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遂寞姜氏于城颍《隐公元年·传》:"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其中"寘"字,杜预无注。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寘,之豉反,置也。"日人竹添光鸿《左氏会笺》释之为幽。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①:"寘,音义同‘置’"。其《春秋左传词典》则径云:"寘,放置、安放:遂寘姜氏于城颍。" 按:《会笺》之说虽有思致,然未必能得传文本旨。杨伯峻先生据陆氏《释文》,谓"寘"音义同置,原本不误,然释为放  相似文献   

2.
"对文"在《诗经》中广泛存在,《毛传》《郑笺》对对文处字词的理解往往有异。本文全面统计了毛、郑对文训释的差异数量,发现毛、郑在对文训释一致性上有明显差异的计49例,其中47例郑比毛一致,而2例毛比郑一致。毛较郑不一致例的具体类型可分为"语法语义不统一""缺乏递进""对比不明显""释义相涵盖"四类,郑较毛不一致例则与其引礼、引他书释经相关。毛、郑的这一差异可以从二家经学传统有别的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大家熟悉的句子,但"扑朔"究为何义?旧注曰:"足不前也"(《中文大字典》)、"兔走貌"(《古诗笺》)、"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就是没有解为"短小貌"的。我以为就是短小义。《诗·召南·野有死(?)》:"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朴樕为小木,犹扶苏为大木,皆叠韵联绵字。"而朴樕之义,又非专指小木。《尔雅·释木》:"朴樕、心."王引之《尔雅述闻》云:"朴樕与心,皆小貌也,因以为木名耳。古者谓小为朴樕。"并引证《汉书·息躬夫传》:  相似文献   

4.
哈佛所藏《世说笺本》1826年日本刻本和哈佛、韩国所藏《世说新语补》1586年刊本是配套的训诂书,前者为笺注本,后者为被笺本。从文本内容看,《世说新语补》和《世说笺本》均具有较好的文学价值。《世说笺本》不仅有与传统训诂一致之处,如以释词为核心,也注重解释单字,也解释句意、段意、语法、修辞、文体等。同时它也有自己的个性,即两用史注之法。征引训释成果时,除了采纳中国学者旧注之外,也精采日本学者的训释成说,显示出其作为日籍著述的域外特点。打破了传统训诂不引文学评点的惯例,在其广征史籍、中日、传统小学文献的同时,也精简录入并注解文学评点,甚至自身也加入文学评注。  相似文献   

5.
陈维崧是清初极富盛名的骈文大师。他的骈文在清代有多个注本,但保留下来的除了由程师恭笺注的刻本《陈检讨四六》外,再就是王世枢的《陈检讨四六新笺》。后者仅以钞本的形式传世,藏于安徽省图书馆。将此两个注本稍作比较,即可发现王笺本训释语词精确,在总体上要优于程笺本,而程笺本有不少错误,也间有王笺本不及之处。总之,王世枢所撰的《陈检讨四六新笺》是新发现的研究陈维崧俪体文的重要参考著作,弥足珍贵,值得珍惜。  相似文献   

6.
《诗经·小雅·角弓》一章曰"兄弟婚姻,无胥远矣",二章曰"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笺训"教"为"教令",失之。"教"与"远"对文,"远"之义为疏远,则"教"当训亲呢。今案"教"当读"胶"。上古胶读见母幽部,教读见母宵部,见纽双声,幽宵旁转,二字音近相通。《广雅·释诂》曰:"学,教也。"《集韵·效韵》曰:"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学。"《广韵·肴韵》曰: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左传》杜预注、孔颖达疏,以及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竹添光鸿《左传会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等《左传》重要文献在训释、校勘中存在的疑误之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辨。提出不同的看法,以助研讨。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有旧注,清代以来学者作训诂、校勘工作,剩义仍多。《韩非子·主道》:"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老子》:"善行者无辙迹。"《韩非子·主道》:"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陈奇猷《韩非子集释》:"往谓意志所向往之目的。"往指王道,《说文》:"王,天下所归往也。"《韩非子·扬权》:"若天若地,故谓是帝之累解。"累解如悬解,《庄子·养生主》:"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故谓是帝之悬解。"  相似文献   

9.
《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美武王继文王作丰而作镐京也。诗曰:"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引下句作"武王岂不事。"传曰"芑,草也。仕,事",笺云"丰水犹以其润泽生草,武王岂不以其功业为事乎",皆未畅诗旨。《礼记·表记》引"丰水有芑",郑玄注以"芑"为枸杞。枸杞非水中所生,当以传训"芑"为草为是。今案"丰水"当喻指文王所作之丰邑,"芭"当谐音为"继"。上古芑读溪母之部,继读见母支部,溪见旁纽,之支通转,二字读音相通。"岂"当读  相似文献   

10.
一、禽兽可羁而從 《淮南子·氾论》: 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兽可羁而從也. 高诱注: 從,犹牵也. 《文子·上礼》有类似的语句,作: 飞鸟之巢可俯而探也,走兽可系而從也.今按:"從"、"牵"义不相近,不得训"從"为"牵".高注当作: 羁,犹牵也. 《吕氏春秋·诬徒》"羁神于世",又《决胜》"而有以羁诱之也",高诱注并曰:"羁,牵也."是其证.  相似文献   

11.
《四库总目提要》卷一二五子部杂家类存目二云:"《海蠡编》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袁士瑜撰。士瑜号七泽,公安人。即宗道、宏道之父也。其书大旨以儒释二家同源异派,或援释疏孔、或证孔于释,谓濂洛诸儒于圣人书诠释妙畅,如樽注海,是编如蠡注海,  相似文献   

12.
郑玄遍注群经,颇擅比经推例,所注诸义往往分散,又彼此照应,只有参校合同,方能窥其全貌。本文试以此角度,对《仪礼·士昏礼》所言"女与女从者"所着"顈黼""景衣"等服饰争议,结合《礼经》所论与《诗经》等相关联者,及郑注所释,作一勘比阐发。从而得出,郑玄所解"顈黼"与"繡黼"类似,"顈"指材质,即襌衣,与侧重功用的"景衣"为同物异名,各有侧重。"顈黼"即在顈衣领上别刺有黼纹。此说虽未必与"客观事实"相合,但若从郑玄折衷会通的经学格局考虑,又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13.
张卉 《兰台世界》2015,(3):95-96
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魏书·常林传》裴松之注引鱼豢《魏略》曰:"遣船兵于岘山东斫材,牂牁人兵作食,……"此句应断作"遣船兵于岘山东斫材牂牁,人兵作食,……","牂牁"义为系船木桩。  相似文献   

14.
即使以补善注本"释事忘意"缺憾的五臣注本,最终也抵挡不住它的学术影响,败下阵来。综述李善《文选注》的历代研究,可梳理李善《文选注》的版本、佚文、异文,考辨注本变迁、体式演变等,透视文选学的流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善本书提要》页十三右《六家诗名物疏五十五卷》条,王重民先生在此条提要中作《四库总目》纠谬一则,力证该书作者为冯复京而非冯应京。文末引《言志》进而述郑钟祥乃系从《四库总目》之误云:"《言志》谓言如泗光绪戊戌所修志,其《复京传》云:‘复京字嗣宗,强学广记,不屑为章句小儒,少业《诗》,钩贯笺疏,著《六家诗名物疏》六十卷。’然则言如泗何尝误,乃郑钟祥等为《总目》所误也。"按:文中所谓《言志》即言如泗任总纂的《常昭合志》,此书刊于乾隆六十年,言如泗亦为乾隆间  相似文献   

16.
古文是经学和文字学上的重要概念。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古文和小篆、籀文并列,视为三种字体中最古的一种。到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澂提出古文是战国时代的文字;民国初,王国维进一步认定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文字。近几十年来,因为战国文字资料的大量出土,王国维的古文六国文字说被学者们普遍接受。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汉人所谓古文作了全面研究。研究的对象包括《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汉代经注中的古文以及《汗简》和《古文四声韵》所引的经书古文。《说文》古文和石经古文的考察合为一章,按《说文》字序排列,分析字形或用法,与出土古文字尤其是战国文字作对比;汉代经注中的古文包括《仪礼》古文、《周礼》故书以及《周礼》郑注、《礼记》郑注、《毛诗》郑笺中注明的古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校点本《晋书·夏侯湛传》:"富于德,贵于官,其所发明,虽叩牛操筑之客,佣赁拘关之吏,负俗怀讥之士,犹将登为大夫,显为卿尹。""拘关"不好讲。"拘"应似为"抱",或因形近致讹。《四部备要》本,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二十五史影印本皆作"抱"。抱有持守义。《管子·形势篇》:"抱蜀不言而庙堂既修。"注:"抱,持也。"《老子》:"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河上公注:"抱。守法式也。"《后汉书·朱佑景丹等传论》:"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  相似文献   

18.
本篇介绍诗词中比较常用的有关婚姻和夫妻生活的典故.一、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晋太子子圉之妻)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杜预注:"匹,敌也."《释名》卷三《释亲属》:"夫妻,匹敌之义也."李百药《戏赠潘徐城门迎两新妇》:"秦晋称旧匹,潘杨有  相似文献   

19.
明代所刊《毛诗》经注本存于今者,主要有万历二十二年歙县程氏玄鉴室刻屠本畯纂疏补协本《毛诗郑笺》二十卷,万历马应龙、孙开校本《毛诗传笺》七卷,崇祯葛氏永怀堂刻《十三经古注》本《毛诗》二十卷三种。明代刊刻《毛诗》经注本,一般认为是翻刻宋板而来,宋板既多不存,明翻宋板的文本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但明代所刊刻的这三种《毛诗》经注本,今天看来,其文本皆为删削闽本疏文、因袭闽本经注部分而成,并非直接袭用宋元旧本。明代所刻《毛诗》经注本在文本校勘意义上虽无足道,但从明代经学发展史上来看,《毛诗》经注本文本之传刻,可以看作经学复古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属于明代经学复古的“原典回归运动”的一部分。明代经学复古思潮,乃是清代朴学的先声。这些经注本的出现在明代经学史上所具有的标志意义,应当被重视和重估。  相似文献   

20.
先秦簿戏考     
《楚辞·招魂》云:"菎蔽象棊,有六簿些。"王逸注云:"投六箸,行六棊,故为六簿也。"《颜氏家训·杂艺篇》云:"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焭。"李贤注《后汉书·梁冀传》引《艺经》曰:"弹棊,两人对局,黑白碁各六枚,先列棊相当,更相弹也。其局以石为之。" 先秦的"博",大概是一种在设有弯曲的行棋之道的棋局上击棋的一种游戏,其中的棋子即叫做"簿",共十二枚,双方各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