纯钩(天地图书公司编辑主任)、汤岚(书评作者)和梁秉钧主讲。参加研讨会的有报刊编辑、教育界人士、作者和关注书评的读者。 研讨会通过交流和研讨,分析了香港书评写作、作者及发表的现状和所遇到的困难。总括起来,研讨会所涉及的问题和观点为: 1.商业考虑与出版限制对书评的制约。讲者之一的梁秉钧指出了香港书评背后更深一层的一个隐  相似文献   

2.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经济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  相似文献   

3.
美国的书评业发达的标志之一,即在于它有比较完备的书评检索系统。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威尔逊公司出版的《书评摘要》和盖尔公司出版的《书评索引》。《书评摘要》创刊于1905年,至今已出版了87卷。它以其出版历史悠久、实用性强而著称。为了保证所收书评的质量,它精选了94种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出版的评论性期刊作为书评的资料来源,但又并非这上面所发表的书评全数收入。《书评摘要》  相似文献   

4.
前几年,在《读书》杂志上看到董鼎山在“纽约通讯”专栏里介绍的美国报刊图书评介情况,真是大开眼界(至少对于我这个一向对国外情况孤陋寡闻的人而言)。在美国,由于出版书籍的众多,阅读书评是读者在百忙中获悉出版界信息的最经济的办法。通常受重视的高级杂志几乎每期都有书评栏目。除了最著名的书评刊物《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半月刊)专门刊登图书评介外,其他一些有名的杂志,如《新共和》、《民族》、《新闻周刊》、《星期六评论》、《大西洋》月刊等,每期的书评专栏,一般都要刊登七、八篇书评,每篇书评短的几百字,长的数千字不等。《新共和》周刊每年要评介五百来本新书。出版商十分重视书评宣传,不但每有新书出版,  相似文献   

5.
李健吾(1902-1982)笔名刘西渭。他是上世纪30年代很活跃、很著名的书评家。他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出版了《咀华集》、《咀华二集》等四本书评专集,影响很大,至今也为人称道。他的书评主要写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所评主要是文艺作品,戏剧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在1982年7月说:“解放以后,我没有时间‘高谈阔论’了,一则,我用它来长期改造自己,这是一种乐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我国出版界的一位资深编审和高等学校的两位讲授书评课程的学者先后出版了他们的书评理论著述,那就是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徐柏容编审著的《书评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北京大学孟昭晋教授编著的《书评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8月版)和安徽大学徐召勋教授主编的《书评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其特点是作者们都力图用章节式版块来构建书评学科的理论体系,进而全面探讨书评历史和发展、书评理论和方法、书评写作和工作的学问,甚至有志于奠立整个“书评学”的学科地位。这些著述的作者们各以自己的学术素养和书评实践,殊途同归,共同思考着书评的学术问题,自觉地为当代中国的书评事业添砖加瓦,其精神是可嘉的,成果则是极其可喜的。 分析这三部书的书名本身也是很有意思的,三书书名分别由“书评”、“学”和“概论”这三个词排列组合而成,以致于稍一不慎即  相似文献   

7.
1982年9月,在台北办了10年之久的书评杂志《书评书目》停刊了。3年后,台北的另一家知名书评杂志《新书月刊》也正式宣布倒闭了。于是,书评界哗然。1986年书评家应凤凰写了一篇题名为《现代文学的‘书评’书》的文章,台北《自由青年》第76卷,介绍了50年代至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书评别集。这就是司徒卫(祝丰)的《书评集》(中央文物供应社1954年版)和《书评续集》(幼狮书店1960年版,后合集为《五十年代文学评论  相似文献   

8.
人们之所以会崇敬、仰望《纽约书评》而非《纽约时报书评》,倒不在于前者的作者群有多耀眼,甚至也不在于它所刊发的文章多么有味,而在于它所代表的人文知识分子的思想立场:独立思考、尖锐批判、社会责任,这种立场早在芭芭拉与西尔维斯等人创始刊物的时候就确立了,43年来未曾有变。  相似文献   

9.
(三) 有同志问:书评写作的文体是什么?应该用怎样的文体来写作书评?我不知道教科书上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书评内容决定书评形式,我以为有论文式的书评,有杂感漫谈式的书评,也有夹叙夹议的散文式的书评,还有用通信式的文体写作的书评等等,恐怕书评写作不存在固定的某种文体。为大家普遍采用的有四种基本形式;一是介绍式的,二是评论式的,三是介绍与评论兼而有之,即评介式的,四是按类叙述或评成套书(包括丛书),即综合式的。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介绍式的书评,是最为常见的。列宁的著名论文《卡尔·马克思》后面附了一篇很详细的参考书目评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的著作,列宁力求尽可能全  相似文献   

10.
书评史的史料范围是很宽泛的:各类书评、书评家、书评团体及出版物、书评研究文字等,对于书评史研究都是珍贵的资料。现简要介绍中国近代两种书评刊物: 1.《书报介绍》《清华周刊》是北京清华学堂自1914年3月起编印的刊物。《书报介绍》是它的“副刊之二”。该刊第18期《致读者》谓:“近十年  相似文献   

11.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4,(40):74-74
★《一个战时的审美主义者》 新世界出版社 (美)以塞亚·伯林等 2004年10月  定价:28元     这本书评结集收录《纽约 书评》三十年来国际知名作者 的16篇文章。《纽约书评》在西 方知识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力,它“独立民考、  相似文献   

12.
评介一本书,不论是哲学、经济、历史等学术著作,还是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总需要书评作者简要明白地把原书的内容向读者作一介绍,使读者了解原书的梗概。萧乾在《创作与书评》一文中曾经说过:“没有读者期望由书评窥到原书的全豹。但一篇未把原书轮廓描入的书评则象在水中间建房子,既无基础,又不能为人所捉摸。因此,一个清楚的内容展示是必需的。”有时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书作者的观点,有时是为了论证和说明问题,书评往往需  相似文献   

13.
伍杰,1930年生,湖南常德人。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出版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主编。现为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山路崎岖》、中篇小说《金色的种子》,散文集《点翠集》、《芦苇集》、《溪流》、《花为媒》、《追寻》等。论文随笔著作有《作嫁琐议》、《我的书评观与书评》、《严复书评》、《精神阅读》等;主编有《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小传》、《中国古代编辑家小传》、《中国出版社概论》、《全国书评索引》、《中国百年书评选》、《中国书评精选评析》、《书评三十家》等。自2003年8月起,在《中国图书评论》杂志上发表“书评家与书评”研究系列论文至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在开展图书评论工作中,书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出版社来说,如何组织这支队伍,并发挥其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就此谈谈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同仁。一、书评队伍的多层次结构及其特点书评队伍应由以下四个层次的作者所组成:(1)专家、学者、名人(含著译者)作者群,这是书评的骨干力量;(2)编辑作者群(含报刊、电台的编辑记者),这是书评中的主导力量;(3)业余书评小组作者群,  相似文献   

15.
四、呼唤书评权威书评需要权威。书评权威不但能对图书的价值作出具有权威性的评价、判断,还以其权威性影响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它依附的形式有二:一是权威书评报刊,像美国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和《纽约书评》、英国的《泰吾士报·书评周刊》和《伦敦书评周刊》那样,他们褒扬的新书一定会在国内畅销,他们  相似文献   

16.
舌的暴力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德]荷尔德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菏尔德林后期诗歌研究》刘皓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即出龙树《大智度论》卷六(《大正藏》第25册1509a)论及语言的生成时说:如人欲语时,口中风名忧陀那(udām)。还入至脐,触脐响出。响出时,触七处[颈、腭、齿、唇、舌、咽、胸],退。是名语言。如偈说:  相似文献   

17.
书评家萧乾     
萧乾(1910-1999)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书评家。他对中国现代书评的贡献,最突出的是书评理论。《书评研究》一书,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他中国现代书评理论家的地位。《书评研究》是他在燕京大学读书时(1933-1934)写成的毕业论文,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不到两万字的  相似文献   

18.
几乎是踩着1978年以来我国学术出版事业复兴的步伐,我国的读书(书评)杂志和报纸“读书(书评)版”层出不穷,为推进著作者撰写优秀作品、出版者编印图书精品、读者选择优良读物,从一个独特的视角,进行了有效的舆论督导,从而为新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期刊杂志的“书评(读书)栏”虽然起步稍晚,但其卓然一军的积极推动作用却不能低估。80年代前期,我们在中国的学术期刊上,是很难找到书评文章的一席之地的,当日还有一些杂志以“本刊不发书评”而自诩,至于在《征稿启事》中公然要求作者免投书评稿件者也所在多有。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其情形则有了根本性的改观。为了积极倡导学术书评(专业书评)的风气和切实提高书评的学术质量,《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当代中  相似文献   

19.
新一代出版人的追求──读《新编辑观追求》吴平最先认识王建辉先生是通过他所著的《书评散论》。那是一本充满理性思维、让人透过评论文字来领略书评文化建设、书评文化的创造诸方面的学术论著。名为散论,其实,它的理论、实践、技能三部分构成浑然一体,散中见精髓,不...  相似文献   

20.
写书评是一件创造性的劳动,“书评是一个深奥的头脑对一本书思考后的产品”(董鼎山语)。然而,我们却常常见到一些所谓书评,或者是将作品大而化之地轻轻一点,然后就是离题万里,言不及义;或者是“是其所不当是,非其所不当非”。这样的书评,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书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也使原书作者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