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灾瑞谶纬的兴起与流衍,乃是汉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结果。它们被广泛用作政论的依据。汉魏史传作品叙述灾瑞,借鉴了先秦以来将灾瑞融入国家兴亡大背景之下的预兆模式。从而形成了奇诡神伟的风格。灾瑞也作为题材,直接成为作品全篇着力描叙的中心对象。谶纬书中对圣王圣人形象的神话描述,亦有其特殊的价值,特别是《春秋演孔图》对孔子的刻画尤为集中而独特。  相似文献   

2.
刘琪瑞散文集《那年的歌声》由新华出版社付梓发行了。读着散发乡土气息的一篇篇散文,不由得要拿起笔来,写点读后感了。近年来,琪瑞同志充分利用工作余暇,辛勤笔耕,短短几年,收获不凡,愿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世人。《那年的歌声》所记述...  相似文献   

3.
新型清洁车     
这幅科幻作品的创意来自于生活。小作者在上幼儿园的路上,路面扬起的灰尘和汽车的尾气使他瑞不过气来。来幼儿园后,设计出了这幅作品。车的上方是四个喷洒器,下方有一些清扫器和清障器,  相似文献   

4.
《教育导刊》2005,(10):F0002-F0002
我心飞扬,激情七月。由广东名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赞助的“名瑞杯”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和广州市纺织学校毕业生服装设计作品总决赛在广州成功举行。广州市人大副主任陈国安、市政协副主席林生珠和冼若瑶、广东省教育厅厅长助理李学明、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孟源北、广州纺织工贸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倪福珍等省市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和嘉宾、毕业生家长及服装界同仁、各大新闻媒体等约1000多人观看了比赛。  相似文献   

5.
施光南是我国当代具有非常大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其中主要为抒情歌曲、歌剧等,器乐作品比较少。小提琴曲《瑞丽江边》是作者为数不多的器乐曲之一。本文对该曲作者及其作品艺术风格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乐曲各乐段演奏技巧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练习、演奏方法。  相似文献   

6.
网络信息系统容灾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毅 《襄樊学院学报》2007,28(11):48-51
随着数据信息越来越成为核心资源,网络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容灾能力已成为焦点,如何构建远程容灾系统成为网络信息系统的关键之一,文章从容灾的基本原理入手、阐述了容灾系统的类型及主要性能指标,分析了容灾的关键技术及选用原则,最后给出了一种基于Internet的异地容灾系统实现方案.该方案采用两层容灾结构:网络服务系统容灾和网络存储系统容灾.  相似文献   

7.
龙启瑞是广西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状元之一,为“岭西五家”、“杉湖十子”中的大家,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他的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描写妇女的作品比较多,特别是描写节妇烈女的作品占了相当的比重。这些作品塑造了各种各样的节妇烈女形象,突出了她们刚烈的一面,与传统诗歌中的妇女有较大的区别。但由于道德色彩太浓,影响了这些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8.
乔叟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是英国学史上最杰出的爱情叙事诗,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主题和体等方面,作才都继承了中世纪宫廷爱情学传统,但他也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内心描写和思想观念上突破了宫廷爱情浪漫故事的模式,表现出中世纪学中所少见的现实主义倾向并复苏了悲剧精神。乔叟对中世纪宫廷爱情学传统的继承,改造和超越为英国学的发展和伊丽莎白时代的学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卉同志在《西北师大学报》(1999年第1期)撰文:《中国画题款始于汉代之物证——《五瑞图》艺术价值浅析》。文章提出:“《五瑞图》是中国绘画作品中遗留至今最早的比较成熟的题款”,其题款内容记录有误。而且,从汉画遗存史料看,在汉代画上有题款已经很普遍了。笔者通过论述、举例、列表比较等方法,认为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晚期的“楚帛书”才是中国画题款的始祖。从而将中国画始有题款的年代提前到战国中晚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论述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的洪水灾害,从文献统计看,清代洪灾发生的次数大大超过明代,说明洪灾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强烈。文中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洪灾具有普遍性、频繁性、季节性、破坏性、复合性的特点。指出气候、地理、人为活动等为嘉陵江流域洪灾的成因。人们在防治洪灾时采取的灾前、灾中、灾后的各种措施,为减轻洪灾损失和灾后的重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儒学与儒教     
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就是当时一个影响较大的学术团体,被称为“显学”。当时儒学只是理性的政治哲学,也可以说是政治智慧。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更受重视,在两汉之际就产生了迷信儒学的纬书,对孔子与儒学加进了一些神奇的内容。从那以后,历代当政者都要到孔子庙祭祀孔子,这就产生了信仰儒学的儒教。简单地说,历代书院是传承理性的政治智慧,各地的孔子庙则是出于信仰儒教,祭祀孔子的地方。这就可以明确了儒学在书院中传承,儒教在孔子庙中持续。儒学与儒教并存于世,可以相互配合,也可以各自发展,不必要求统一。  相似文献   

12.
谶纬之学兴起于两汉时期,谶纬文献在这一时期也已经形成,且成系统。谶纬文献既是中国古代文献的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两汉时期的思想、学术、文化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史料。相对而言,谶纬文献数量不多,内容却十分庞杂。由于谶纬书籍的增益造饰较多,难以对谶纬文献所包含的具体篇目进行定论。鉴于此,结合史籍资料,对谶纬文献的形成和分类篇目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选取《系辞》中四个关于《周易》本体论表述的语篇和四个关于《周易》认识论表述的语篇进行分析,明显可以感受《易传》包含思想流派的糅杂和多样;进而从五个方面:《说卦传》、《系辞下·第二章》和《易传》中有关阴阳说的内容,乾坤卦经文、彖传、象传与《文言传》,《彖传》与《象传》,《系辞传》,和《序卦传》与《杂卦传》,对整个《易传》进行思想流派语篇分析式的扫描,从而显示其历史文化的演变和传承,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折射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状态;再以西周初期的思想文化、春秋后期的思想文化以及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为背景,总体看待《易传》的思想流派,可以明显看出孔子的思想、道家各派的思想和西周初期的《周易》思想依次形成了孔携道、易及其他的《易传》思想流派基本格局。具体而言,以西周初期统治思想文化为基础的《周易》,经孔子引道入易研究方法的开拓和划时代的理性思维研究,揭开了蒙在《周易》上的已经淡薄的占筮思维面纱,经战国时期多派道家和其他不同思想流派的共同研究,至战国末年或西汉早年今本《易传》定型,使得《周易》的经、传结合真正成为具有我国古代深厚文化传统的理性哲学著作。认识这一点,对于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和历史地位以及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哲学史、易学史和儒学史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拓跋鲜卑政权受原始社会遗俗影响,对巫筮及其有类似功能的其他方术如阴阳、图谶等都有很大的兴趣.这为明悉阴阳易筮、图谶的汉族士大夫的大批参政、地位的上升创造了契机.在拓跋鲜卑政权内部,统治者利用巫筮图谶等作为工具,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先有刘洁、拓跋丕的图谶案,后有拓跋焘与拓跋晃两党围绕巫筮展开的较量等.  相似文献   

15.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受《易》学象思维和占筮需要的影响,《焦氏易林》中有大量咏史诗,为我们考察汉代咏史诗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许慎对今文经学中阴阳谶纬思想的吸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汉时期强大的阴阳谶纬神学的影响下,许慎没有能够突破这一藩篱,表现出对阴阳谶纬神学的折中态度。但许慎对阴阳谶纬思想的吸纳,对于说解文字、推演经义的内容、诠释经籍都是颇有价值的,体现出其科学合理的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17.
由于《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影响,荀子研究中几乎还没有人注意到荀子与《家语》的关系.实际上,荀子在秦昭王时将该书材料带到秦国,《孔子家语》才得以传到汉代并流传至今.《孔子家语》内容丰富,资料宝贵,《荀子》与之思想相通、材料一致,了解二者的关联,对荀学研究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8.
《山海经》流传史上的"暂显于汉"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与其魏晋时的"寝废"状态形成了明显对比。《山海经》之"暂显于汉",主要决定于两汉以其为内容可信的地理典籍。两汉与西域交流、谶纬之学兴盛等时代因素也为《山海经》在当时广泛传播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刘歆的校订对于扩大《山海经》在两汉传播亦有贡献。  相似文献   

19.
周礼文化与原始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以来,关于《周礼》聚讼纷纭,迄无定论。现代相关学术研究证明,《周礼》一书虽不无后人损益,但其宏纲大旨,大抵为周代典制,是研究周代历史文化的无可替代的传世文本。周礼文化是继夏、商文化而后以礼义、宗法、人本为主要特点的历史文化,是儒和儒术的直接源头。降至春秋,孔子传承并改造了周礼文化,创立了原始儒学,经孔门弟子的播扬,遂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学术文化的主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信仰历史悠久,以秦汉为界,传统信仰的发展历程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先秦时代是早期中国神仙信仰的启蒙和定型时期,以商周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活动为代表,至春秋战国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国神仙信仰体系。秦汉之后,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信仰迎来了新时期。儒、道、释成为之后两千余年整个封建社会的主要信仰。道、释两教的发展虽历经跌宕起伏,最终都达到了弘扬教义,广为传播的目的,并对中华的民俗民风、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等产生了深远影响。信仰中形成的供文化是人们在祈求神鬼保佑的同时,以献供品的方式表达对神鬼的一种回报和答谢。本意是向神的敬奉,是礼制产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